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后感心得体会读书笔记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后感心得体会读书笔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3W 次

人文主义的热情和不足——《以热爱战胜恐惧》读后感心得体会:

用了三天时间,把领教工坊创始人肖知兴教授的新书《以热爱战胜恐惧》看完了。忍不住想谈谈感受。

首先是赞。特别是在一线和企业每天打交道的我,对肖教授在书里Diss各种中国企业家的奇葩现状深有体会。甚至忍不住发圈,提及自己多年前面试的经历。

相信,很多在大公司里面上班的,最靠近老板的职员,都有如下感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为他卖命的老板。如果不幸让我言重,那公司就坏事了。公司就不能不被逼着“生长”出来一批等着混饭吃的人,有这群人在,牛逼哄哄的老板就永远被“谄媚”围着。有价值的员工一定会先走,走的很快,拦也拦不住。没有本事混饭吃的,就要有“混”功,就要谄媚,就要唯老板马首是瞻,否则,混不住。这也解释了肖教授在书里描述的:很多自己想当英雄的老板被一个“壳”围着的原因。围倒了一个,他们还会再去围下一个。

总之,整本书对我启发很大。文化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问题,是作为商业顾问所欠缺的。

商业顾问着重于为“经文化启蒙”过的公司解决问题,制定方案。对于那些尚待启蒙的,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前几天我自己的公司开“得失会”,团队就挑战我,说我讲话太冲。一句话把客户的情绪激起来了,就算后面你说的再对,框架和系统再强大,带着情绪的客户根本听不进去。你就白说了。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后感心得体会

我当时还试图解释和反驳,说自己着急。看着他们用有非常明显错误的方式来做事,团队散了、钱浪费了、资源和时间都白费了,我着急。但实际上,说话太冲,激发了情绪,没照顾到老板们的面子,就算说的对,对方也听不进去。自己的时间也是白费。因此,想做成事情,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没过几天,开始读这本书,就发现,要还是按照老办法来做事,那真的太难了。我以为只有小老板是这个脾气,其实,大老板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小老板是小脾气,大老板是大脾气。格局这东西,从下到上都是稀缺的。忠奸不分是中国独有的社会学通病,单靠我一个不知名的小顾问,根本没法扭转局面。

看一本书,改掉一个坏习惯,没有比这收获更大的了。因此,特别感谢肖教授在书中的坦言。

虽然不认识您,但有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受。如果有机会遇到,您又看得起我,非要喝一顿。

但接下来我要唱唱反调,吐吐槽。(这可不是“三明治”策略)

领导力训练,的确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60、70后那些“野蛮成长”起来的老板。这些人个人能力很强,战斗作风硬朗,可“凡是能让他在过去成功的,必将让他在现在失败”。因此,加强领导力的训练,特别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不能“手里有了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基于文化、社会学上的研究建立中国独有的领导力风格,重要吗?

重要!

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我查了查肖知兴教授的简历,发现正如所料,是文科背景的学者。所以行文中,大有轻视理工科学者的味道。反过来,万维钢则是理工科背景,也不太看得起文科生。这种矛盾,需要调和,需要罗杰马丁的整合思维。文科说得对,就听文科的;理科说得明白,就听理科的。事实上很可能文科不全对,理科也不全对,两个融合一下,整合一下,取长补短,问题就解决了。

对不对的争论,没啥意思,鄙视链上的相互关系,也没啥意思。能产生实际价值的是,让中国真正有创业、商业研究的浓厚氛围。真正能科学经商,多出几个类似华为这样的好企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肖教授自己也说,我们需要好企业。但书中所言过于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对自己找到的“私人董事会”模式,也过于自信。放佛一家公司不去领教工坊领教领教,基本上在未来就没什么机会了。这就是有了锤子,看啥都是钉子的思维。私人董事会有用吗?有用。读书笔记做得好的任何形式的工作都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领教工坊这种务实的私董会,不强调社交、不强调技能,专攻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提升,触及企业管理者灵魂,值得去。但去了领教工坊,问题就都解决了?未必。不去领教工坊,问题就解决不了?也未必。

举个例子,肖教授自己也发现,您的“实业价值”主张,更适合于80、90后创业的“幽灵军团”。80、90天生反权威,天生要平等、要共享,这样的文化基因,让他们特别能创造优秀的团队,能成为那些“看得到老板金子般的领导力的人”。但实际上,按照领教工坊参与企业的规模限制,如果这些80、90后不是富二代,没有继承家族企业,基本上是没法参加这个私董会的。那他们咋办?您是不是该把门槛调低一点,让您的“幽灵军团”能进您的门。

否则,只能在大门外做“幽灵”的人,怎么就成了您的军团?或者,您的意思可能是,不是所有的80、90后企业家都有资格成为我的幽灵军队的。嗯,我认同。就连我这个小小的咨询公司,也会选择客户,别说领教工坊这样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商业领教的公司了。但谁敢确保这些80、90后有了资格,就一定会去?私董会真的是唯一解决领导力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渠道吗?未必。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领教工坊现在就该是中国顶级的企业,年收入必须超过百亿。入门费也不仅仅是十几二十万一年了。我非常确定,领教工坊这类的私董会确是个好探索,模式好,发展前途也很大。可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我还认为自己这种“陪伴式商业顾问”的方式好呢。??创业者和企业家困惑了,有事喊我,我就去,陪着他解决问题,在一边出谋划策。有的时候,没有正事儿了,他可能累了,困惑了,约好了时间也可以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倾诉倾诉心中的困惑和苦闷。这方式也有很多人喜欢,更贴心,难道不是吗?

此外,就算去了领教工坊,也未必都有效果。去年,我还真有一次机会,作为一个小小的嘉宾,参加了一组领教工坊的私董会。(很开心受到邀请,认识了很多非常厉害的企业家。)之所以那次过去,是因为组员当中有位企业家表达了想要请商业顾问的想法。于是,我被推荐去看看他的企业。

整个私董会的运作流程,制度安排,都非常棒。说实话,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见识到这样严肃又活泼的私董会。之前也有深圳、广州的一些号称私董会的机构,请我过去做领教。去考察看看,基本上就是扯淡,立即就拒绝了。一群老板围着一个过气的香港明星,互相恭维着吃吃喝喝。有问题的提提问题,没问题的喝酒泡妞搞外遇。有人提问时,一群人在完全不了解对方情况的条件下,胡吹海唠,出的大多都是馊主意。相比之下,领教工坊私董会的确逼格高很多,能解决问题的概率,也大很多。

但事实上,还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就我去的那家企业,老板的问题就没解决。他现在在我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地show在海外各种出差或者旅行看到的各种风景、各种豪华酒店。儿子结婚的高逼格婚礼也show一下,带老婆出差熬鹰也show一下。但据我所知,他公司的员工工资都不高。不知道员工有没有老板的微信,能不能看到老板show的这些信息,如果能,那就要出乱子。员工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为他卖命的人。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读我的文章。反正,当时我们就顾问业务的事情是谈崩了。他的意思是,给我介绍一位吴姓的作家。吴作家没事带着一群企业家搞搞游学,让写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台湾女作家走走穴,看看能不能帮这群上了游船的企业家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估计,他很可能是想把吴作家介绍给我,换取我为他的企业免费做顾问。因为他不断地提起这位吴作家,整件事和吴作家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是一直提。

对不起,我对这个吴作家没半点兴趣。用肖教授的话来说,这人根本不是干实业的人。因此,价格点不契合,当然不换,所以谈崩了。(如果他要是说介绍肖教授给我认识,我就干了,当然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

典型的“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位企业家,在领教工坊很久了,怎么这个最基本的毛病也没改过来?可见,改变一个人有多难。触及灵魂的私董会,也有其效果的限制。

后来,这个私董会小组的成员中,有不只一位企业家联系过我。具体是谁,我不太方便说。和大家交流一下,他们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获得支持,最好能有人陪着他们一起,在转型变革的路上一起努力。这也能证明,私董会,哪怕是领教工坊这种以“价值创造”为使命的私董会,还是有其局限性。肖教授如果“手里有了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就会误导企业家,反而会耽误事儿,让您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另外,还有一件事我也想提提。在书里,肖教授“怒怼”了用199块买个《财富自由之路》就妄想财富自由的人,还提到了“被窝里的商学院”根本没什么作用。说实在的,我当初和您有一样的想法。做了十几年一线商业、营销顾问的我,根本不信花个199块就解决问题了。但我还是买了这两个专栏。特别是“被窝里的商学院”,不但买了,还每天跟着听,不但听了,还看,不但看了,还留言,不但留言了,还去满了一年的线下大课。

为啥我要这么干?

因为我发现:对于肖教授这样的顶级高手来说,虽然这个商学院用处不大,但对一般的创业者来说,它意义非凡。这个体会,是我潜入进去才感受出来的。

为啥会这样?

原因是:基础薄弱。国内的商业研究基础太薄弱了。做互联网创业的人不知道啥叫“边际成本”一点都不稀奇。卖产品的瞎定价、开了几十家店的,根本不知道啥叫商业模式的人太多了。怎么办?领教工坊不收,MBA玩不起。都请顾问?说心里话,除了我没人愿意认真伺候这些小生意。我从没遇到过一家机构专门做创业公司商业顾问的,就我一个人忙死了也忙不过来。以前,你如果劝这些小老板去看书,根本没可能,我试过无数次。累了一天了,还不如放个毛片放松一下(就像您书中所言)。

于是,您所说的“被窝里的商学院”来了,满足了这部分人对基础商业知识的需求。先不说能学到多少,就单单有个地方能学,都“善莫大焉”,而且还这么方便。何况,这个“被窝”的主人,是一位知识体系全面的大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所有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还真的在被窝里就能听得懂,听懂了,马上就用得上,用上了就有效果。这才知道,我去,这玩意儿真有用。更多的人才愿意读书,钻研,才能取得更高阶的进步。

当然,您说的主要观点是“碎片化”学习没用,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在我们理科生的理解中,所谓思维框架,就是算法。您认为,没有算法,没有思考的“架子”,碎片化的知识没有用。

但我仔细想了想,所谓算法和思维框架是怎么获得的?我的结论是:算法是通过碎片化的数据训练出来和不断优化的,思考框架也是。靠着不断地在实际生活中,用碎片的知识解决碎片出现的问题,干着干着,就形成了。

小生意也好,大公司也好,问题不可能是一下子全冒出来了,一下子出了很多问题的公司肯定要存活不下来。问题肯定是今天出一点,明天出一点。有了碎片化时间学来的碎片化知识,今天用这个解决A问题,明天用那个解决B问题。260个碎片化知识,解决260个问题,练着练着,系统化的思维框架就出来了。

这也算是知行合一,是“行向知来靠”,是您提倡的方式。也许,某些点在用的时候可能会想不起来了。但没关系,一来,创业者可以向身边的人问问,跟同学问问,实在不行,翻翻书,再不行,有条件的还可以请我这种“陪伴式顾问”,慢慢的也就行了。碎片化不是问题,只要没用到的时候能知道,能想着,有问题了就可以用。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就是这么长出来的。

学了不用的知识,不管是碎片化还是系统性学来的,都完蛋了,都还给老师了。不信,您问问身边有谁还记得高中学过的关于“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的知识点。只要他不从事化工行业,不用这些知识,系统化学了,也没用,都还给高中化学老师了。

所以,这199元在我看来,等于是做慈善。这位老师在我看来,等于是“中国高阶知识大众化的标杆和旗手,也可以叫中国的商业理论推广之父”。

没办法,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根本不教这些。大学毕业生,听都没听过还有商业理论,波特五力、领导力。我们学理科的,就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摩擦力。毕业十几年能记住洛伦兹力的,就算高手了。在这个层面上,被窝里的商学院也好,厕所里的商学院也好,都有重大的意义。不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不能“一个人吃饱了,看谁都不饿”。小生意,对商业知识饥渴的程度,可不是领教工坊这种只做超过3亿营业规模私董会的机构能了解的。您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我们这些学员,很感激商学院的老师精心打造的课程。虽然,对于我本人来说,这课程的知识有点浅。但老师打造课程的能力和表达方式,够我学很久。以前,我经常是脑子里有货,写不出,说不明白,不会用人话说。现在,好多了。而且,我还发现,现在我特别乐意和商学院的同学交流。有了对话基础。不管他们未来是不是都会创业,都能成功,但懂得基础商业知识的人,肯定是未来“幽灵军团”中最牛逼的那一群。

毫无疑问。没学过这个商学院的人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试试创业,真不如学过的人知道“石头在哪儿”的尝试。他们一起创业,效率肯定不同,成功的概率也不同。

至于肖教授怼的“财富自由之路”,我赞同,这课没啥意义,活该被怼。您看,虽然说有第二季,也没开课了。为啥没开课。一是专栏老师觉得没劲,不赚钱,炒币多来劲啊;一是水准真不行,就那点货,讲完就拉到了。没货了,干货湿货都没了。199块,也是靠脚来投票的。

最后一个想“随便”提一提的,是这本书。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肖教授的一些演讲内容或者订阅号文章的大集合。但很明显,小编在整理的时候,没做好取舍。很多地方的很多文章是重复的。这是个缺陷,如果能再版,要改。好书,好观点要流行起来,才能给熵增带来点负熵,让无序开始变有序。

好了,以上是随便提一提的,接下来要说点正儿八经的了。我最最最反对的就是,肖教授对于互联网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我估计肖教授自己也觉得没啥意思,所以放在了书的第九章(靠后,游记之前)。为啥没啥意思,我估计是底气不足。底气不足的观点,最好不要表达。如果没有这个部分,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不会写了,我会觉得这本书-完美!

文科生看理科生,就像美女看砖头。这一群大砖头子,木讷的像死人。理科生看文科生,就像猫咪看散开的毛线团,我去,这些人怎么这么乱,这么多弯弯绕,还没逻辑,总想上去捅一下。

肖老师的强项在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文学、哲学,愁肠千百转,一夜又无眠;理科生的强项在于逻辑,在于从0101当中看出图像来,听出旋律来。各有各的强项。您说KK来中国是因为中国人傻,失控不是失控,是走出控制,但张小龙可能不这么认为。为啥,视角不同,专业不同。领导力不是最讲究“尊重别人的专业吗”,很明显,您对互联网的看法,就没有保证这个讲究。

为啥这么说呢?

先说您观点中对的部分。如果单纯从互联网来看,的确,肖老师分析的完全正确。O2O两边的“O”在泡沫破裂的时候,越来越瘪犊子,变成了0。因此,许小年说,O2O就是中间一个2,两边两个0,让您大为赞赏。但任何一个领域都曾经有过泡沫。宗教、文化的“泡沫”,意识形态的“泡沫”,往往要的不是钱,是命。欧洲的教皇,在很长时间里都享有辖区内任何一个年轻女子的初夜权;不信某个教的、搞科学的人也会被烧死。布鲁诺就因为给哥白尼的一个“日心说”站队,被烧死了。哥白尼本人的遗骨也才在2010年5月才被“厚葬”,算是还了他一个官方承认的清白和荣誉。这都是文化、社会学领域等文科领域里的“泡沫”。比起互联网泡沫,更危险、更恐怖。泡沫总归会破,破了之后,还会慢慢好起来。所以,不能因为O2O起了泡沫了,泡沫破了,两边的O变成瘪犊子的0了,就说这是2。

另外,您对互联网“接口作用”的点,找得非常准,“结构洞理论”也很精辟,我相信这是多年商业思维熏陶的结果。特别厉害,非常佩服。的确,阿里就是卡住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这个接口;腾讯卡住了人与人连接的卡口;百度卡住了信息与人连接的卡口。但互联网所引发的,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本身。单纯一张网,网点鱼虾蟹可以,抓鲨捕鲸可够呛。因此,如果被互联网“一叶障目”了,就没法知秋。

现在说错的。互联网究竟引发了啥?我觉得是信息科技的革命。拿人工智能来举例说,这项技术早就有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计算机的智能。可为啥没有流行起来?一是方向不对,那时的科学家想要通过CPU中央处理器来做“从上到下”的计算和控制,算法也是人编的。算法弄不懂的数据,就直接忽略掉。二是,没有数据。没有海量数据,深度学习根本没法玩。互联网,带来了数据。其实以前也有数据,但不过是写在白纸上的黑字,没法数字化,芯片不理解。互联网兴起的这三十来年,海量的模拟世界信息都被数字化了。这个我不用多说,没事拍照发个朋友圈的那帮人,都知道自己把自己的脸数字化了。

有了数字化的数据,人们开始让数据训练算法,深度学习,AI才有了新的发展,又回到大众的视野。AI不是互联网,但缘于互联网。互联网是AI它妈。不但有AI,还有物联网。物联网其实就是又多出来两个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的连接。谁能找到这个卡口,还不知道。

还有区块链、有数字孪生、有智能微尘传感器技术、AR、MR、VR三大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现在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各种新技术产品。这些,肯定会对商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它们,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就像从有人发现蒸汽能顶起水壶盖子,到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内燃机、到电力、电动机这一系列的变化,才让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的跨越式发展。如果仅仅是靠蒸汽机,根本不可能有高铁,也没有工业时代的繁荣,起码没有汽车,大家还都乘着马车溜达。

所以,蒸汽机是工业时代中各种发明的祖宗。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祖宗。您不能只看到它祖宗能力比较弱,就认定这个家族水平不行,不能和工业革命并肩。如果这样,和工业革命早期,那些认为蒸汽机这玩意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商业领袖为了既得利益故意散播的烟雾弹迷惑了一些人。什么互联网下半场,互联网2.0、3.0的说法,传出来误导人。马云挖坑的能力是很强的,这一点我和您都有共识。他说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没法做了。我估计这是和孙正义待久了的结果。所以,您在自己的书里说,马云把您带沟里去了,是说之前的事情。之后,可别再被他带沟里去。犯一次错误就够了,再犯就有点那啥。特别是,您还带领着几百上千家企业的私董会,您要是再进沟里去,这些企业估计也够呛能从沟里爬出来。

此外,您喊制造业企业家赶快回家“磨豆腐”去,不要有事没事想三想四。如果是这些企业家的年纪是6、70岁的,现在认真磨豆腐、搞产品、搞管理,还真够用了。如果是3-40岁的,不到50的,“傻傻磨豆腐”可能就会误了他们。

举例来说,现在的C2B模式的制造业转型,在我看来没有半点意义。虽然有公司勉为其难地把大规模固定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柔性化生产改造,能暂时满足C2B模式的部分需求。但真正的C2B是点对点(P2P)的,是设计师设计了一个样式,有人喜欢,下载到3D打印机里,用专用的材料打印出来就得了的。到时候可能到处都是打印店,而不是工厂。

虽然打印猪肉看起来不靠谱,但很多看起来不靠谱的事儿都发生了。比如,几百年前,有人说,人能飞,根本不靠谱。现在还越飞越高。如果真变成了这样,磨豆腐的年轻人可咋办?AI替代了大量的低级岗位,管理也许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只低头磨豆腐,估计不行。

互联网,代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系列科技家族。如果能从这个维度来重新审视这次信息革命,可能会有更全面的思考。

所以,无论如何,单纯依靠人文视角,解决不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华为是过去式了,我相信任正非有任正非的苦恼,也想换个方式磨豆腐。

但这绝对不是说从人文视角来看科技进步没有意义。

相反,这件事有极大的意义。杨澜的公司做了一个节目,去硅谷采访人工智能公司的大佬。在视频中有一段对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圣母”李飞飞的采访。飞飞姐说,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关于人工智能和各项科技的技术研发。国家重视、政府重视、商业团队也重视。但从来没有人重视关于科技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在社会学意义上,科技会起到什么作用,受哪些制约?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立马对飞飞姐“路转粉”。还跟我2岁的女儿说,爸爸希望你成为这个阿姨那样的人。

的确,科技进步不成问题,但针对科技进步给社会学、哲学、文化、心理学、人的思维上带来的挑战,竟然没什么人研究,这就有问题了。不是科技以人为本吗?科技最终不是要为人服务的吗?

如果没人从上述这些领域里展开研究,到时候科技发展不会给人造成困扰吗?不会让人不知所措吗?

会,一定会。

但据我所知(我知道的很少),李飞飞没有跨界,还老老实实地在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研究领域内呆着,不断地精益求精。也希望肖老师别跨界,把迈出去的那半只脚缩回来,这样,也没人说您是“互联网的反革命”了。在新技术的社会学视角上,需要您,需要您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用于商业,用于服务好领教工坊的几百位或者更多的企业家。

科技这事儿,就交给李飞飞、吴恩达、万维钢、吴军和其他这些您看不上的理工科吧。

您可能不听我劝,那也没事。就像您说的,在领导力和企业管理领域里,不听您劝的人很多。同样,在商业咨询工作中,不听我劝的人也多去了。我以前还着急,生气,怒其不争,现在平淡多了。但我劝了,是我的本分。因为您的书写得好,给我带来了收益。我不喜欢欠人情,所以就劝了。也许您根本看不到我这篇文章,那也没事儿。我朋友圈里面还有几位领教工坊的企业家和海量创业者在,有80、90后的创业“幽灵军团”在。他们当中有您的读者,只要一两个人看了,别跑偏,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就有了。

就算大家都不看,我也值了。因为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自己想明白了更多。不想明白,我根本写不出来。我把您的书,读到骨子里去了,这将对我未来的工作有重大的帮助,也是对您的著作最高水平的尊重。

感谢肖教授!从您的书里,我看到了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看到您对企业家人文教育的巨大热情。虽然我认为人文主义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对于我这个理工男来说,读这本书的收获远远大于困惑。作者:董坤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