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管宁割席》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管宁割席》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4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宁割席》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宁割席》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管宁割席》读后感1

我在假期里利用宝贵的时间读了《管宁割席的故事》,故事中写了管宁和华歆曾经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俩形影不离的学习玩耍,可是,两人渐渐的在对待钱财和学习上志向背道而驰,最终,观景毅然的用割席的方式与华歆绝交。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在选择朋友时应当见贤思齐,要多和品德素质好的朋友交往。

“道不同不相为谋”选择朋友就是要找与自己志向相投性情相像的人来交朋友,华歆是一个爱慕钱财,贪慕虚荣的人;而管宁是一位淡泊名利、专心致志的学子,在交友时要想你的朋友学好,对着自己的影子症状,对于一些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果断的舍弃。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所交的朋友他会影响到自己,所以交友时应当谨慎。我在选择朋友时一般选择品德修养的好的做自己的朋友,比如我的同桌林采奕,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神采奕奕,是一个活泼可爱、好学上进的优等生,她不仅学习上刻苦勤奋,专心致志,而且她对同学总是一副热心肠。假如有谁的本子没带,她都会第一个拿出自己的本子借给他;假如有谁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她都会用尽一切办法为他解难;假如有谁不舒服了,她都会陪在她的身边,不让自己的朋友孤单…….

真正的朋友通常会对对方诚实、忠义,会为对方着想,而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信懒的伙伴。

  《管宁割席》读后感2

三国时期,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他们在锄菜时,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但华歆却将金子捡起来而后扔掉它。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念书,有一位官员乘坐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毫无动摇,华歆立刻跑出去看热闹。管宁觉得华歆爱慕虚荣,便割断席子说:“你不再是我的”,从此和华歆绝交。

我觉得管宁是一位孤高自负的人,虽然他非常专心于每件事情上,但是人各有志,管宁应该要了解别人不一定要顺着他的意思走。然而,我也觉得管宁是一位品德兼备的`人,我们应该要学习他的专注,也要注意不要太自大。

另外,我觉得华歆是一位不明事理的人,他们俩人是好朋友,华歆应该了解管宁的个性,为了要顾全大局,不应在他的面前做出这些事。虽然华歆很活泼,但是要学会察言观色,才能求同存异。

最后,我觉得这件事双方都要改进,如果华歆能顾全大局;管宁又不要那么孤高自负;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吗?所以,我们要学习管宁的严以律己,也要学习华歆的开朗性格,相信就能让自己更加完美了!

  《管宁割席》读后感3

我们学过《管宁割席》的故事,说到管宁、华歆一起读书的事情。邴原和管宁是同乡,和华歆也是好朋友。《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友,号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由此可见三人的才学和关系。《三国志·魏书》中也说到这件事:“(邴)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於是遂就书。”

邴原泣学,说的是邴原小时候求学的事情。故事首先交代了邴原小时候的家境,他11岁时,父亲死了,家庭贫困。这是他无法读书的原因。他没有条件读书,又想读书,因此在经过书舍(这里指私塾)时就忍不住哭了起来。于是引出私塾老师和他的对话,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邴原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没有钱财的人容易哀叹。那些读书的孩子,必定都是有父亲或兄长的。我一是羡慕他们有亲人关怀,一是他们能有书读,内心感伤就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邴原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老师,他既是“孤者”(古代无父称为孤),又是“贫者”,诉说中既有失去亲人的伤感,也有没有钱财的无奈,但是却有着对读书的渴望。老师也被他打动了,说:“只要你有这个志向,我就不收你学费了。”最后免费让他读书,其原因与其说是同情邴原的遭遇,毋宁说是因为邴原求学的强烈愿望。

这段选文,虽简短,但是完整地叙述了邴原泣学的过程。其中“十一”(即“十一岁”)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示邴原还很小,就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他不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也是去了经济的支撑。这两点也是邴原答话的基本内容。老师和邴原的对话是这篇短文的核心部分,邴原答话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读书,在当时只是关系到是否有钱。邴原因为父亲去世,家中陷入贫困,因见其他孩子读书而联想到亲情,这是一个方面;家庭贫困也可以就不读书,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邴原又想读书,因自己无法读书而伤心哭泣,“泣”显然是个很特别的行为,表现出邴原对读书的强烈愿望。这篇短文也刻画了这位老师的形象。老师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哀”和“泣”写出老师听了邴原的诉说之后的悲伤心情。老师的两句话也可以并成一句,现在分开来,“欲书可耳”是说“你想读书是可以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免收学费了。中间插上邴原的答话“无钱资”,旨在突出老师免费授学的义举。在私塾教书,本来也就是老师谋生的职业,但是老师决定“徒相教,不求资”,免费让邴原读书,显然也是被邴原的求学精神感动了。

邴原后来学有所成,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