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的读书笔记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的读书笔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经由单位的道德讲堂活动,我诵读了诗歌《走进梁家河》。趟过清凌凌的梁家河,爬上枣果飘香的木瓜山,沿着一条开满山丹丹花的路,我跟随作者领略了梁家河的历史画卷,同时结缘了《梁家河》这本书。

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我读完了这本红色的书。感受到一代伟人习近平的艰难成长史,感受到陕北小山沟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上书的一瞬间,我思绪万千。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翻滚,一路向前。在扬起的尘土里,我仿佛看到一个15岁满怀心事的少年默默前行,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他“逃离”北京,去往延安。在“知青专列”上,大家都哭了,为未知的命运,拟或难舍的亲情。而他却在笑,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说明笑的原因,逗乐了一群哭的人。

一群满怀激情的青年人,几经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感到失望,他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是自带光环的,现实却太过平淡。后续的路程他没怎么说话,也许未知才是最大的心理压力。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他被分配到梁家河,一个隐于狭长沟道后部的村落,有着60多户、200多口人。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原始的劳作工具,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食不果腹,无处寻找的柴火,又脏又臭的厕所,恼人的跳蚤,超负荷的劳动量,不信任的目光……这些都是他遇到的难题。

他被别有用心的人“抓把柄”,一度迷茫、彷徨,他很苦闷,又超出了苦闷的界限。他当了一次“逃兵”,请假回京探亲,却因为失去了北京户口,被当做“倒流”人口抓了起来,被强制干了四五个月的重体力活。再回到梁家河时,他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他主动反思,注重团结,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扎根人民。他不诉苦、不抱怨,性格随和,待人宽厚。他把自己的鞋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他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他主动教大家游泳,他把自己的白面馍让给别人……

他开始受到村民的好评,“干活从不撒奸儿”。他干的最多的活是打坝,二三月份,冰刚融化,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读书笔记他一面干农活,一面坚持读书。带来的行李里,装了满满两箱书。看完后,他又到处借书读。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夜里点着煤油灯读到深夜。他读书善思考,对读过的书进行借鉴或批判。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精神汲取才能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学会了延川话,熟悉了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每户人家。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他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农村的改变,搞社教、打坝治理神车沟、翻“公案”、打水坠坝、办沼气,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一件件为民谋幸福的实事,让我感受到青年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初心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习近平说,“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

他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懂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一部成长史,也是一部励志史。教会我知恩图报、勤学思考、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让我了解了一位伟人在逆境中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理解了习主席人民为本的初心。

这本书,是我人生的导师,也将是青年一代的灯塔。在迷茫时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向,坚定我们为民服务的信念。只有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为民办实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邓晓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