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8W 次

读完一本书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1

今天很高兴,夜阑人静之时,捧一籍《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读毕淑敏,读到《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说,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安置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心灵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

三间精神的小屋我定义为精神的“三居室”,分别盛放“爱恨”、“事业”和“自身”。三居室无非就是“情感居室”, “事业居室”和“自我居室”。

“情感居室”的敞亮程度是“爱”与“恨”的比例问题。“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

“事业居室”的优雅程度取决于你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日久弥坚,精神的小屋就会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而“自我居室”的坚固程度则取决于自我的坚守程度。坚持自我,成为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第一间小屋中盛放我们的爱和恨。需要我们用爱来让它变的光明而温暖。对人对事时时少抱着怨恨的心情,少责怪他人。多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爱,让我们走的更远。我想只要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颗盛满爱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的小屋里就会永远光明而温暖。

第二间小屋中安置着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工作。我们需要工作,而非工作需要我们。一份工作即是事业,把工作当事业来经营,背负着,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着……

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在这一间小屋里,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放进来。这第三间小屋才会变的明亮、光鲜。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为来装饰它。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三居室”都敞亮优雅而坚固的人。

然而,三间小屋总是会经受人生的风吹雨打,爱越来越难纯粹,对待事业的心也难忘初心,而自我也渐渐被抛在一旁……

所以,精神的这三间小屋需时时修补,随时加固。

爱远多于恨,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足够坚定的自我,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会永远明亮。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2

乐,一个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读《毕淑敏散文》当中感受到了乐!

毕淑敏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情感点滴带入写作中的淳朴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构成,再将她的体会,她所了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为篇篇打动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灵处分篇等多个篇幅。一缕弥漫着的香烟,一丝绿植芬芳,一点生机的鸟鸣,便描画出一篇文章,一幅图画。

我喜欢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间小屋》。如果让我推荐作品的话,我定会推选这篇文章为演讲主题。它贴近生活,教育我们要在心间树立三间小屋。第一间是: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是:盛放着我们的事业,第三间是:安放着我们的自身。

她在文中这样阐述道:“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是啊!安放着我们喜怒哀乐的三间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灵万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这三间精神小屋,它们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发泄的控制总部,是接受打击、接受喜悦的基地。

读久了毕淑敏老师的散文,真会不自觉地称她为师。散文情感浓厚,内容朴实,令我看了就脱不了身,总想多看几篇。其实我的许多经历都和毕淑敏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说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并问过我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毕淑敏那平实却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难忘,我仍不时翻翻这篇,看看那篇。那种被毕老师渲染得瑰丽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相信一定会让我难以忘怀,而那种被毕老师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将广为流传。

感谢毕老师为我带来的乐,虽说乐自由我,但这是“乐自由书”,相信这种阅读的喜悦,将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3

作者毕淑敏阅历丰富,在藏北高原十一年军旅生活,还当了二十余年的内科医生,注册心理咨询师,文学硕士,是一位心思细腻,怀有人间大爱的作家。她对人生、对自然、对万事万物都有独特的、坚定的有智慧的看法。更是每一位女性更好的生活的教科书。她的文笔是淡淡的、轻轻的美,娓娓道来对于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本质是自然。

毕淑敏的散文创作涉及面广,内容丰盈,但是最让我喜欢的是一类散文就是关于对天地万物和人性的敏锐观察、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状态的关注。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不同人群的人文关怀深刻的影响着我。在《人生的九大关系》一文中,谈到了人与大自然、与死亡、与宇宙的关系。人活着,总离不开对于活着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于死亡的认识。只有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时,意识到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摆脱不了的枷锁时,才会不虚度岁月,与未来的死亡和平共处。在忙碌的城市里住的久了,有多久没有见过星空了?抬头矗立在高楼布满的建筑森林里,有时想,哪怕坐在山头上,望着满天星空,拿几罐瓶酒,跟明月、跟晚风对饮,也是一种幸福。“你每天晚上仰望星空,那就是宇宙在和你对话。宇宙是比大自然更广大的范畴,它将考验一个人对那些无比壮阔、无比悠远的时空体系的尊崇之心,它将让我们一己卑微短暂的生存和一个雄伟壮丽的体系发生连接。我们从那里来,也将回到那里去,看看宇宙,再看看自身,自豪和悲怆像豆荚中孪生的豆粒,如此新鲜多汁、浆液饱满。它看似脆弱,实际上正是对付日常琐碎事物最行之有效的金刚铠甲。”她那宏大的宇宙观,我想肯定是在藏北高原上仰望星空时的对话。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与刍狗一样,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置身于天地万物中,深切的认识到宇宙自然的生机蓬勃,广阔壮大、充满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产生对宇宙、对自然的崇敬感。《冻顶百合》一文中,因为冻顶乌龙和百合都会间接或直接的破坏生态平衡,以一己之力,拒绝买冻顶乌龙、买百合花,付诸于文章中,聚集众人的努力。当我读到这篇文字时,我继而能做到的是,在超市买菜时,自备塑料袋,尽量避免一根黄瓜用一个袋子打价;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尽量做到一水多用,当我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时,同时,带到自己的课堂里,做一个保护环境的种子,“努力,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你会素面朝天吗?你还能接受不化妆的自己吗?我想我不会,我害怕衰老,害怕皮肤迅速的老化,所以在几年前就用的是抗氧化、紧致的'护肤品,把自己掩饰在化妆品下,寻求着自我安慰。《素面朝天》一文中这样写着:“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产方式。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喜欢自然质朴的样子,但是不知不觉中就随波逐流了,让真实羞于见人,把微笑职业化,把真性情藏匿,把感官麻木,使内心变得空洞和无趣。愿自己眉目清秀,笑起来纯洁美好,目光坦率真诚。

人生的本质是自然,自然的像一颗树,穿过漫长的岁月仍保持它自己的成色。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最朴素的启示,遥望寥廓的宇宙,倾听蛐蛐的叫声,攀登一座高山,驻足一条河流,山水相依,也成为自己内心的依傍。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4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泪与笑。纪伯伦在《泪与笑》中说: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意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我们人生又何尝不是泪与笑的一生呢?泪会净化我们的心灵;笑则使我们接近快乐,离幸福更近一些。泪使我们借以表达我们心中的痛;笑则渲染着幸福。是的,我们的一生是泪与笑的一生。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一间小屋,将泪与笑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既美丽又苦涩的回忆!

笑过哭过后,我们要抬头展望另一间精神小屋!第二间,盛放我们的豁达。苏轼的一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的,我们应该用豁达去诠释人生。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面对花开花谢的无奈时,我们应该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风雨任平生”又何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二间小屋,将豁达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骄傲的回忆!

经过‘豁达’小屋后,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三间小屋。第三间,盛放我们的爱心与奉献。灯,没有太阳那样灿烂,却又月光那般柔和。灯是寂寞的,又是美丽的。它在黑夜中孤军作战,没人在意,但它义无反顾。这就是奉献。萤火虫,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行的人照亮方向;短暂的生命,努力的让手,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这就是奉献。渴望爱心,如同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爱心犹如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目睹美丽;爱心犹如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犹如沙漠的绿洲,使长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灵的歇息。是的,我们的一生应该是奉献爱心的一生。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三间小屋,将爱心与奉献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欣慰恬静的回忆。

“泪与笑”“豁达”“爱心与奉献”这三间小屋没有高楼大厦般辉煌,却有玉兰般芬芳和温馨。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愿舍弃富丽堂皇,依然守护着我的三间小屋,永远飘逸芬芳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5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文章中作者说到,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的心灵才能有了正真的依靠。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可是即使是以此为例,又有多少人能正真的为自己修建好这三间小屋呢?

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它需要我们用爱来让它变的光明而温暖。可是现在的我们对人对事时时抱着怨恨的心情,每当看到损害自身利益时总是责怪他人,从不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对人对事都能用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去对待,对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颗盛满爱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的小屋里就会永远光明而温暖。

第二间小屋中盛放着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只要我们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第二间精神小屋就会坚固优雅。

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在这一间小屋里我们常常会把他人的想法、言论、行为放在这里,把它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可是这毕竟并不是我们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只要我们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的放在第三间小屋中,第三间小屋才会变的明亮、光鲜。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为来装饰它,这样它才会变的明亮、光鲜。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6

在你走后的一个月,我读完了你所钟爱的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这几天总是若有所思,终于按捺不住,给远方的你写信。

毕淑敏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我觉得在我们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恨情愁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我们仍然要相信明天,相信爱比恨更强大,毕竟决定你人生的不是八九而是那一二。“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眼前。”

我们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设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当你用它们去为需要帮助的人演奏一首美妙的曲子时,你的第一间小屋就会散发出阳光的暖意。

即使生活是一块苦胆泡过的黄连,长久地咀嚼,也会使它的苦涩慢慢淡下去。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的光明大于暗影。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梦想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我们的梦想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我们哭泣时最大的安慰。

还记得那个夏季的夜晚,你拉着我去天台。我们晃着脚坐在天台上,我抱怨你将我拉出来喂蚊子,你什么都不说,只是笑着望向天空。你说你愿做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可以瞬间划破黑暗,照亮整个星空。我抬头望着你温柔而又坚定的侧颜,只记得那时你的眸子清澈明亮,似有万千闪烁的星子坠落其中。远航你知道吗,我也愿做一束烟花,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必须是最灿烂的。每一道放射出来的光华里,都掺杂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每一个设计新颖的图形中,都糅合着不为人知的劳碌。

等他日两鬓似雪时,回首前尘,知道我所绽放的小烟花曾经在人世间闪过亮丽的火花,那么,我对自己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远航,远航,为梦启航。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手指的力量。

我们可以不去留恋途中的星星与月亮,但我们一定要张开双臂,拥抱终点处的太阳!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读到第三间时,我忽然就想起了《哈利。波特》中,邓不利多的冥想盆。我突然明白邓不利多说的“抽出几捋思维放入其中,有朝一日进入去思考自己”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小屋中,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我们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的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完善自我,弘扬个性。

晋朝时代黑暗,朝廷腐败,却自有“竹林七贤”在一片乱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于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铁、广陵绝唱,有了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高呼,有了刘伶抱栏而舞,把盏而歌的吟唱。

每个人都是五线谱上看似杂乱无章的音符,但都是一首成功的曲子不可缺少的元素。

精神的小屋,需要以能够承受爱恨情愁的心灵为柱,以梦想为梁,最后以自我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间小屋!

远航,读完《精神的小屋》,我不敢说我豁然开朗,但我知道它确实给了我很大影响。我们都爱文学,爱好阅读,爱好写作。远航,千万不要放弃你的文学梦,我们要一起努力,去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

既然已经决定更远地飞翔,就不要收回已张开的翅膀。

愿安好!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7

夜阑人静之时,捧一籍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轻声阅读。唇齿轻启间,心潮起伏,禅意芬芳。

毕淑敏说,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安置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的心灵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当柔光轻掠过“第三间小屋”时,寂寥空灵中,飘荡着悠远宁静的思绪。

尘世纷扰,喧嚣熙攘。多数人只盘旋在生活的表面,盲目地忙碌着。我们会苦恼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徘徊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诸如此类的迷雾困扰着,渐渐迷失方向,也迷失了自我。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时而上升,时而坠落。大家在意的,往往只是世间万物的价格,却常常忘记了那些看不到的价值。没有了呼吸,再盛大光耀的人生,亦不过是坍塌的高楼,徒留一地瓦砾残垣。

光影如露,日影如飞。记得有人说过,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做,就可能一辈子也做不了了。那么,我们能否真正的为自己活一次呢?这个奇妙的念头,于不经意间哗然绽放。单单是指你这个个体,这个独立的生物,抑或是对初三的我们的共勉。

合上书本,蓦的,我想,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几个月时,我该如何度过?是绞尽脑汁的纠结于那些尔虞我诈,还是轻轻打开尘封的心灵,想想自己最渴望、最需要的是什么?伴着绵长的回忆,我写下一条又一条愿望:去弹一次钢琴;去海边漫步;出国旅游一次;登珠穆朗玛峰;街头唱一次歌;写一副让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学习古筝;坚持健身;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对他们说一句久违的“我爱你”……

奇怪的是,平日里那些常常纠缠于心,令我们为之烦恼、为之困扰的事,诸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房子平方米的大小、存折上数字的多少,等等,在生命的清单上,却是一个也没有。滚烫的泪,被手中这张沉甸甸的白纸惹下来。

原来,我们一直为之花费心思、花费时间的事,也没有那么重要啊。而我们所忽略或是耽搁的,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如惊涛骇浪般一涌而出。万般纷扰霎时间皆如飞尘狂坠,方使得那些迷茫的人儿啊,悬崖勒马,如梦初醒。

微风悠闲,流云自在。一别尘埃,菩提花开。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8

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据郑玄、孔颖达解释: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小人相接虚辞相饰;淡水相合为江河,酒醴相合乃败坏。这里是借水和醴来喻扬儒家崇尚质实反对虚实的主张。水,淡而无味,但无酸酢;醴,甘甜而易坏。淡水相合如江河,坦荡浩淼。君子坦荡,清越可风。记得《镜花缘》中写到君子国,君子谦谦,坦荡崇高。中国古代艺术更是充满某种淡远特色,水墨山水,水墨兰花;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高山流水;更有甚者,陶诗采菊东篱悠然见山的情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无不体现出淡的韵味来。

身处这间小屋,弘一法师是我的老师。弘一法师到上虞白马湖小住时,曾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而又了不起地夹起白萝卜。在他看来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在别人看来是受罪,而在他却是享乐。萝卜白菜清水淡饭中可品出真滋味,宁静淡泊中亦可参出玄妙的禅境。

在这间小屋里,应卸下白天里戴的各种面具,抛开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留一份淡泊,守一份崇高。几杯清茶,两三知己,不述满腹牢骚,只求信口开河信手拈,谈天说地古今兼;没有腐土酸佛,只有谦谦君子;不羡柜窗陈美酒,只喜看架上列新书。

这间小屋,透着股君子之风——淡泊自守。

第二间小屋应是一间清香四溢的花屋。在无暇踱步于园林、流连于花展时,我就来这儿。我要用灵敏的嗅觉嗅嗅优雅芳香的天竺葵、薰衣草、白玫瑰、丁香花,我要用明亮的眼睛悟出石榴的热情兴奋、白丁香的悠闲淡雅、六月雪的恬静自然。这所有的花儿都是我最真挚、最接近的朋友。如果无暇去风景秀丽的西湖,就让我陶醉在这花的世界里,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这小屋中的每一朵花都是精灵,是花仙子,和她们在一起时,我会觉得心情舒畅、愉快。因为小屋的花常盛不衰,所以我也常常挑一枝金黄的向日葵或是几枝严肃端庄的君子兰赠予友人。以花会友,将淡淡的芳香传递给爱花、惜花之人,何乐而不为?

喜欢这间小屋,因为小屋里开满了四季不衰的鲜花,而人的一生不也正应当像美丽的花一样,自己无所求,而给人间以美好吗?

第三间小屋是让人身心舒畅的茶屋。

《红楼梦》中的贾太君一到翠栊庵,就向妙玉索茶,与刘姥姥共饮老君眉;康熙南巡饮了碧螺春,此茶芳名流传至今。古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与茶结下了不解的艺术因缘。苏东坡就有“且将新火试新茶”的佳句,周谷城老人写出了“作客老人家,畅饮一杯茶,胜友如云至,春意满天涯”铿锵欢乐的诗句。

想想五六十年后,我亦到耄耋之年。到那时,如约几位年轻时的知己到这间小屋来,畅叙旧情,细啜香茗,啧啧品尝,定会口舌芬芳,精神抖擞,龙钟全消;回思往事,则定会青春焕发,目睹晚晴,逸兴遄飞。这是何等的乐事!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茶有解毒去病、益目助思之效。身处这间小屋,哪怕没有“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但只要有浓浓的大砖茶,沁人心脾的绿茶就可襟灵爽身、满意惬心。这间小屋是不败的茶屋,一年四季,茶香溢人。能身处这间小屋,该是何等惬心满意的事啊!

《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饭,在随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能达颜回安贫守俭不是件易事,但又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被时髦追赶得身心疲惫的人羡慕着我精神的三间小屋呢!

我为自己拥有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自豪!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9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苦难。南太平洋的小岛幼龟,只有经老鹰不断的啄食,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没有丝毫苦难意识的龟群,终将成为雄鹰的腹中之食。没有经过流水冲蚀的卵石,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风雨洗礼的树木,不会在风雨中愈益苍翠,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人类,不会在自然面前更加挺拔。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在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着,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思想。接受错误信息的幼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争先恐后地涌向海滩,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个人来说,经过思考,在作出决定,才是智者。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在他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中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苇草,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即使是年幼的龟,也可以在危难时刻缩回去,重新审视世界,作为有成熟心理的人类,更应摆正着急的位置,即使有苦难,也可以经过思考,找寻出路,坚信,我自己的主宰,虽然失望,但决不绝望。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世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练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10

看了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的确这样,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所不可成缺的。毕淑敏在书中说,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着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全文看完,我不断的问自己,我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呢?

时至今日,妈妈还要提醒我儿时的一幕,幼儿园学期结束,邻居赵丽华欣喜地捧得奖状和奖品手绢回家,而我则两手空空,妈妈见我便问:“你怎么没拿到手绢?”我则说:“有什么稀奇,我让我爸买一打给你们看看。”据妈妈现讲,她当时很气愤,我觉得我不求上进,没出息。我则不认同妈妈的观点:难道非要拿到奖状和奖品,就代表这人有出息了吗?难道求上进一定是表现在要与别人一样或是比别人更强吗?或许自小我就在追寻着一种轻松,不麻烦的生活。朴素、低科技与世无争、充满灵性的生活,或许这也就是简单生活吧!

第一间房里,藏着我对父母的尊重,公婆的敬爱,对老公的情爱,对女儿的疼爱,对朋友的友爱,对一切我喜爱的人及物的喜爱,当然也包括对世态的憎恨、蔑视及厌烦。

第二间房里,藏着我对幼教事业的执着和美好追求,当然我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不会放弃。

第三间房里藏的是我自己,业余时间逛街领略时尚风情,茶余饭后听听音乐、做做美容。

我就是这样的我,就这么多爱好和追求,或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也很单调,生活越丰富越好,诚然,丰富是一种美,而简单是别一种美。简单不是空虚,也许有人会觉得简单的生活会空虚无聊,其实简单不是无所为,听歌看碟做饭都是生活,并且都是简单生活,而且这种简单制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充实。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