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W 次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反动的东西加以唾弃。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二】

早听闻作家罗曼·罗兰,曾凭借《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所以我一直很期待阅读这一本史诗般的巨著,这次终于在寒假时有幸借阅。

作者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

而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朴素的情感,他是那么的真诚和善良,但同时他也是伟大的,他虽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碍,却也未向困难屈服。他追求真理,不迷信,不虚伪,面对着舆论,他依然顽强的战斗着。

约翰坎坷的经历促成了他心灵的升华,一连串的危机震撼着他的心灵,荡涤着他的灵魂。最终,他通过了炼狱之路,一步一步到达了自由的境地。

约翰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人生的导师,阅读他的奋斗史,我们知道人生不仅会有明媚的阳光,同时必有坎坷与危机这些凄冷的风雨。但,无论如何,我们在各种环境下,都应向约翰学习,去坚信我们的信念,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之心,学会积极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等我翻过书籍最后的一页,深夜已经寂静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愿我学会在生活的风浪中磨砺自己,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看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写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大的震撼。

这本书主要讲了:克里斯朵夫从小生活在贫苦的家庭里,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可是他并不被人们认可,他为了要让人们认可,他从不屈服命运。

读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被套着的大象》,它讲了在泰国被绑住的大象随处可见,也许你会惊奇,但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因为他们总是在象的小时候就把它们抓住,然后套上铁圈把它们拴住,被套上铁圈的象总会挣扎,可是无论如它都无法挣脱被铁圈的拘束,于是它放弃了,等到它长大了它只要轻轻一用力就可以逃走,可它们没有这样做,因为它们向命运屈服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被挫折打败,可是它们又勇敢地站起来,而有些人却被挫折打倒了。向命运屈服的人随处可见,比如说跪在马路边向别人要饭的乞丐,他们有手有脚,完全可以自己工作,可为什么要向别人要钱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崎岖和坎坷,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四】

我爱音乐,因为在音乐的殿堂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予我心灵上深深的震憾。我爱文学,不论是托尔斯泰的凝重,或是徐志摩的醉情,都无法改变我对罗曼?罗兰的那份衷情。他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氲氤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的跳动声。

克利斯朵夫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奥利维埃这样的知己,使他因为饱受生活坎坷而疲乏的心灵沐浴到友谊的滋润。当克利斯朵夫获悉自己有了一个朋友,是那么的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克利斯朵夫又是不幸的,在他正需要朋友的关怀时,奥利维埃却为了反抗统治、获得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生活布满了荆棘,但克利斯朵夫用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点燃了横在前进路上的阻碍,开辟了通往自由的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崇高真挚的友情,更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为了自由与权利而奋斗。

我爱克利斯朵夫。因为作者把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真实:少年时的善良单纯,青年时为了真理“桀骜不驯”地不懈奋斗,老年时成熟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及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作者流畅地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史,而又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字华丽而不失真实,情节曲折但可以给读者充分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一本好书就是在读者掩卷瞑思时才发觉自己已欲罢不能,萌发再次阅读的兴趣,点燃重新品书的热情。在我眼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如此。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奋斗的目标,不屈的意志——是人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成功、伟大的,正如其作者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将在我心中永存。也许正如其死后最后那声满怀期望的呐喊:“有一天,为了新的斗争,我还会再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五】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六】

生命没有脚步,却健步如飞,年华就象流水,逝去无情。生命赋予我们幸福的同时也降临了无数的苦难,有了苦难,有了遗憾,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

那个在戏剧院里被克里斯朵夫无缘无故送票邀请看戏的女子,原来就是安多纳德,一个消瘦的身影,是经过了什么苦难的洗礼,才有如此的飞跃?是经过什么样的蜕变,才有这样美丽的生命?

儿童时代,“安多纳德是个美丽的褐发姑娘,一张法国式的妩媚而忠厚的小圆脸,眼睛很精神,天庭饱满,下巴很细气,小鼻子长得笔直,——好似一个法国老肖像画家所说的,是"那种清秀的,很有格局的鼻子,有种微妙的小动作,使她显得神情生动,表示她说话或听人说话的时候心中很有点儿细密的思潮"。这时的她,是多么美丽,傲气!在富裕温馨的家庭里,安多纳德越长越出众,不仅别人告诉她,她自己心里也高兴也知道。美女历来有美好的前程的吧。恰是这样的美女在苦难的面前会比常人来的撕心裂肺的疼。

安多纳德的父亲让人给骗了。早该知道会被骗的。像老实人受骗一样,他们在做这种事的时候,会瞒着所有的人。“一个人一生常有这种糊涂事,仿佛到了某个时期非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不可;而且还怕有人来救,特意避免一切能够挽回大局的忠告,象发疯般迫不及待的往前直冲,好让自己称心如意的沉下去。”

一夜之间,死了父亲,失去了全部,顷刻之间,财产、地位、名誉、尊敬、朋友,就连梦想都毁于一旦啊!世态炎凉,债主逼债,安多纳德不得不随母亲逃亡巴黎。贵族的傲气,劳累疾苦,母亲也撇下安多纳德和弟弟奥里维,离开了人世啊!

正处花季年龄,放飞梦想年龄的安多纳德不得不独自挑起重担。“她唯一的念头是教养弟弟,直到他进高等师范为止。一朝进了高师,他一生不用再愁生活,前途有望了。所以非要他达到这一步不可,无论如何都得活到那个时候。那不过是五六个辛苦的年头:一定能撑到的。这个意念给了安多纳德很大的勇气,使她整个身心都振作起来。”

一个人无论再怎么艰难困苦,都需要精神支撑。“安多纳德已经没有当年才子佳人的梦,不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把人生想作在美妙的日子和情人散散步那么回事了;如今她认为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每天都得来过一次,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年复一年,一寸一尺的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她觉得倘使能够在一个朋友的怀抱里躺一会,跟他共尝甘苦,由他来守望而让自己闭一会眼睛,一定是非常甜美的。她知道这都是梦想,可还没有勇气完全丢开这个梦。”

胆小、懦弱、没用的弟弟辜负了姐姐,落榜了。“安多纳德勉强笑着,仿佛事情并不严重;但她的嘴唇在发抖。她安慰弟弟,说那是运气不好,容易补救的,下年一定能考取,名次还可以高一些。她可没有说,为了她,他这一年是应该考上的,她身心交困,恐怕不能再撑一年了。”“六年以来,她大大的改变了。从前她是多么大胆,什么都吓不倒的,现在却养成了静默与孤独的习惯,反而以脱离孤独生活为苦事。幸福的岁月过去了,嘻嘻哈哈的,快活的,多嘴的安多纳德也跟着消灭了。忧患使她变得孤僻。”

好不容易在德国谋到一份教职,却因在戏院遭遇克里斯朵夫而被辞退了。柳岸总会花明,苦难总会过去,光明总会来临。奥理维考上了高师。“安多纳德牵着奥里维的手,把他带到父母的遗像前面,那是靠近卧床,在屋子的一角,对他们象圣殿一般的处所。她和他一起跪下,悄悄的哭了。”

似乎安多纳德完成了抚养弟弟的任务后就要静悄悄的离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安多纳德这盏生命灯终于要耗尽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给克里斯朵夫写信,她是深深爱着克里斯朵夫的。这个羞涩的少女临终了还不知道要写什么,要说什么,她语无伦次的叫他,跟他说她爱她。她真的完全麻痹了,这是一封永远不会寄出去的信,没用地址,没有人收。安多纳德只想给自己最后的情感安慰。

她完成最后的心愿,走了,哼着那首歌:我将再来,我的亲爱的人儿,我将再来……接着她又昏迷了……她离开了世界。”

安多纳德活着读者的心中。她的生命因蜕变而延续升华。在活着的这一刻,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无限魅力,酣畅、自由、满足。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七】

读到《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四时候,我就迷糊了,像走进了迷宫,摸不到头绪了。克里斯朵夫虐无忌惮的抨击他的前辈,他的偶像,不管任何一个人嘲讽他,他一如既往的对一切谎言一改摒弃,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举动,若现在放在我们班里,大家一定跟风似的边鼓掌变凑热闹的喊到:好……好……好……,然后是一阵阵诡异的笑。

人就是应该对自己自信一点嘛,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即使错了,那自己也吃一堑长一智了。干么要为人家说你几句,你就改变本来你的性情啊。看在大学里的芸芸学子,他们通常是为别人而活着,特别是女孩子,最要不得别人的闲言碎语。比方说,我一同学花了想心血钱好几百去买了一件短袖衣服,哎呀,欢欢喜喜的穿新衣服去上课,女同看了学肯定是用很惊奇的眼光看,不时发出“哇…”的声音,自己听了心里还是沾沾自喜的,心想好不容易花了血本买了一件衣服,终于没有白买啊。就在这时,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同学嘻哈的说啊:“哇,你这衣服怎么穿上去感觉你老了好几岁啊?”这话一听,完了,我同学心里甭提有多憋屈了,三番五次的问我们“我是不是穿了这衣服真的老了好几岁啊?”,最后还没反驳就在心里决定再也不穿这件新衣了。

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难道还不知道那捣蛋的同学平时就有一张多嘴巴吗?你看看,这多浪费啊,刚刚买的这么贵的一件衣服,就因为一句话就这么白瞎了,你想想看,自己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快活的花着父母赚来的钱,你说花了那就花了吧,下次检点一点就行啦,看来不是自己赚的还真的不知道这钱来不得不容易啊,你何必就因为一个人片面的眼光而把一件原本适合你的衣服给压箱底了呢,你生来难道就是专门花钱的啊。我真是服了。

这是普遍的校园现象,每个人都太在乎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不管自己在做什么,只要有一个否定的声音,那基本上是进行不下去的。我们真的太需要克里斯朵夫的精神了。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听清声音,仔细判断,衡量得当,综合采纳。

有一段是这样写克里斯朵夫:“他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一点束缚都没有,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摆脱了他是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是滴是滴,要做自己的主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不要犹犹豫豫,叫你做你就做,扭扭捏捏像啥样啊!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抓住机会的心。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无人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没有让机会发现自己的胆量。我们之所以与成功无缘,便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八】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这是我初二的时候硬着头皮第一次看完《约翰克里斯朵夫》时唯一能记住的话语。只是那时候,我却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刚脱离孩子气的我甚至不知道痛苦、流浪为何物,因为我不曾流浪,也不曾真的痛苦,也就更不能理解一个音乐世家出身,六岁便能够在宫廷开音乐会,11岁便做了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为何会痛苦、流浪。

当后来我细细品尝它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或许没有他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和他一样会面对痛苦、面对彷徨、面对生活给与的种种不公的际遇。可是我们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吗?当苦难把我们折磨得疲惫不堪、万念俱灰的时候,还会说出和他一样话:有一天,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吗?

我已经忘却了我到底看过多少遍这部巨著了。我只知道,每每当我面对困苦,面对理想动摇的时候,我就会恭敬的从抽屉里拿出书。认真的看上一看,直到我确定我已经可以坚定的沿着理想走下去的时候,我才搁下这部巨著。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慰藉苦难的精神神曲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力量,敬佩他的精神。一个永远不屈的灵魂,站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但他,一直努力地站着。搁下书,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

父母稍有责备,便动不动就用不学习或不吃饭以表示抗议;事业稍不如意,便觉人世不公、不断沉沦;爱情稍不如意,便想着如何去殉情。我无法去判定他们做得对错与否,我只觉得苦难是一笔财富,而且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所以译者说:“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记得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就曾因为他父母的几句责备便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一年后,我再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有些后悔,只是他对生活已经没有了任何信心。我忘记了我当时是如何劝慰他的,我只清楚的知道,他真的应该看看这部神曲。或许,当你知道,有一个人比你受了更大的苦难而仍然不倒的时候,那样,你难道就不应该学会站起身来,继续奋斗吗?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这是译者给予读者的希望,更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受尽生活种种灾难却屹立不倒的真正法宝。

细细想来,圣者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我们一样。都怀揣着一个容易被风吹散的理想,也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同命运交战。只是我们的理想容易飘散,交战时多半会败北,因为我们少了他那颗坚定的心。而他呢?

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期待有一个华丽的人生,故而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才终于明白,我们的理想不是被风吹散的,而是被我们的懒惰所摧毁的;我们也不是被命运和苦难打败的,而是在一开始,我们就败给了我们自己那颗年轻的浮躁的心。

夜深人静时,我的心中仍旧流淌着那句诗一般的话语:对于弱者,弱不经风的人,信仰是好东西!他们向往上帝,就像植物向往太阳。垂死的人留恋生命,但是身上有着阳光的人,还去身外找什么呢?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九】

《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一切都是灵动的,一棵树,一株小草,一滴水,一个人,活生生的映在的眼球里,让你不得不抬起头,会发现天空很宽广,全世界那么大,幸福总会在某个地方。

高脱弗烈特对着堕落不堪的克里斯朵夫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屈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吧。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是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么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么为了你不能做到的事情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哎呀,看着我纠结啊,也许是直击我的弱点吧。在昨天想今天,在今天想明天,这是一种看不见很可怕的恶性循环,说得好听点就是富有想象力,说得不好听就是白痴。

我就是不会珍惜拥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流感来了,嘴巴上总说自己想染上流感,然后被隔离,被隔离多好啊,不用上那郁闷无聊之极的课,自己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不仅天天白吃白喝,而且每小时都被关注,这等待遇真不是一般的好。哪天自己的真的是得了非流感的感冒后,病菌攻击身体时,发烧啊、峰回路转的鼻涕啊,这时就真的是要死要活的呻吟着:“没病的时候多好啊,可以吃冰激凌,可以辣鸭脖,可以吃麻辣烫,爽死了。”

所以没有病的时候,就不要做贱的诅咒自己要得病,如果你没有健康的体魄,你拿什么资本去多愁善感?你拿什么财富去愤世嫉俗?你拿什么精神去悲春伤秋?所以,趁你有健康的身体的时候,好好学会珍惜眼前的,好好爱惜自己,活出健康,活出美丽。

不要因为一次失恋或是失去,就感到世界末日要来了,把自己当做快死的人,泪如泉涌、捶胸顿足,歇斯底里,世界上比你更悲惨的人大有人在,地球不会因为没有了谁而不转,世界上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还不如振作吧,过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不要总是想着明天我要做什么什么,明天我要开始怎么怎么样。要为今天说着而活着,把握好今天,用努力、虔诚、耐性过好今天,竭尽所能的做,也许会快乐的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篇【十】

重重叠叠的楼阁——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笔记

罗曼·罗兰史诗般展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生命波澜壮阔一生的这本书,多少年来,我总是常读常新,惊异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博大的爱情和精深的美。

一、约翰·克里斯朵夫特殊的生长土壤

败落了经济的家庭、音乐的灵魂上的薰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生长的沃土。正如鲁迅说的,从繁华坠入困顿,才最能感受人世间的冷暖炎凉。一切灾祸的好处就是,它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不允许你闲散。艰难中的亲情,更容易化成束缚肉与灵的责任。倒是一个衣食无忧无牵无挂的人,临到一片空虚的时间,就会毫无依傍,没有强迫他往前走的驱动力,他的前行只是习惯,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到哪儿去。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纪上就要工作。正如伏尔泰说的:“工作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也成长了他一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性。而人啊,不管一生成就了一些什么,品性就是构建成功质量的原材料。

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当口,深刻认识了祖父成功的阳光,父亲堕落的阴影。他看出了父亲是给人生打败的,这颗不幸的灵魂,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地向着“欲壑”滑落,全然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最后只得对着虚度的一生哀嚎叹息。呵呵,这个倒霉的父亲,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仅是这些,他遗留给儿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这好奇心不会被时间冲淡而是越来越强烈。

正如罗曼·罗兰写的,大半的人一过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着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说的、想的、喜欢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复着,而且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离谱出格。这种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祖父“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最危险的部分: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克服了。只要我们肯进入到民众深处,我们就有机会遇到他舅舅那样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话题,在他们那里变得亲切,变成人之常情。而每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爱,有游经人生社会的阅历,有足够的聪明,他都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样深刻而亲切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教养,造成了他本质上的纯朴“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他不须刻意、花大力气兴许仍不会如意的“反朴归真”,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时音乐的魅力——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祖父的辉煌和艺术,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

音乐如禅,正巧是“直击人心,不立文字”的。

二、灵的赞礼

有朋友问我冉阿让的一生幸福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我说:不!他过得是半个人生,因为他没有拥有友情和爱情,他过的是孤独的一生。而约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由友谊和爱情充实着的。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罗曼·罗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了这段总会给我感动的话:“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加上他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使他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少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几乎一切人一样,异性的朋友总在同性朋友之后。同性朋友的亲昵就带了性“启蒙”的意味,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最早的朋友是奥多。奥多身上的女性成份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汉气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性渴望吸收异己品性的表现。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多的友情简直像爱情,他们热烈相拥地作“短途旅行”、一天没见着就相互地写信。约翰·克里斯朵夫热烈地写道:“爱是没有两种方式的……噢,不!的确有两种,一种是把整个身心去爱人家,一种是只把自己浮表的一部分去爱人家——但愿我永远不要害上这种心灵的吝啬病”,全然用的是情书的口吻。

如果说爱情是嫣红,友情就是粉红色的。我也得学罗曼·罗兰的样儿,赞美纯洁的友情——人哪,就像黑暗里赶路的过客,隐忍着孤独的恐惧和落寞的苦闷,怀着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们,因了相互地不认识而防备着、怀疑着,时时还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伤害。《牛虻》里蒙泰里尼就这样在亚瑟就面前惨痛地忏悔后,带着滴血的手和破碎的心猝然离世的(哦,也就是亚瑟和琼玛的误会,造成了他们一生的疼痛)。

人,需要相互地联接,因为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就是自然界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天才一半就是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使自己强健有力的。仔细看了看,隔离人们的,全是人类自己的缺乏自信的自傲和自卑(在我眼中,傲和卑有一样的性质)。

萨皮纳,这个萌动着“性”之芽、“灵”之根的女性,吸引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是她布尔乔亚的清高、对人生之剧无力感情引起的懒洋洋的处世态度和性情上的真诚与纯净。和她对应的,是葛拉齐亚——我也爱这个女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她们完成了一场灵的爱情。在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个朋友对这种爱情的定义:纯灵,纯精神的爱,是真爱。世所罕见,它不具有任何欲望和需求,因而超越普通爱的归属、忠诚、承诺、责任,因为它是一种心灵追求,所以没有所谓的背叛,也不会有痛苦。它所以难得,一是它本来就境界高,二是它又要求两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境界。它的表征是,在扰攘不息的心头始终保持着一片平和。

正如葛拉齐亚说的:“我认为这样更好。我们没有让友谊受到共同生活的考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纯洁的东西亵渎了,不是更好吗?”难怪王小波说罗曼·罗兰把美写得清清楚楚,这可是人世间的一种大美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