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6W 次

导语:《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

看《西游记》,给我这位教育工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如来佛祖是位最好的教师,将一个没有爹娘教育过的、桀骜不驯、任性妄为、人见人恨的山野石猴教化成为一个斗战胜佛,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如来佛祖身上折射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养——智慧心、仁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如来佛祖的智慧心——好老师的根基

我们知道: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闯下大祸,激恕玉帝,任凭玉皇大帝电击雷劈、刀砍斧剁,烟熏火烤等各种惩治办法也驯服不了这只野猴。可如来佛祖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就将孙猴子降住,并压入五指山下反省,这足以证明如来佛祖的智慧和耐。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像孙猴子这样任性妄为的“野猴”学生.教师多次批评教育无效,处分,请家长,写检查……等三百六十般武艺用尽,也不见一点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我认为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作为一名教师,你欠缺方法和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的智慧。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不仅仅是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一个潜心教研,有品位的教师,还应该是壮心不已,有追求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教师。试想:一位把课讲得乱七八糟,又驾驭不了课堂,知识浅薄,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且人品差,缺乏耐心、爱心、讲一套,做另一套,教育学生方法简单粗暴的教师,又岂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教师需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的学识是教育的前提。这是因为为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工作,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并能坚持学习,不断保持源头活水,才可教学;教师的学识丰厚和业务精通无不为我们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应手,妙语连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豁达、智慧、仁爱,使学生既是在学习知识,又是一份享受;教师的教学才有底气,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巧妙地处理课堂突发因素,才能让学生刮目相看,“亲其师,信道”;

教师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不仅要有教书的智慧,还需要有育人的智慧。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多些赏识,少点唯我独尊;多些师者风范,少些失之儒雅;多些赞美、肯定,少些冷漠、批评;多些宽容,少点霸气;多些耐心、细心,少些粗心大意;多些尊重、爱护,少些伤害、放弃;………我想教师具有以上品质,一个做人讲原则,做事讲方法的教师岂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吗?但要想成为一名有能力和充满智慧的教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百倍的时间和精力,常言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们要不提高学习层次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的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成为学习者,把自己再度变为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教育的重任。

  如来佛祖的仁爱之心——好教师的前提

我们知道,当孙猴子被如来佛祖抓在掌心时,按常理:这样一个“闯祸精”,一巴掌拍死,一手捏死,对如来佛祖来说易如反掌。但如来佛祖抓住这只任性妄为的小猴,不仅不怪错小猴在他手上撒尿,说话难听冲人,而是轻轻地把它压入五指山下进行反省,这是何种胸怀呢?我想,应该是一种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在现实教堂生活中,我们很多教师与学生发生冲撞时,恨不得立刻将此学生开除走人,从此势不两立、耿耿于怀,甚至挟私报复,这正是缺乏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的表现。我们知道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应是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教师心中有爱,才能发自内心去欣赏学生,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并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如来佛祖正是发现了孙猴子身上聪明、伶俐、本领高、好胜、讲义气等多个优点,心生爱意,不肯杀生,将孙猴子的优点逐个放大,将其教化,成为一个斗战胜佛。

教师的仁爱还应体现在宽容之心,常言道:“陆地上最广阔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教师只有抱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的理想,教育才会有永恒的生命。“人非圣贤,敦能无过”,学生一时犯错误,一时冲撞,一时冲动,的确让我们做教师的心里很不愉快,但是为人之师,如果能宽容一点,耐心一点,也许就会使迷失航向的“问题生”走出困境,走上成功的大道,孩子犯错误正是成长中不成熟的表现。既为人之师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允许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难道不是吗?要么为人之师的魅力从何处体现呢?

教师的仁爱还应该体现在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生龙活虎的学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幼苗,也是教师生命的延续,更是教师智慧的体现者和发扬光大者;教师要细心地亲切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就是“病苗”学生,教师也应该看作是宝贝,就必须倾注付出之情,学生能领悟到、感受到的,必然会燃起学生的感恩之情,爱师之情,从而好学之情,勤学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师生双方情感的碰撞就必然击射出灿烂的知识之光,进而达到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效果。教师的仁爱更应该体现在严格要求:严慈相济,决不是溺爱、软弱和姑息养奸。我们要学习如来佛祖教育孙猴子一样,既然你大闹天宫,已违王法,你必须接受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惩戒。所以师爱既要以爱动其心,也要以严导其行,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错误,都要及时教育引导,决不纵容,而要令其改邪归正。充分的尊重与严格的要求,并非不可调和的冲突,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如来佛祖的耐心——好教师应有的修养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行的路上,孙猴子一路上多次犯错误,如取经意志不坚、急躁、辱骂师父、争强好胜等,如来佛祖精心教育,不急不躁,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使一个魔性十足的野猴转化成为理性的大佛,这正是如来佛祖的耐心的体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常犯错误的学生,屡教不改,屡教屡犯。这时候需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

教师担当的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和诲人不倦的耐心。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一些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其中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还比较让人头痛……;如果教师缺乏耐心就会表现倦怠或任性疏远,恣情数落,只能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所以当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要火从口愤,恨从手泄时,提醒自己再给他动一番情;当面对后进生错误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提醒自己,再给他说一番理。总之,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学会等待,慢慢等待学生的进步,后进生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前进,只是进步的先后早晚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岂可一蹴而就?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后进生幼小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计较学生一时的过错,不会抱怨学生的“愚笨”,不会责怪学生“让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会埋怨学生辜负教师的劳动,不会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学生,更不会讽刺挖苦学生,而是满怀期待地经常学生,经常看到学生点滴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会经常为学生微不足道的变化感到惊喜。

总之,花儿的美丽绽放需要等待,果实的成熟蒂落需要等待,蝴蝶的化蛹成蝶需要等待,学生的成熟进步需要等待,只有等待才能有收获成功的喜悦。

  如来佛祖的细心——好教师的慧眼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行的道路上,不少的神仙精灵发难,太多妖魔鬼怪挡道:一方面这些困难确实可以磨炼唐僧师徒四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如来佛祖知道同样也不能让这些困难摧毁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志、承受之力。每当孙悟空师徒四人身处险境无望时,每到关键之时,如来佛祖就会伸出援助之手,送来雪中炭,雨中伞,使师徒四人逢凶化吉,这正体现了如来佛祖的细心之处和高明之处。

针对于后进生,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我们对学生有爱心、耐心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要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要细心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件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能耐性,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只有细心,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使他们的缺点消灭萌芽;只有细心,才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想,捕捉教育学生的契机,实现问题的突破。

  如来佛祖的恒心——好教师的'动力

我们知道,如来佛祖转化孙猴子历经500多年之久才使孙猴子修练成佛;在取经的道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险象环生;四位弟子取经的心态由向往到迷茫,由迷茫到泄气,由泄气到坚如磐石,这种心理的变化过程,什么是佛?如何成佛?都需要四位弟子经历磨砺方知道结果,这一切需要如来佛祖的恒心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讲学生的实际,“填鸭式”教学,既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教学效果很差;又弄得学生得了“胃病”,消化不良,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习如来佛祖的的恒心和智慧,“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去亲自体验学习的快乐不是比直接给学生答案和结果更好吗?虽然这个过程有点长,但它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为何不采用呢?

教育学生,我们需要恒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王夫子曾说“讲习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所谓小中可见大,有恒走四方,山高脚下踩,路遥腿更长。”教师引导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修养品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想转化“后进生”,在有耐心的同时,还要有恒心。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实施教育,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犯错误,这是正常。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学生缺点作“斗争,”更需要教师的恒心,不少教师缺乏耐心、不耐烦,固执认为学生不争气,从而产生厌弃心理。学生的缺点就像一种慢性病,需要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即要管又不能太急,还需要长期的教育;学生养成好习惯也需要恒心,但他们往往做不到,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和监督,培养起学生的恒心;学习要有恒心,于事业也要恒心,教师更要恒心,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会促进学生的恒心形成。

总之,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体现在教学与为师的态度中。古人云:“智慧是灵魂的种子,博学是头脑的事”;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灌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淹没之下发成一颗绿豆芽。我认为作为爱与智慧的教育型的教师,我们应该为社会带来一颗丰盈的灵魂,才无愧于为师的称号。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