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4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本文目录《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高中《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有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4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高中《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2) | 返回目录

范文一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范文二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有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3) | 返回目录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4) | 返回目录

范文一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范文二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周进说出此话的错之大。

作者并非是用玩世不恭的游戏笔墨,而是严肃认真地对社会现实的鞭挞,从而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是一本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的名著,大家应该都去读一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