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林徽因传》读后感15篇范例

《林徽因传》读后感15篇范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7W 次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15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1

冬夜,鼻涕,肚饿,寒冷,发热,乏力。都在夜晚一起而来。是在没有睡意,硬要躺在床上修养。就看起这本不费脑子尽情让自己遨游享受的人间四月天。

初读是在高一的冬天。那时候借书是熟络感情最好的联系。看完之后分享感受和讨论情节人物是同学关系进一步的升温剂。我是懂的。纸质书,有墨香味,班长是个女生。传过给初恋的男生。之后一起讨论书中故事。细节是有点忘记。那份过程中的情怀拿起便是满江扑来。

我想我是属于诗意的。沉迷于词藻美句是享受的。整本书用词造句相当具有诗情画意,读书像是在和一位诗的女子交谈。温婉贤淑,可人从容。第一遍是认知林徽因的一生,残留的仍旧是情怀诗意。和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时期。这次看书大部分是半夜,因为睡不着,肚子稍有空腹感。怕是药的效力太过,消化得迅速。想起感冒印象深刻的一次感冒是在高一,也是冬天。实在难受。只得那次便记住该吃什么药对症,和运动出一身汗绝对是最好的恢复活动。羽毛球永远是不二选择。而如今,一切都物是人非。班长已经失去联系。落榜之后没有联系。初恋在分开重新有女朋友之后再无瓜葛。周六早放学的我经常绕路到初恋家附近转悠,总以为会在下一个转角遇见相逢。可一次也没有。眼巴巴着路过楼下和店铺,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该在想也许老天是在是想让断绝这份情。

缘分就是这样奇巧。前段时间回家,和高二同班男同学搭上同一辆回家的车。事先没有约好。记忆之门缓缓像我打开,开始想起过去的得与失,还有我那不堪回首的几年岁月。落榜的痛苦,直接将我隔离开诗情情怀,更可怕的是同学朋友一夜之间的消失,我从此过上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我是孤独的。从小就学会一个人自己和自己玩,一袋沙子也能玩一上午玩一下午。真是安静。近年来,我变得沉默,变得稳重,变得理性,变得现实。生活推着我走向烟火。就这样开始二十岁。活到如今,越发决绝,理性思维始终占据主导。知道清楚在做什么和了解对方的意图。这是生活给我的淬炼。谁不想受到委屈向他人倾诉?得到安慰?

书名林徽因传。大概讲述一生事业爱情诗意,笔墨甚是柔美娓娓道来,如沐春风。淡淡的思考回顾一生,开始用理性思维去辨别其中的深意。三个男人,纠葛爱情。没有俗套的情节,是明白道德与人们底线的冷静。书中大部分是三连句的排比,是相当规范的排比句式,气势磅礴工整之美,也就是这点让有点凑足数字之嫌。因为一次两次是漂亮,堆砌便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可能是我理性了,风花雪月的故事和词语已经不能将我的心泛起一阵涟漪。这是成长吧。作为美的熏陶就看看。若是了解也可以看看。其中也有一点深意。

夜深了,高一的一本书,又将结束,这本是要归到故人传里去。晚安。对了今夜没有晚安。就在这里说句晚安。晚安。鼓楼也有晚安。我们在体验爱情。是的。体验。甚至于拿出理性来看,是错误的维系。我没有办法像林一样决绝。转身即天涯。可是哦,林和徐是真的爱过啊。可我们的现在算什么?压根就没有现在。无奈。

晚安。鼓楼里也有晚安。

《林徽因传》读后感2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林徽因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净铅华,清绝明净。小院里润湿的青苔上,一柄泛黄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谁还记得,曾有个女子,在这个季节,悠悠走过人间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让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让金岳霖记挂了一辈子,以及让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辈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声啼哭,让所有人绽开了笑脸,林徽因诞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郑重的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从此以后这个诗意的名字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林徽因六岁来到北京,进入京师学堂读书,十二岁全家迁往天津,林徽因独身一人留在北京读书。十三岁,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十五岁,林徽因随父亲来到英国,在康桥见到了徐志摩,十六岁,她毅然回国,与梁思成成为当时的佳人才子。十八岁,她与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从此开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随梁思成,在加拿大读完课程,两人又双双回到北大任职,同时,她发现了自家对建筑狂热的喜爱。后来,她为云南大学设计宿舍,再后来,还参与设计了国徽。

她一生经历了战火时代的洗礼,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写诗,带着残弱的身躯四处考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她在同仁医院安然病逝。

有人说,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无论百花盛开,还是秋叶凋零,她始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是的,她经历了所有女子梦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涛中安然前行,从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气势磅礴的北京,从浪漫柔情的康桥到小桥流水的宋家庄,从温婉的诗人到坚强的建筑学家。

可是,人们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谁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桥的犹豫不决,伤痛欲绝谁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听风雨的孤独寂寞谁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躯奔走于山林之中谁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发出的光,是经营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热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让回甘。

当我们回首历史,并不只是看到一个绝世女子,一个建筑学家,而是看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熠熠闪光。

时光学会了沉默,因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场,但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

《林徽因传》读后感3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那千山万原的春来,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去年春季,在书店寻找一些实用书籍,在那些纷杂繁乱的书丛中,我第一眼就发现了它。它并不像其他书一样,它的表面是由一朵朵如同蒲公英的白色小花,米黄色的背景更增加了一些素雅,书内有一行行金色小字组成的诗与故事。它的素雅与宁静吸引了我,正如它那不装点的名字——《林徽因传》。

林徽因其人,是个女人,是一位母亲,是一名作家,一名建筑学者,更是一个传奇。林徽因,一个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她美艳如花,风华绝代,但她一生中几乎一半时间都在与肺病作斗争,中年以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她出身名门,但她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她是一个怨妾的女儿,青年时父亲去世。也许,她的命运是坎坷的,但她那不服输和阳刚的男子气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怨如诗。

所谓她的梦想,很难说她是幸运的,抑或是不幸。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也许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样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亦会关闭一扇窗。十六岁时,林徽因爱上了建筑,这是她认定的梦想,她选择了一个建筑学的丈夫,一同在这个领域探索,她帮助她丈夫撰写《中国建筑史》而没有署名。对于梦想,她甘于受苦,她可以风餐露宿,下坐三等火车,住鸡毛小店,在荒郊野岭里进行考察。她的毅力与坚持令我深感折服。梦想路上,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谓她的爱情,提到林徽因三个字,人们都会想到她的爱情史,她是四角恋的主角,徐志摩为她抛废发妻,哲人金岳霖为她终身守候,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呵护了她一辈子。像《致橡树》中痴情的鸟儿,金岳霖为她痴恋一生;像那送来清凉的源泉,徐志摩为她无私舍弃;而只有梁思成陪伴了她一辈子。爱情是一朵太阳花,太阳是理智,而没有理智的爱情就像失去阳光的花儿,很快就会萎谢了。所以梁思成成为了她理智的选择,爱情的鲜花变成了婚姻的硕果。爱情常常承受不起生命的重量,一些女子为其钟爱的男子殉了情,殉了一生。可林徽因是理智的,她选择了梁思成。爱情路上,内心强大,理智选择,幸福之路亦会开启。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过漫长的时空,依旧定格在回眸的那一瞬间,有一种聪慧,绕过荆棘的黑暗,依然徜徉在自己的心灵静思。这就是我认识,我感悟出的最真的林徽因。

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回望遥望的那一夜,星密密的挂在静谧的天空上,听了她的故事,读过她的诗,怀念她的容颜,还有她那“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我与她邂逅在那温暖的书中,为她感动而骄傲。世间女子,独她。

《林徽因传》读后感4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文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 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 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 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5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漂亮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假若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漂亮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6

昨日读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很是感动和深思。

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是这样子总结的,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中,当花草为邻,当诗书作伴。然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热爱烟火人间,渴慕与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她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

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求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对徐志摩的愧疚、牵挂与爱。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未来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真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伶,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与人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后,一个极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么有错,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梁思成母亲俨然当时已经对林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同于徐对待生命的洒脱,林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为了日后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也不会在临死时见徐的孩子。

看完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林的一生确实耐人询问,真因为对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强烈的理解和所谓的同样的轨迹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了解她,她对待感情的冷静和对待事业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却也是浪漫的。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是让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当榜样,我将还视她为我的榜样,我是多麽的渴望去读她些的每一首诗。她创造的每一个作品。

也许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读完你的一生,也许因为白作者的影响,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泪,这对你来说不公平。你如白莲一样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叶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你对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洒脱和安静,我不该带着丝毫雨丝搬的心情。抱歉没有好文采来描述我对您的喜爱,我多麽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写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我多么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乐观之心态,描述每一次人间的变故和情感。但是我却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后的56年来临的时候,告诉您,我懂你。

《林徽因传》读后感7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个清淡如莲的女子,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众所周知,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有着过人的才情和傲人的家世,而最为耀眼的,是那三个与他痴缠的男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的情诗。他们相遇于年少,爱的火热痴狂,那些字里行间的诗情爱意,是他们之间最深的牵绊。

而与徐志摩的痴醉不同,这个如莲的女子还留着一丝理智,于是她逃了,逃离了那片不属于她的清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许多年后,她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了,为什么是我?’梁思成曾这么问林徽因。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么?’林徽因清清淡淡的笑了起来,如是答道。

世间风景万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

一代才女,携君之手,投身建筑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从容淡静,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一生的宠爱。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

《林徽因传》读后感8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民国的才女们大都如烟花一般绚烂,让人难以忘怀们她的美丽。徽因便是如此,相信,后世之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的那段倾城之恋……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读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

金岳霖的晚年是和徽因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们亲切地叫他“金爸”,他们知道这个缄默的老男人为他们妈妈付出了自己毕生的感情了。元好问有词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岳霖,他默默地对徽因用自己的一生,来作为最美的答案,诠释了这个情为何物这个问题……

《林徽因传》读后感9

喜欢在晚上净身洁面后沏一杯菊花茶,坐在床上看一阵书,在白落梅行云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诗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为一同事偶然说起一代才女和三位杰出男人之间的故事,后逐渐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著名诗人徐志摩,学术泰斗金岳霖等人联系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于是产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冲动。

林徽因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如白莲般洁净,面容姣好文采出众,在建筑方面有辉煌成就。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有她的一份贡献。这样一位被上帝垂青,集美貌才情事业家庭爱情,近似完美的女人,怎能不让令所有的男人爱慕,女子仰视?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在异国他乡极尽浪漫,徐志摩当时已经结婚,林徽因这样传统的女子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爱情,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地呢?虽然当时她并不知道徐已经结婚,可这样的经历使她始终对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临终之前都没有忘记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现实的考虑,选择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夫妻相扶相携成就事业的巅峰。可以看出不论在何时林徽因始终是清醒的,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始终不愿在世间有愧于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方式结束,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飞机失事丧生,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另娶其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心中的挚爱终生不娶。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样聪慧的女人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灵魂中的爱人,而她自己是金岳霖灵魂中的爱人,她知道不论她是否还在世这两人永远对她不离不弃。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觉得她和凡人无异,没得到的人始终会以向上的态度去膜拜她。真正的爱情双方无论付出多少都是无怨无悔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都是幸运的,能遇到并结识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读《再别康桥》更加深刻的体会徐林那份真挚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头激起的千层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为世间情投意合的恋人而感动。

都说女人多思多智必体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缠身,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或许连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个时代那些个平凡的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国为民为世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徽因为国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们现代人佩服。

我喜欢散文,而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飘散浑浑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这样的散文,给人无尽的遐想,如轻缓的音乐潺潺流出。细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给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时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10

这本书是校讯通书香班级活动教师启明星奖的奖品,在我办公室的书柜里静静地躺了两个月。初次看到这本书时,富有诗意的书名,清新淡雅的封面吸引了我的目光,翻看了几页就再也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本书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寒假终于有点自己的时间了,就翻开了这本书,我一气呵成看完整本书用了一个半小时,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被林徽因这个才女的一生吸引着。看完以后,我开始查阅关于林徽因的资料和照片,然后又用两天时间精读了一遍,一个清晰的最有才情最纯净的女子伴随着江南的烟雨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样的女子是我所钦佩的,我称之为女子,而不是女人,也不是女士,是对林徽因的尊敬和爱戴,如她的学生称之为林徽因先生一样。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她让我钦佩的地方有三点:一是才情,文学和建筑学上的建树无人能比,清华大学的教授,参与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等。二是容貌和气质,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理性,坚韧、真诚,做女人应该是美丽的。三是理智同时又率真的个性,最初我知道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似乎还对林徽因有点偏见,真正了解了她的情感世界,对她的个性非常欣赏,爱了就是爱了,决断就是决断,敬慕就是敬慕,选择了就不动摇。真性情的女子赢得了真爱。

做女人做到这样也就是极致了,纯净、有才情。我们这些女人永远做不了林徽因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品位高尚一些,纯净一些,有点小才情,做有点小清高的女子。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是女人永远美丽的根本所在。一个真正的有才情的女人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既有“知识女性”的大气,又有平凡女人的温婉;既有职场女性的干练,又有普通女人的细腻。她们不仅能够征服男人,也能够吸引女人。

美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逝,而女人内在的才情却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香。爱读书、爱思考、爱艺术,生活乐观、心地善良、为人豁达是才情女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女子要有女子的高贵,有突出的个性、丰富的内心、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品德,才会永远美丽。

人生就是修炼,修身养性,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好好教学、静心读书、唯美舞蹈、真诚待人,说的是我,做不了林徽因,做最美丽的自己。

《林徽因传》读后感11

“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题记

林徽因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引领中国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仅仅在于伴随徐志摩的光晕流彩于世,闻名于大家,更在于她卓越的诗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优秀的建筑才华。她是旷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诗意的表现。她的出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而那个时代因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绎。

令人可叹的是,在传统中国意识形态下女性总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林徽音这样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了解更多淹没在徐志摩的桃色里,因而多了分暧昧,多了份神秘。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诗情和才华证明了一个大写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动使流言蜚语在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时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独特的求学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识素养以及优越而开明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她不走寻常路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些也只是那个时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决定作用的当然与林本身的聪慧、勤奋是分不开的。

一帆风顺的事业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优越舒适的生活,广博的见闻以及首屈一指的社会地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我羡慕,让我佩服并感动的在于她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基于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意识形态,才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林徽因。她敢于在旧家庭里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于在洋文里发掘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独处的空间,她擅于在爱情中保留自主独立,她擅于在家庭琐事中培养诗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视圣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艰辛并酿成一坛醇香的《窗》,她用毕生将爱、美、艺术融化于冷暖适宜、芳香四溢的《人间四月天》,从而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美谈。

作为扑朔迷离爱情猜想的主角,林徽因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不管对于情窦初开时的徐志摩,还是痴情一片的金岳霖,林徽因都保持一贯的本真作风,一直把复杂的情感交于心来抉择,所以才有后来不悔的回顾。林徽因用车站、站长、过客来比喻丈夫梁思成、她自己和金岳霖的关系再恰当不过。车站有四通八达的轨道但终归于站长,而站长常常因为过客而惊奇和吸引注意力。这样一位美丽、优雅、知性、善良的女人有用生命来爱的丈夫,有蓝颜知己徐志摩,有一生钟情于她的金岳霖,还有好朋友沈从文都不足为怪。因为她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日月精华于一体,就像她所喜爱的建筑一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谁人又不爱?谁人不喜欢呢?

本书具有可观的文学性,是一篇文艺性、文学性的传记著作。

《林徽因传》读后感12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一朵白莲,是不染纤尘的一代江南才女。她将她的灵气带出了杭州,带入了上海,带到了伦敦。她以她的与众不同让徐志摩为他等待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怀想了一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让我读到了一个如水般温柔,如风般神秘,如竹般坚毅的林徽因。她虽出身于官宦人家,却不染凡尘俗气。自小天资聪颖的她,在姑姑林泽民的教导下,学会了读书写字,便开始慢慢懂得了这个世界。

书中讲到一张林徽因三岁孩童时的照片。那一个小小的女孩,尚未记事,却对这世间已有了看法,眼神是那般单纯。她渴望探求这世间的风云变化,渴望着了解那个对她来说陌生的世界。这便让林徽因自小便注定与众不同。

都说上苍是公平的,林徽因集一身优良基因,然而在拥有一个优秀的父亲的同时,也有着一个平凡的母亲。父母亲之间这段毫无感情的婚姻,使林徽因备受煎熬,对于双亲,她是又爱又恨。由此,更是催熟了这颗小女孩的心灵。小小的林徽因过早的便懂得了世事无常,也懂得了在完美的背后亦藏着许多的无奈,开始多愁善感。在我看来,书中所讲的林徽因的一部作品《绣绣》,便是小时候林徽因家庭生活的写照。只是相对于绣绣的最终病死,林徽因确实幸运许多,她懂得什么是世事无常,什么是两情相悦。只怪造化弄人,无端生出这么多的痴男怨女,不得尽如人意,只是徒增伤感罢了。因此,林徽因在对于她与那三个男子之间的感情做到了收放自如,懂得了取舍。所以,林徽因依旧是林徽因,依旧那般清雅,高贵,美丽。正如诗中所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十三岁的她因为当时的局势,全家迁居北京,而她却不得不留下来。在那样的局势下,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孩儿独自一人过生活,必定会是举步维艰,不知所措。可是,任谁都会,而她是特例,因为她是林徽因。她不轻易在人前落泪,从始至终以一种傲然的姿态,以其女主人的身份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便是她的坚毅之处。

面对感情她不会让自己爱到卑微,爱到不知所措。对于徐志摩是如此,对于金岳霖亦是如此。或许她会做短暂的停留,但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的那般: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林徽因始终是她,只会在他人的心上轻轻掠过,她不属于任何人,亦是无人能抓住她的心。“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那英国伦敦,她爱上了那个风流倜傥的男子——徐志摩。但是面对毫无结果的爱情,林徽因毅然选择了放手。等到走了很远,她才回头看了看,原来还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原地等她,那就是梁思成,那个最后与她携手一生的男人。或许按照林徽因的心性,她不期待永恒,只期待这一刻的美好。有句话说的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林徽因宁愿放手,也不会期待那所谓美好的未来。愿等到老时将这些封存在岁月书页中的记忆翻看出来慢慢品味,足矣度过余生。

“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让我们品出了那如白莲般清雅,纯洁的林徽因。

无论过多少时间,人们依然会记得那个如莲般的江南才女子——林徽因,那一座康桥,那一段康桥之恋。

《林徽因传》读后感13

吴晨阳老师的《林徽因传》这本书,从林徽因的个人境遇落笔,以爱情为基点,向读者展现了林徽因51年的人生经历。

作为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作者吴晨阳,我们可以在《林徽因传》这本书里看出,她对文学的痴迷,对民国知名女子林徽因、陆小曼的深入研究。

是的,只有真心喜爱林徽因的读者才能写出关于她的人生传奇,也只有真心喜欢文字和文学的女子才能写出“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优美诗句。

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位才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引得后人啧啧称奇。

仿佛林徽因除了爱情,其他的都不值得称道。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旦没有了偏见,获得的是何止一个世界。

是的,当我们不再以猎奇八卦为目的,而是深入她的内心,我们会发现,她是一代才女,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

她,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仰望一生的人。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有着出众的才能,倾城的面貌,她学贯古今、中西、文理,将满腹的热情投向建筑及文学领域,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她为了事业,拖着病弱的身躯,不惧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访年久失修的名胜古迹,和梁思成一起写下划时代的巨著。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虽然重病在身,但毅然拒绝美国友人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的邀请,而是为处于苦难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和学生谈话时曾说过:“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做了三件大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她的感情,甚至不在于她的才华,而在于她把她的一生奉献到了伟大的事业中。

而林徽因,无疑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她是值得我们仰慕和敬佩的。

在同肺病抗争了15年后,在一个四月春日的清晨,林徽因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1岁。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人间最美好的四月天里。

《林徽因传》读后感14

谈起她没有人不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感动和钦佩,她是创造了沙龙,又走出了沙龙的女人,她就是林徽因。

在张清平为她撰写的自传中提到了她的一生,即她的爱情、婚姻以及在建筑和绘画方面惊人的天赋。最为感动的地方就是,在战争国破家亡和自己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为学生授课的时候,纵然痛苦让她难以忍受,但她还是依然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与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去考察的时候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跋山涉水。这使我对这位出身于书香门弟的女子有了更深一层的印象。敬佩她的从容,敬佩她的乐观,敬佩她能够时刻为他人着想。

在建筑和绘画方面她也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成就。从一开始与自己的丈夫选择了建筑学,就注定了他们与建筑结下了不结之缘。当然,一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她选择了学习美术,但同时她也选修了建筑学。在国外四年求学的日子里,她被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同时也奠定了她自己和梁思成的美好姻缘。

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方面她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在与梁思成成婚以后,夫妻两在清华建筑系任教,她讲课生动形象,毫不枯燥乏味。有时候,她就让学生在自己家里上课。由于建筑学是新开的课程,学生们没有可以借阅的参考资料,她就把自己家里的书借给学生们看,他们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建筑系的才子。同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她都不忘记看书读书,与此同时,她也写了很多诗和小说,比如《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一晚》,《一天》,《九十九度中》,《笑》,《激昂》,《昼梦》等等。在这一方面她称的上是才华横溢,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在人际交往方面,她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之后,她志同道和的朋友特别多。在每次与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交谈之中总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任何时间总能保持乐观,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不愿意麻烦别人。

在感情方面她也是有着一段传奇的人生。不管是徐对她热烈的追求,还是金对她的爱,还是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梁,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选择和梁在一起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往往每一次选择,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此勇于选择,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

林徽因的一生既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在成就方面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她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是一个女人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她终生所追求的事业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又是“平凡”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才能像她一样,得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15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院子里温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有过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使她众人公认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诗,亦如此。

"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1933年的秋天,那个如白莲般圣洁的女子写了这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这首诗深深感动,纵是这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宴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梦幻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随意更迭,林徽因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岁岁逢春。

事业上的成就让更多人对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娇柔女子,她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才女,总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她是许多男子梦中的红莲,没有让自己活到鸡皮鹤发,更没有让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流年。于是这个美好的女子被装帧在人间四月,岁月早已泛黄,而她却苍翠依旧。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相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雨季,度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在某个渡口分离。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白雪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雨季,何时开始,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