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侠客行》读后感

《侠客行》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侠客行》读后感

《侠客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侠客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侠客行》读后感1

孔子教授学生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的。现在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文”,却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孔子是如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授学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在非常了解学生的状况时,非常熟悉所教知识或学生所学知识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思考状,一个学习状。

其要义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要说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中更应该多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举一反三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以旧事物作为参照的。因此,要了解或创造新事物,就要从已知的事物中寻找思路和灵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善于观察事物,勤于动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推理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必然能够时时处处都能有所收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启示。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善于学习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学服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希望学生“学而不厌”,教师就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勤学善思的传统。“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没有“学”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创新的。“诲人不倦”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乐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幸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途径、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侠客行》读后感2

明月照大江,清风拂山岗。燕赵之地的侠客身骑白马,头系胡缨,腰佩宝剑,驰骋在广阔的平原上。这样的一幅景象是无数少年心中的向往。

何为侠客行?侠客之行当干净爽利:纵马奔驰,矫健的身姿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当不为名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当一诺千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当舍身取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之行是惩恶扬善,是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于艰险时百折不挠。侠客的胸中所装的是天下百姓,是仁义道德。

如何才能实现侠客行?侠客之行是大本领和高品格的外在体现。要行侠客之行就要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能力,否则遇事就只能哀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这能力来自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磨砺。要行侠客之行还要有“深藏身与名”的高尚情操,做好事不为作秀,做无名英雄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进退自如的爽利。而高尚品格的养成,则得益于对贤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学习与靠拢。

侠客之行不只在于勇。在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的中国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中,同学们群情激奋,相当一部分人投笔从戎,加入到抗击侵略的队伍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的行为是侠客之行,但是选择留下继续学习又何尝不是侠客之行呢?读书为救国,倘若中国失去了最顶尖的知识分子,那么即使胜利了,又拿什么来建设国家呢?更何况于国难之时,为国著史可以凝聚民族意识,谱写歌曲可以激励抗战热情,学习数理化更是可以为国铸剑增强国防工业实力。为国为民者皆为侠客,不只在于勇也。

侠客之行当不违背法律。我们有必要将侠客精神限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因为侠客精神是各自设定正义理由,行为方式痛快、壮烈,但往往是无视法律的。结果使得很多好汉本来是为了寻求一个社会公平而勃然奋起的,结果却给他人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既无规则又期盼规则,即使盼来了最公正的法律最后也胸臆难平。所以侠客精神不等同于快意恩仇,在侠义与法律起冲突时,长剑最后要让步于法律的宣判。所以侠客行是在法律框架之下的为国为民之行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