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5篇

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69K 次

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5篇

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

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

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

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

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读《红楼梦》有感2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4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5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读《红楼梦》有感6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精彩绝伦,我更觉得《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等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噩梦。书中,女性地位是那么的低下,命运是那么的悲惨,她们去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丧失人性和尊严的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我门是多么幸福啊!

读《红楼梦》有感7

机关算尽,反算卿卿性命。倒不如,步步行善,便可无愧于心。黛玉到了贾府,王熙凤得知其权势高,便挽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会说了一番赞美黛玉的话后,又把贾母哄得团团转呢。这一口一个妹妹,一口一个老祖宗,字句到位,谁招架得住呢?硬是讨人喜欢。

可谁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从金陵事更哀。”她一生机关算尽,象卒通吃,可最终精明一世,也不过得狱中死后只有一席草席裹身扔在野外。

大观园诗社缺“监社御史”,王熙凤马上猜到是缺个“进钱的铜商”可谓在人际关系上心机深细,谋略得当;邢夫人要讨鸳鸯之事,又善于察言观色,说辞好听;尽管她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油嘴滑舌、确实把每个人都哄得很开心,可最后,还不是家亡人散、众散亲离,没有做自己的她,落得如此悲剧下场。

可是,林黛玉没有做到像她那样圆滑处世,可她的善良、真实、无愧于心,下场也是“安”啊。可见,善良才是为人处世的最终“指标”。

在职场上,踏踏实实干事的总比不上拍老板马屁、油嘴滑舌的同事。前者真诚善良,认真干事,为人正直;而后者只会取悦别人,从不展现真实的自己。他们步步算好,活的如此的累。在官场上,笑面虎总比为人民干事的老实官员们油腻,他们处处算计,处处受贿,讨好逢迎样样得力,同一个官位,总有人比心系民心的那些要吃得香,喝的辣。可他们,终会有被揭开面具、卸下假虎装,呈现他们那最不为人知,沦落败地的一天。

可要是心怀善心,正直做人,便亦可真诚心换取真诚“果”吧。

前段时间,一位女子骑车不小心被大货车撞到且小腿卷入车里,而这时一位环卫大爷连忙过去抱起了女子的身体,捂住她的眼睛说:“我不想让她看见自己的伤口。”地震时,一位人民教师左拎一个学生,右抱一个学生,她拼尽全力地冲出课室说:“我就算是拖,也要把他们拖出来!”备受人民尊敬的袁隆平爷爷,他一生将自己的心血投入在人民的粮食补给上后,只说:“干实事!为人民争幸福。”火灾中,消防员摘下自己的防毒面罩給那位遭遇火灾的市民戴上说:“你们更重要!你们更要好好的活着出去!”

这便是那无畏强劲的善心用最温柔、温暖的方式来回报社会、世界的可爱的样子吧。想要人生结个好尾,就要像鲜花绽放最美的样子,若不积善成仁,若不为善积爱,怎比得上那灌溉其芳香的仙露呢?

应该用“凤辣子”般的勇气去行“黛玉”般的善。

读《红楼梦》有感8

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每本好书都有一个故事,每本好书都有一段情缘。

大学期间,迷上红学,甚至说是沉迷了,曾一度泡在图书馆,但自从毕业工作之后就搁浅了,最近偷来半日闲,再次拾起,一页页翻开,一缕缕思绪涌上,是怎样的情缘诉说着前生今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叹,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篇——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一天一地一长安,一生一世一双人—题记是谁?于前生为我中下苦苦的相思果?却要我用一生来尝。

是谁?于今生为我缠上牵绊的红绳?却要我用一生哭断柔肠。

是谁?为我生生扯下恶毒的声明?从此,天各一方,于是,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岁月无尽,你蹒跚而过,甘愿为一株小草施舍下甘露,却不知也施舍下小草的一生!所以因果轮回,红尘孽缘,我拜谢,许了我你一世情缘。

一本往事寻合上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忙谢幕?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窗外,桃花开了又落,你嬉笑与众女之间,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天仙临凡。我痴笑,你眼中,怎会有我?窗外,依稀下着雨,我回过头,泪湿了眼角,乱了红妆,风乱了案桌,开了书籍,那是东坡声声的追忆和婉儿无奈的悲泣,我合上书,似乎懂得那佛说的红尘孽缘的含义,泪湿了衣襟……

皓月,没了星的陪伴,显得格外的大了些许,举杯独醉,饮巴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终于你的眼中有了我,你向我走来,我添了红妆,你笑叹,素颜更美,于是,成就了你我的情缘,桃花做媒,陪我嬉戏于书间,共作诗章,只为写下你我牵绊千年几世的缘,我渐渐有了笑容,在这群芳间,一颗小草成了耀眼的一株。

但光芒终有消退的一天,而我最终只能以泪陪你,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闲谁?

听闻你与宝钗姐姐的金玉良缘,我泪流不止,我与你之间终是一场梦,但我笑叹:今世,无悔!

一金一玉一份缘,一尘一世一场姻,我与你终究只能是前生有缘,而今世,我与你有缘无份,只能枉自嗟叹。

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前盟终抵不过金玉良缘,所以一个永赴黄泉续前生,一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读《红楼梦》有感9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是绘画版的《红楼梦》,图文并茂,简浅易懂。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我国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所创。小说人物特别多,关系错综复杂,对人物的描写也极为生动。如果没有电视帮忙,还真会弄错呢!

小说中众多的人物中,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记忆最为深刻了。她是个漂亮、有才气却又敏感、多心的人。她很漂亮,谁都承认。有才气,她曾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华,最擅长写诗。可她偏偏又是个极为多心的人,往往人家无心的一句话,她偏往自己身上套,往坏处想,总是误会别人。因为她爹娘去世早,寄居在外婆家,想到这一点她动不动就掉眼泪,甚至还见不得别人在爹娘身边撒娇。有一次薛宝钗在她娘身边撒娇,她就感觉不舒服,又开始伤心了。

这样的事例小说里还有很多。林黛玉会在花谢时把花聚在一起,葬在土里,葬花时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地掉下来了。有一次晚上,林黛玉想到贾宝玉那里去坐坐,敲了敲门,只因坐在门口的晴雯正生着气说:“宝二爷吩咐谁都不准进去。”林黛玉听了信以为真,以为是宝玉故意气她,后来又听到屋里有薛宝钗的声音,就更伤心地哭了起来。

大家知道了她的脾气,也都怕她,不敢惹她,这样她更孤独了。我认为林黛玉的性格不好,是她过于多愁伤善感,过于自怜,否则不会这样体弱多病,让眼泪和药伴随她的终生,她的命运自然是个悲剧了。

我希望大家做人要想开些,生活自然会更加美好,不要像林黛玉那样。

读《红楼梦》有感10

读童话,让人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读百科全书,让人知识面广阔;读名著,让人感悟非凡。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唱起了一曲曲悠悠的红楼,悠悠中又有万般叹息、万般无奈、万般悲伤。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它叹息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世态炎凉;叹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等社会,在这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伴随着人性不纯真的年代,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了封建社会的重重悲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清纯善良的心灵,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有字字珠玑的清工好词,却在这男尊女婢的凄凉社会中唱出了一曲曲悲歌: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被折磨致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青灯礼佛伴终生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独守空房的是宝钗,含恨而终的是林黛玉……这样的红楼,怎么不令人万般叹息呢!这是对这个人情冷酷社会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中所有女性的惋惜与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的铿锵之词。林黛玉便是这鲜活人物的代表之一,在大观园中,她是主也是客,她用自己的力量去爱宝玉,所以她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可惜,所谓的门当户对将林黛玉推入深渊,病榻前的林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中吹动的素衣,令人心痛,她轻唤一声“宝玉,你好……”便如葬花般平静、安宁地离开了人世,她是一朵生性纯洁的丁香,悠悠的芬芳留下无尽凄美,美丽的容颜虽被泥土盖住,但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久绕不散的青烟……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只怨那朝代本腐朽,读名著《红楼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领悟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当今社会的和谐美好!

读《红楼梦》有感11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读《红楼梦》有感1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一抹斜阳中,风静静吹散了地面上的落花,你款款微笑,浅浅低吟着。是你,林黛玉,你的葬花、痴恋让我深深震撼。

红楼,恰似一场梦。黛玉却用短短的一支笔在这一页纸上写出了一个人生,其上有花朵,映射出黛玉的凄美爱情,其上有泪花,哭出黛玉的悲惨人生。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大概是从合读《西厢记》时开始萌芽的。他们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里显得多么纯洁、令人向往,但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子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xie一顾,使她在当时社会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众人皆讲你性格太傲,看不起一切。可我认为你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就如一朵洁傲独放的木兰,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仍如碧玉那般盈澈。所以你对宝玉的爱太过于细腻、深切,但你的身世和处境却让你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意。

世俗皆知你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但也改变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也注定了你多愁善感的性格,孤苦无依的命运。还记《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人爱情因葬花升温,也因葬花破碎。黛玉错疑宝玉,悲痛欲绝,以一词《葬花吟》发泄内心的压抑。与其说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造成了她的悲剧,不如说是黑暗愚昧的封建扼杀了她与宝玉的爱情。

封建社会的黑暗,造就黛玉一生的悲怆。在命运面前,黛玉选择了最不可挽回的方式,为生命演绎最悲怆的美丽。在安排面前黛玉以一种抗拒的姿态,在她身心俱疾的大观园里,不可挽回的陨落。你的病逝,宝玉的无奈,只剩一只名叫八哥的鹦鹉静静地凝望着。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而言,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浪漫的。但一切就如落花绚烂一时,终罢成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终究是一场让人怀念与向往的梦:犹记朵朵桃花落地时,那最悲怆的美丽……

读《红楼梦》有感13

书,是精神的粮食,因为他可以给人丰富的知识;我酷爱读书,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读《红楼梦》悟出的感受吧。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大的巨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完《红楼梦》后,我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不仅感叹他的艺术魅力,更感伤于其中的各种人物命运。

《红楼梦》主要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故事的男主角是贾宝玉,他是个性格柔中带刚的人,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境,周围生活的全是女人。书中的女主人公是林黛玉——体质多病,天生猜疑,多愁善感的如水一般的女子。另一个与宝玉有着不解之缘的是人见人爱聪明才智的大家闺秀薛宝钗。贾宝玉的家人不怎么喜欢性子直率不善掩饰的黛玉,却对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钟爱有加。然而宝玉却对这个林妹妹有着深厚的情感。可是最后家长却用暗渡陈仓的办法使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得知此事的黛玉心灰意冷,悲痛而死。知道真相后的宝玉痛苦万分,在完成家族使命——科举考试之后便出家当了和尚。

贾府因家中出了个贵妃而兴旺,最后,也因贵妃的病逝而中落。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批判了那个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的社会丑恶。

《红楼梦》就是这样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然后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丰富的诗词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这个故事添加这就是我爱读《红楼梦》的理由了斑斓的色彩,是读者徜徉在智慧的海洋中。

这就是我爱读《红楼梦》的理由。

读《红楼梦》有感14

天气回暖,舍友拿出了她泛黄的旧本,据说是祖传的一本《红楼梦》。燃起了我的兴趣。当天下午就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上下两册。其实以前也是读过的,只是用电子书看“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等,循环播放着葬花吟。苔米之前看的红楼,超级喜欢晴雯。我呢,就在啃一本无障碍的三国。偶然看人说了一句,不深读几遍名著,难得其中深味。

看了之后会有种沉郁之感。因为“一面说,一面便挨近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一句,立马查了一下,翻出了“宝钗联合丫鬟等暗害黛玉的阴谋论”,分析得头头是道。

“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并不在意,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在意金钏之死,乃至后来人都闻“宝二奶奶是个冷人”

知世故,洞人心,任是无情也动人,任是动人也无情。不过还是找了很多例子,让我愈发喜欢宝钗。

“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侵犯,便欲寻隙,苦得无隙可乘,倒只好曲意俯就。”

“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

她的涵养,大度,体察人情,宽容随和,还有“宝钗扑蝶”一段,也不乏灵气。这样的性格,沉稳大气。

而黛玉呢,出场自带仙气,附着凄美。是伤春悲秋的黛玉,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哪里才能求得一片净土?是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周汝昌这样说:“他喝的那茶、吃的那酒,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在环境里看到的那个册子,没有一个好命的。你在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思想深度之下,去分别到底是林黛玉好?还是薛宝钗好?”

他却提出了别开生面的角度,就是关于燕窝的“阴谋论”,他说是打着伞——“碧伞红灯”,那个诗情画意。油漆伞是绿的,提的灯是红的,在小雨中渡过沁芳桥。翠月堤那边,蘅芜苑那边,也有丫鬟婆子来了,也打着伞,送燕窝来了。“我说句冒昧的话,这才是《红楼梦》的精华。”读《红楼梦》中诗意的情节是一种享受。“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斗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着那花瓣,来到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芳心闸去了。”

“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

“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银河微隐。”

“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红楼梦》,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悲剧意识,一种很深的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人伦和人情的变化,价值的失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林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他想得也有个道理。

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

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感时伤世,仿佛于广袤天地中观看浮生万象,繁华与落寞兼而有之。不同的阅历、年龄读书都有不同的感受。知识浅薄、难推其意也无妨。细细从头看一遍就好。

读《红楼梦》有感15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暑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吐血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经典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这些令人吸引的部分读的我如痴如醉,一遍再一遍反复读下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