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精选5篇)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5K 次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精选5篇)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1

《苦才是人生》,最初吸引我的是书名,看作者索达吉堪布的简介:他“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驻锡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主管汉僧。因感汉地佛子因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故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语,并以窍诀方式传讲。二十多年日不缺讲,夜不乏译。”他这种坚毅的精神,几人能做到?!

当时,正值母亲身患癌症晚期,手术后住院治疗。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是苦的:从小父亲不在身边,跟着姥姥长大,身为老大,一直觉得母亲对妹妹疼爱有加,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心、疼爱,心里有时充满怨恨、不满,看着身边的同学跟母亲撒娇、受宠,满眼羡慕,常常偷偷落泪,既使周末、过年放假,我也不愿意回家,借各种理由滞留在同学家不愿回去。婚后,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两个人常因为观念观点不同而争吵不休,我想要的是平淡而和美的日子,既使吃糠咽菜也相敬如宾,那样我也会感到过的很幸福。可是,不是,既便为了孩子,我也不愿要勉强凑合的婚姻,我断然离婚。我不相信:母亲在父亲病逝后能养活我们姐妹四个,我不能养好一个儿子!

我选择了像母亲那样坚强,骨子里有她那种好强、不服输的劲头。有了儿子后,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我渐渐理解了母亲:一个孩子尚且这么难养难带,何况父亲远在兰州,

母亲要养活我们三、四个姐妹,没让我们冻着、饿着,就该知足吧,哪里还顾得上照顾每个儿女的心情!特别是1987年父亲病逝后,没有工作的母亲艰难地供养我和大妹同年上大学,另两个妹妹尚小,也需要照顾,在我已参加工作能自立的情况下仍然支持我继续上大学,这是多么无私的母爱和付出!

我感恩母亲,渐渐抚平了我心里的创伤,心柔软起来,丰富起来,渐渐地充满了爱的力量,也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不再抗拒母亲,不再拒绝回家陪伴她。特别是她在患癌手术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我隔断了和同学朋友的来往,不再往外跑;周末、假日还有母亲住院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陪伴在她的身边,尽可能的照顾她、关心她,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听她唠叨以前的一切过往旧事,她的要强、好胜、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刚强一生,也是她致病的根源。

自母亲患癌以来,我就跟妹妹们说:“谁都不许在母亲面前掉一滴眼泪,尽最大的努力挽留母亲的生命。四年半的时光,是暗淡无光的日子,我们时刻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一次次陪伴母亲闯过鬼门关,今天不知明天的母亲会怎样,每一天都当做母亲的最后一天来过。我常跟母亲讲:过好每一天,过一天就高兴一天,谁也不知明天谁会怎样。我把两个因车祸、上吊意外死亡的同学的事儿告诉她,让她了解生命的无常,看淡生死,要活的开朗乐观,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母亲在我们面前也从来没有流露过一丝儿的害怕、畏惧,更没有唉声叹气、害怕过,一直是坚强地面对病魔。

母亲跟小妹说,没想到我能照顾得她这么好,她挺知足的!在最后这四年多时间,是我和三妹陪伴、照顾母亲最多,我从没有再说过任何埋怨母亲的话语,只是告诉她非常理解她,没让我们冻着、饿着,仍然支持供养我们四个上大学,还要照顾年迈病重的姥爷、姥娘,为他们养老送终,我们都挺感激她的。

母亲按照她的想法,在不冷不热的日子,在我们姐妹四个都在的时候,没有痛苦地走完她的人生路,离开了这个世界,应该是她想要的最好的方式。

索达吉堪布说:“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人生善变,谁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路上充满了艰辛、坎坷,也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磨难,才换来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我们都只看到别人光鲜靓丽的一面,就像冰心老人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此时的明艳,可当初的芽,却经历了牺牲的血雨和奋斗的泪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迎来幸福辉煌的人生。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2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苦才是人生》,这本书是由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所著。索达吉堪布——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被誉为“当代玄奘”。

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对于这一句我感同身受,在我们的一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谛。所以将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称心之时会占八、九份。如曾国藩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大师书中这样写道:“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环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归根于工作岗位的不好,却较少扪心自问:我的心境怎么啦?堪布上师告诉我们,与其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倒不如静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比什么都管用。

非常喜欢书中那位国王梦中的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寻味的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学习去品味。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3

我原来有个搭档和我有些投缘,我们都不是世俗定义的商人,我自诩有点诗人的气质,而他有些哲人的智慧,但我们却都在商场中行走了近20年。他的专业是养殖统计学,而更喜欢西方哲学,与他相处的几年里他向我推荐了很多西方的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我也看了一些。于是从他那里我有机缘接触到了西方哲学中关于人与自己相处的真相。于是有了西方哲学和佛学一些粗浅的比较。西方哲学和佛学都有关于人和人生的根本性的概括,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苦”

西方哲学认为人生中“苦”是本质,而幸福只不过是在认识到“苦“的本质后,所珍惜的短暂的“因满足而愉悦”的时刻。"人们追求幸福和欲望,可得到的只是暂时的满足,享受只是欲望暂时的停滞。欲望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形式,。“所谓幸福的人生历程,即是让欲望和满足彼此消长、交替出现的间隔,调整在不太短的时间内,使二者各自产生的痛苦。——叔本华”

佛学中所说人生真相其实也是一个字“苦”。佛家说苦有八种: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爱别离苦,七,怨憎会苦,八,五蕴炽盛苦,更有一苦,乃不闻佛法不知苦之苦,曰苦苦。

佛学是学问,哲学也是学问,于是从学问上说人只不过是知道了人生真相是苦罢了。

“佛学”不同“学佛”,学佛便可知苦,品苦,舍苦,而离苦

“哲学”不同“学哲”,学哲便可明苦,察苦,惜苦,而得乐。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4

读了著名上师索达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上师以简明又富有甚深含义的言词,阐述了苦与乐的真谛,以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快乐、解脱痛苦,让我获益其中。

苦,人生为什么苦?苦又源于哪里?苦与乐究竟有什么关系?人们都想要离苦得乐,却又寻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师开篇讲到“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被各种依时而生的苦痛抑遏,并且一生为此苦心孤诣。

我们拥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昙花一现,致使我们总是在放不下与求不得中焦虑,一直执着于一颗被自己蒙蔽的心,却全然不知亘古不变的只有“什么都在变”。我们即使攥的再紧,结果只会事与愿违,所有的一切终将不会与自己的灵魂至死不渝,时间不会给任何事物这样的机会。

上师在文章中写道:“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换取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时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无常、接受无常,便是化苦为乐的开始。

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谁都不会永远活着,但绝对会最终死去。为何人们又极度畏惧并且避讳着死亡?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终将失去;因为对它无知,所以又毫无准备。我们放不下执着的、贪念的所有一切,也没有办法解脱对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说“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可世人都在取舍之间,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为我们未曾反观内省,也从来不愿给自己时间觉知自己、明了自己。

上师说“痛苦的根源就是执着,如果没有执着,这一切得失又与你何干”。对啊,如果没有执着,我们又有何可畏惧迷茫的,苦又何来?

文中有一个观点:“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设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别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内心,从来未曾明白过自己。所以漠视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终的归途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命路上的的泥泞耿耿于怀,因为它不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们的心。我们生气却对于泥泞无可奈何,可是我们忘记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泞,打扰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说, 我们忽略的从来都是自己带给别人的困扰,还妄想通过改变外境、改变别人使自己获得快乐,最终还是品着无尽的苦果而不自知。

“万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所以,一切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

快乐从来不是因为得到,而是源于放下。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领悟这样一门至深的修心智慧,还有什么苦无可解脱。

在生命这样一条看似漫长又极其短暂的修行路上,愿我们都能不辜负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够离苦得乐!

  《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5

前一阵子,其实自己过的非常痛苦,内心十分挣扎和纠结。说到是哪些事情,有朋友之间的,如觉得能够给自己正能量和善良互助的朋友实属难遇;有工作方面的,如看到各自利己,谁也不想吃了亏而显现的各种一时的也好不一时的也好,那些不快等等,大多是有关人生态度方面的。也想过许多的方式想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找朋友吃饭,和朋友诳街,去看电影、去购物,但那些许的快乐只是昙花易谢,回归安静后,那份痛苦的感受依旧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内心。

那时候,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一片雾霾,不知哪条是自己的出路,迷失。而迷失的痛苦,真的很折磨内心。就像是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在打架,非要分出个胜负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我果然慢慢地在变坏,人就是有着劣根性不可否认。以前做利他之事,不会那么计较,就觉得自己吃点亏,也不少块肉不痛不痒的没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认为我有利他之心,但他人并不领情,一次俩次,便开始心生恨意,不再想做利他之事,觉得是一种浪费或有时候甚至变成狗咬吕洞宾。渐渐的,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开始有恶劣的思想,这个社会人吃人,我真的有必要有善念嘛?真的有必要帮助他人嘛?真的有必要为他人着想嘛?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吗?因为现在的社会,薄情寡义、暗藏心机、投机取巧的人多的是,自己若不融入,练就一身“本领”岂不成了傻瓜白痴?可偏偏,我内心就是讨厌那种人,我可能想成为那种看上去左右逢源,嘴巴会溜须拍马,很受人喜欢爱戴,有自己狠手段的“智慧”之人,但是我想着想着,内心就是痛苦不堪,我不想成为那种人啊!但是我又想成为那种人。

我从小就觉得与佛有缘,当然这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从小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听外婆说观音,念观音经,由于不时的会去外婆家,所以小时候就莫名的信了,长大了也依然坚信着,但那真是一种迷信,没有说作为一种信仰来认识。说来也巧,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一样,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时,让我与我一学佛法的好友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互交流,本来应该是没有这段时间的,拥有这段时间也是机缘巧合的我的另一个朋友没有空了才临时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我说了我的经历,她就帮我分析,说了很多佛法给我听,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就是那天,她把这本《苦才是人生》借给了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可谓是读了就再没有停下来过,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善友,我想这一辈子我都会感恩她所指引给我的。

《苦才是人生》,我只读了一遍,我想这本书我一定会再会读上个千万遍吧,上师写的文字简单易懂,道理真的很简单,但是有大智慧。我的理解,它主要是讲述,人生来都是苦的,再富有的人,再有地位的人,生活对他而言还是有痛苦的,比起穷人的'肉身之苦,他们所要承受的可能是精神之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在人生苦旅中,获得快乐?他书中写到,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苦乐皆由心造、安忍的智慧等;佛是怎样为人处事的: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等;随缘之心:努力过了,付出过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在说话中修禅:恶语伤人会造恶报、闭嘴、若说悦耳语(委婉温和的话),成善无罪业等;父母就是菩萨;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的那么难……

最想要说的,是佛法中说到的因果轮回。说道,人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多行善会有福报,而多作恶自然会自食其恶果。佛法中说的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如抢 银行,盗窃,等为我们所熟知的犯罪才叫做恶,比如你口出恶语,挑拨离间,心生贪念,嫉妒之心,气愤生嗔恨之心都是人可能会种下的恶因,甚至是你自私自利、甘于堕落、贪图享乐,虽没有害他之心,但也是替自己种下了恶因。那有些人问:我们就看到好人没好报,恶人照样吃喝玩乐开心的不得了。佛法说,人都受着轮回之苦,今生生命用完了,来世会继续投胎,至于投入人道,道还是鬼道,就要看你的功德福报了。有些恶人,作恶多端但看似好像没有报应,可能他前世的功德保佑他现在能够免遭恶报,但功德不是一直存在的,前世积累的功德用尽了,又造了如此大的罪孽,必定有恶果。人在不停的轮回中痛苦着,解脱轮回之苦,才能登极乐。对于这一点,我半信半疑,因为似乎有些神呼,但是书中也写到不能因为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否定它,认为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人类第一次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是圆的,那时候的科学并不能证明着就是真的,那我们能否认吗?因为地球确实现在被证明是圆的,并且绕着太阳转。对于因果报应和生命轮回,现在的我只能成不解状态,并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

书中还有一点,是我着重去思考了的,就是说道:人对于自我的执着。因为太过于执着于自我,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比如别人是富二代有房有车,自己什么也没有就会多多少少感到失落;别人天生丽质,脸蛋好身材好,自己没有,当看到别人能穿很漂亮衣服时,总有些恨自己铁不成钢的感觉……包括由于对自己太执着,一心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恨、嫉妒、贪、哀等等情绪。俗话有说,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初听到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觉得风凉话谁不会说?但是,接触了佛法后,这句话的真谛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更少人能真正做到。姑且视作是我相信轮回一说。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金钱、地位和过奢侈的生活(这里说的有钱有势人是那些只为了自己享受的人),这就是人所谓的快乐,但是有金钱,有地位,过着奢侈生活的人就真的天天像活神仙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既然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痛苦,你拼命用尽各种手段成为了那样的人后,你面对的还是痛苦,永远不会满足,试问你终于买到自己梦想已久的名牌包后,愉悦一时,那之后呢?你就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名牌包而一直快乐下去了吗?没有,你还有新的追求,产生新的痛苦。人活着的这幅皮囊,钱财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心是一直跟随自己到死和甚至是死亡后的世界。佛法中说的今生,它只是轮回中的一轮,太渺小了,人的一生过的很快,你过的再奢侈又怎样,过完了,你就离开又从头开始。那有人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追求这些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时快乐的东西,我们又能追求些什么呢?我的感悟是,追求人心的修行,因为心是能一直跟随你的东西,跟随你轮回的东西,而不是钱财地位权势。想着,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惜,为了自己买名牌、争地位、比权利、甚至姐妹间那么一点点的矛盾,或无聊的看不顺眼而勾心斗角,忙的“不亦乐乎”,而错过了今生自己心灵修行的如此短暂时间,真的很可惜。心灵的修行为了什么,我们暂且不说为了积攒功德福报,修成正果,永登极乐这种难以理解的大话,就说为了我们的心活的真正的快乐、自在。

不禁要回想之前的我,想想自己真的做过许多错事,我想是种下了不少恶因吧。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位同学一直看我不顺眼,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天生的强生的,对他再容忍对他再好,都没有用。所以在几个月的相处中,很多事情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到我发现他还在别人面前假装可怜,挑拨离间的证据后,一下子火冒三丈,嗔恨之心大发,那时候的情绪真如洪水猛兽,虽没有正面和他发生冲突,但是在朋友面前开始怒斥他的恶行和缺点,而且在几个同学面前也数落过他的德行,当时有些同学早已有这样的感觉,还觉得产生了共鸣心里仿佛很高兴,现在想想我真是大错特错!一个人无缘无故讨厌你,注意重点是讨厌排斥而不是当你是空气,当然很多时候确实想把我当空气,无论他承不承认这点至少他给我了这样的感觉,你对他释放的善意他可能直接忽略,或态度好个1小时,下一秒又开始。我那位学佛法的友人说,这很可能就是你的违缘,可能你前世种的恶果现在尝到了滋味。现在想想,感觉非常懊悔和忏悔,当初真的不该那样说他,我想他其实不是故意的,可能他是假想着我威胁到了他的某些东西而本能的反应,其实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一种对自我太执着的做法,或者就像我朋友说是,就是违缘。我当初的做法,无疑是冤冤相报的做法,这个在佛法因果轮回中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举个书中的例子,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家人家养了只鸡,鸡下蛋,人就把鸡蛋拿走吃掉,因此鸡心生恨意“下辈子我也要把你孩子一个个吃掉!”;到了下辈子,人投胎成了鸡,而那只鸡投胎成了猫,一旦鸡生蛋,猫就把但偷走吃掉,猫又心生恨意“这只恶猫总是吃掉我的孩子,来世我也要如此!”;又到了下辈子,猫成了母鹿,而鸡成了豹子,母鹿生的孩子豹子会毫不留情地吃掉,在释迦摩尼出世时,那母鹿因恶意又转生为罗刹女,豹子则投胎为女人,罗刹女又去吃女人的小孩,女人抱着孩子惶恐地逃到佛陀前寻求救护……

如果真有轮回这么一说,那冤冤相报真是太可怕了!不禁为我做过的事情后悔万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通俗易懂,可能这本书放在1年前给我读,我并不会与之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但如今它就像是那雾霾中的引路明灯,我相信,不,应该是坚信,它能带我通向光明的地方。

我刚接触,我想要一个信仰,但是我不能说它现在是我的信仰,我觉得它的精神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像是一种教育,对人心的教育。书中写到一句话特别好,大致是说:我不是要人们相信佛,而是把佛所知道的事实说出来。而且,佛法并不是让人安逸于现状,天天打坐念经,念念经天上就会掉黄金,佛祖就会保佑我们,那真是迷信。我觉得它是一种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与拼搏事业,积极进取并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相互融合。觉得非常好,会继续学习。

修心,布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