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大纲

《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查理十字街84号》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篇一:《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网上得知《查理十字街84号》是2016年十本最畅销书之一,有幸从阿彬那借来读之。它让我度过了两个“青春洋溢”的下午,非常感谢阿彬。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里面,大多数文字朴实无华,其中记录了美国纽约女剧作家海莲与英国伦敦的一家旧书店之间的书缘与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传播,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理十字街84号”已成为全球爱书人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里,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互相取暖。

一切开始于穷困的海莲对古旧版书的喜爱以及她囊中的羞涩。由于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海莲便按《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理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恩波书店写了封信,求购旧版图书。很快,回信和书都寄到了。在书店员工弗兰克的努力下,海莲家里是“架上罗列多善本,箧中广纳皆美卷”。双方的信任由此搭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使远隔重洋的两个人从陌生人变成知己。彼此之间的友谊、情感或许还有心思,也随一桩桩原本单纯的买卖自由流窜漫溢开来。

五十年代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给书店员工寄来火腿、鸡蛋、香肠、丝袜等,作为回报,弗兰克在英国各地奔波,为海莲觅书。日子一天天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就这样持续了20年,直到1968年12月22号弗兰克去世的那一天。 弗兰克永远地走了,他与海莲的书信戛然而止。一切似乎已经结束,却又好像重新开始。

海莲接到弗兰克离世的噩耗时,迅速赶到查理十字街84号,当她走进即将被拆迁的也是她魂牵梦萦的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时间已整整过去20年。她就像怀春20年之久才得已见到梦中情人,手足无措地想告诉书店的主人:“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她信守了承诺,可店里只有冷风拂过挂满泪珠的面颊。究竟是什么让纽约这位单身女子千里迢迢为了伦敦小衔上一个破败的小书店如此伤心?是书缘,还是情缘?她到底想了却一个什么样的心愿?

我们可以想像,20年从未见面,却一直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奔波,彼此的模样也一直只能出现在对方的想象中,没有丝毫金钱与权利的污染,只因为他们都爱书,我想书中一定有他们无法抹去的青涩记忆吧。

初读此书,感觉最多的是海莲爱书的激情。回翻此书,却能触摸到书中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感。透二十年的往来书信,除了索书、找书、寄书、寄物品、表达谢意,我找不到一个“爱”字,但细心品读,还是能通过称呼的变化和不失优雅的调侃感受到一些情感的羁绊。由于距离,更由于弗兰克是一位拘谨的中规中矩的有家室的英国绅士,我更愿意把这种羁绊理解为高尚的友谊或者精神之恋。原来,看似平淡真实的书信,如你不去细细琢磨,根本品不出书外的味道。你听,海莲在1969年4月11号的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不在人间了,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理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去,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可以套用一下,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她也并非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叫责任,叫蕴藉,叫沉思,还有一位,叫怀恋。

应该说,这也是一本哀悼伤逝的书——纪念心灵在20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万事万物都在持续流变,珍爱的人或物都不可能永恒,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海莲通过这本书信集把这场奇遇写成书,一定是为了让这场奇遇有更加坚强的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查理十字街84号书店也不会因奇遇的消失而消失。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用此话来表达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感情是再合适不过了。从一开始,我就期待两个主人公能见面,可读到最后,弗兰克却永远地走了,心中满是遗憾与伤感。

这,是一段书缘,也是一段情缘,我为之动容。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东西也许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演绎,我猜想,这也许就是海莲为什么把这些书信结集成书的根本原因——她想在书缘和情缘之间牵上一根红丝线,使二者成为永恒。

从此书的最后一封弗兰克女儿希拉写给海莲的信,我们可以愉快地猜出,由于有了这本《查理十字街84号》,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之间还会“缘”来“缘”去。 书缘,情缘,不了之缘,有缘真好

  篇二:《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海莲 汉芙一个潦倒的美国作家,虽然在物质上并不富裕,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机缘巧合之下与一家英国的书店主人开始了一场长达廿年的书信往来。

在时间的流逝中,商业逐渐被淹没,留下的只有情谊。

令人感动的或许并不是这个长达二十年的故事,而是汉芙与弗兰克的情谊,他们的每一封信都不长,但在这信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充满了美国人的幽默和英国男人的沉稳体贴,即使他们从未见过面,即使他们或许注定了有缘无分,但却依然有这么深厚的情谊这也不怪弗兰克的太太会嫉妒汉芙了,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精神上更加的契合。

这本书的`美好之处也莫过于他们用二十年的时光编织成的故事,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缘分让他们能面对面的见上一面,但他们的情谊却感动了无数人,他们之间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买卖关系,而是更加纯粹的情谊。

时光易逝,年华不在,弗兰克的突然离世也给这段二十年的通信画上了句号,也让人们从美好的幻想中回到了现实,是的,,他们并没有童话故事里面的缘份,或许更多的是有缘无份,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生活不是拍戏,既没有随处可见的缘分,也没有只要你想就可以再来一次的机会,没有缘分也就注定他们从未见面。

再最后海莲到了这条令她魂牵梦萦的街道,来到了那条在梦中早已来过无数次的书店,但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令人感到一丝的悲凉,但我希望,在我们看不到的某个地方,他们能见上一面,说说许多年的老朋友才会说的话。

故事已经结束,但活络着的心却从未停下来,即为海莲叹息,也为弗兰克叹息,但更为他们之间二十年的情谊叹息,或许这一切都是早已注定好了的。一切都在巧合之下开始,若不是汉芙以她白羊座的热情闯进弗兰克的生活,若不是汉芙对旧书情有独钟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则小广告,又在英国的物资极其匮乏的时候寄去了大量的物资,从此他们之间就再也没有所谓的商业了。若是没有这些巧合的事情,也就不会有这个让人感动不已的故事了,命运使然!

并没有的相遇,不曾中断的情谊,现在也只剩下几百封信来给自己以慰藉,许许多多的感情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说出来,终将埋葬在心中,汉芙能做的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来表达他对弗兰克的怀念。

  篇三:《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在拖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不后的小书承载着海莲汉芙与弗兰克20年的交清、承载着海莲汉芙20年对书的热爱,还有科恩书店二十年的交割,总之,就如小说后面所说有这么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都要大。

印象最深刻的是海莲汉芙认为圣诞礼物交换书籍是挺不划算的事情”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了,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讲它遗爱人间而含笑而终。“关于纸质书的未来大家在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它最终会被电子书取代,有人认为他会成为奢侈品,但我觉的海莲汉芙这句话却一语中的,书可以和我们朝夕相处、至死方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而终,书是有时间沉淀感在里面的,书页会随着时间慢慢变黄,也会沉淀出时间的霉味,时间里的人、事也会体现在书里,就如某本书的空白处、扉页出留下的字迹、痕迹。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下午在奶奶家里收拾东西,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木箱,还未打开就闻到了书沉淀的味道,打开一本本拿出来翻看,原来是爷爷以前看过的书,书里偶尔的折角、批注、还有一些茶渍都让我觉的特别的感动,爷爷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便去世了,但看到这些书,书上阅读的痕迹,却让我仿佛又看到了爷爷像以前一样做在桌子旁,喝着茶,优哉游哉的慢慢翻看着一页页书,时不时停下来写点批注,这些都特别让人感动,尤其是当人已去,留下的书里便寄托了他太多感情,这些都是“书”带给人们的。就像是唐裕说的:有了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地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书籍确实是我们拥有记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将记忆放置于我们身体之外,不随我们肉身朽坏。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