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五篇大纲

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五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8K 次

  篇一:读黄昏里的男孩有感

那天去大三班值班,顺手在书柜力抽取了一本余华著的《黄昏里的男孩》,原以为是一篇小说,打开细看才知道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里面细细阐述这每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好像都离我们的生活不远,或许说都可以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号入座。呵呵指示我们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往往会说给很多人听,却从来都不会整理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并把它出版成书。

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五篇

我有个小小的想法,不知道能否实现,每次听同事,听小姐妹,听任何人讲述意见有意义或者可笑、亦或是荒唐的事情,都做个有心人把它记录下来,说不定等我老了,或者说等我有写作热情的时候,我把它整理成一个个的小故事,说不定等我老了老了,却成了作家了呵呵。

看了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对待有些事情不能认死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别让自己活得很累,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要真心对人!

  篇二: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原本是给家里买套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的vcd,之后又想买本书看看,网页上列着很多本余华的书可以选择,比如《许三观记》,《活着》等,我选了《黄昏里的男孩》,大概因为题目吧,只简单看了书摘,就点击确认了。

收到网站两封订单确认的电子邮件后,第二天书和vcd就送到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vcd的塑料外盒摸起来很凉很凉,书也是凉的,于是先放进抽屉里。过了一会儿,觉得可能变暖和了就拿出书来看,不是读,只是看看封皮,看看序,看看目录。

封皮是土黄色的,左边中下方有些许凸起,我死活也看不出来那些许凸起构成了什么图案,只得联想起了毕加索的作品,比如《萨比诺的女人》。

《黄昏里的男孩》是余华的短篇小说集,讲述故事的语言风格让我想起《许三观买血记》和《活着》。《许三观买血记》是上学的时候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看的,读的毛骨悚然,尤其是关于的那些讲述;《活着》是我站在三联书店里看完的,让我想起《悲惨世界》,里面讲冉·阿让的话“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黄昏里的男孩》里的故事的题目很奇怪,我总是读了几段或一页后就忘记了故事的题目,于是往前翻,看了之后就想,为什么会叫这个题目呢,等看了七八成,却又觉得那题目再恰当不过,也有的时候读到了结尾便恍然大悟,题目就自己跳出来了。

故事的内容我看在了眼里,可还需要我猜猜究竟故事是什么意思,摆在眼前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其他的只能靠猜测了——幸好《黄昏里的男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细节,诸多暗示;另外,还需要多读几遍,到时其意自现。

  篇三: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

读余华的这篇小说,并不是特意去看的,而只是在看书写作业累了之后看的。看小说的开头的`时候,写孙福花白的头发以及他在尘土之中时隐时现,感觉这位半百老人的孤独与沧桑,无亲无故的。看着看着,出现了小男孩,一个又脏又饿的男孩。他强烈的渴望着能有个苹果,在向孙福乞求时竟然遭到他的强烈喝斥,小男孩在无奈的时候趁孙福分心的时候抓了一个苹果就跑,可被孙福及时发现,由于体力缺乏,很快就被逮到。由于肚子实在是饿的不行了,在被抓到以后还咬了苹果一口,使劲地咀嚼,可孙福依然不放过他,还卡着他的脖子让他把吃的苹果给吐出来。小男孩万般无奈的将来不及吞下去的苹果给吐干净了。还被不肯罢休的孙福狠心地扭断了中指。读到这的时候,我的心也揪了一下,可怜的男孩,到了这地步还遭到如此的对待,我也开始对孙福产生了极强的憎恶心理都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了,为何还如此狠心,连一个男孩都不放过,还生生地将他的手指给拧断。更可恨的还在后面,孙福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还将其绑在摊前,要他对着所有的过路人喊:“我是小偷!”一直喊到孙福收摊,一直喊到黄昏,他依然在喊。虽然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而非人的孙福心里却非常的满足,他满足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此时此刻,我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男孩只不过是偷了个苹果,难道就值得对他如此残忍和无情吗?对于世人的冷漠我感觉很痛心,而本应该富有同情心的的孙福竟然不择不饶的对男孩进行没有人道的“教育”,深感世道为何如此缺乏关爱与理解。小说的最后,孙福坐在黄昏的小店里,孤单一人,我也知道孙福之前悲惨的经历,儿子淹死了,妻子跟人跑了,只剩下其一人守着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默默地思念着以前幸福的时光…

对这篇小说看了一边又一遍,感觉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开始结合孙福的背景重新审视他对男孩的态度,也许是因为早年丧子在他的心头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痕迹,在他的心里造成了永远的创伤,于是他开始报复所有招惹他的男孩以至于让他失去同情心,变得残忍,也许在心中这样才能找到慰藉,正如他的心满意足。或许这种现象正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孙福在卡男孩脖子,拧断他的手指,将他绑在摊前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没有人制止,反而在孙福说”我们以前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的时候周围还有好多人不住地点头,可见社会对弱小已经不再同情,变得麻木不仁。

整篇小说围绕着“偷”字来写的,由现实中的小偷让孙福联想到很多年前他的儿子被水淹死,他的生命可以看作是被上天给偷走了;过了几年的平静生活后,他的妻子跟剃头匠跑了。在他看来是被剃头匠给偷走了。由此造成他的心灵扭曲,对一切小偷都恨之入骨。这也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他个人的悲哀。本来能过平静正常生活的他,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冷眼和愤懑,而现实又没有人能够指引他,解开他心中的苦闷。

这篇小说读起来心酸的同时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男孩的无助与茫然,他的生命也许很快就会被上帝给“偷走”!

  篇四: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周五晚上的无聊课程中看完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其实它给我的印象并不太深刻了,这也使得我在今天买书的时候最终排除了余华的小说。它给我的感觉并不如<音乐>来的深刻。或许是我现在看小说还是只在意它的情节的缘故。可能很久之后我还会再翻开它吧,但是至少现在不会。现在看小说就像是囫囵吞枣。

这本书是本小说集。长长短短有个十来篇,印象深刻的不多。也就很难复述出来。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脑中一直有一个中年男子,好像就是余华的样子,一直在伏案写作,不抬头,也不会停顿,一直非常流畅的写着,一直到我合上最后一页。

它给我的另一个感想是,写作和画画是相通的。从前看名家小说,我从来都觉得很难开始,因为一开始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就像是打初稿,不带任何色彩,随着情节进行慢慢丰富人物的性格血肉。看一本小说,就像是看画家画画,一个人最初就是几个方框,任何慢慢的修出轮廓,添上肌肉线条,头发,五官,最后加上感情色彩。写作也是一样,一开始作者对他的描写就是简单的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做什么的男人或女人,一个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男人或女人。我又想到,谱曲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音乐>里面一篇貌似叫灵感的文章里面,讲到很少有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使会一次将整首曲子完整的写出,几乎不需要进行后期润色,而其他的音乐家几乎都是脑中闪过一丝灵感,快速的将这一段旋律记下来,然后再进行丰富,润色。其他的音乐家谱曲似乎就像是画画写作,先将大致轮廓勾出,再进行细节的填补。似乎艺术创作是相通的。

但仔细想想,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先确定大方向,然后再慢慢的补充细节。但总是会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还不会走就想跑。自己画画似乎就是这样,静不下心来学素描,总是想挑战高难度的画作,最后总是在色彩或者某一部分非常好,但是构图总是会出问题。似乎成年人学东西都是这样急,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了,得早点让大家知道自己学的很好,画的很好,唱得很好。着什么急呢,有时候劝自己。慢就是快,盖叫天说过。

下面的部分和书没有关系,但是懒得再开一篇博文了,就一起写了吧。

下定决心一定要迈出这一步,一定要自己独立的编程。今天去了国图,从早上十点呆到下午接近闭馆。心情很好,编出来了。其实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就知道自己会打这句话。总是要迈出这一步的。但是这次自己学会了,给自己留点余地,给点奖励,减一点压力。以后自己也会这样鼓励自己。

似乎自己最近过上了慢生活,性格也慢慢向妈妈的那种温婉变化。晚上和妈妈通了好久的电话,让妈妈推荐书。舅舅打电话来关心最近的生活,由于自己换过电话之后一直没有告诉除爸妈意外的家人,所以舅舅假装责怪了几句,自己也出乎意料的撒娇认错。感觉自己在慢慢的软化,不再以战备的状态来面对身边的一些事,不再想要以自己的强气场在场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己的世界中慢慢的强化,而在外界以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姿态来面对。现在觉得,其实温柔是一种很好的性格,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温柔,让自己生活的舒服,对别人温柔,让别人舒服,也为自己提供便利。妈妈说得对,以柔克刚才是制胜之道。

  篇五: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年童心,正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开始,无邪、无欲。只是,这开端的美好却终究会消逝。

人总会长大,继而慢慢染上大人的一些陋习,渐渐的改变自己的初衷。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如何,但至少,我相信,我能做到现在的坚持!

说实话,这本书里的故事,我并没有完全读透,只是每看完一个故事,心里便愈发的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悲凉,说不出为什么,只是一种很简单的忧心,很沉重,却又不是那种撕心裂肺无法忍受的痛苦,它就那么沉沉的坠着,令人感受到一股窒息。

老人鱼中,在看到穗子最后收到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的来信时,在看到穗子后来开始厌烦自己的那个“祖父”,在看到穗子祖父的言行,我不禁想到:只是一个农村的孤单老人啊!因为知识的贫乏,让他身败名裂;又因为年轻时的经历,导致了他痞痞的性子,但是,这又怪得了他吗?要怪只能怪那个时代吧!最后,老人请人代笔写给穗子的信,真的很简单,当他说“病不严重,只是疼得厉害”时,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终究是不想让穗子担心,可是,他却又实在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因此,他提到让穗子寄钱给他。毫无疑问,老人的谎撒的很差劲,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实程度,穗子当然也明白,可是,她没有回去,因为,她听到了老人的“豪言壮语”。为什么不回去呢?感到丢脸?还是有其他原因?

毋庸置疑,老人的行为有狐假虎威的样式,可是,“狐假虎威”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老人为自己子女的骄傲?举个例子来说,你总不能奢望一个杀人犯的长辈动不动就拿“杀人犯”的名号来壮自己的气势吧!在小说的最后,穗子并没有回去,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想,不用太多的解释就可以明白:这是一个年轻人对长辈,对老人的不耐烦。

说说我们自己吧,现在我们许多的年轻人都喜欢追随潮流,对那些老式的东西越来越没兴趣,对长辈的唠叨越来越不耐烦……针对这一点,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呢?

亲情真的很重要!有些事,有些人你错过了一定会抱憾终身。

也许,当你满不在乎的不愿去探望亲戚朋友时,当你信誓旦旦的说着以后时,真的不会再有以后。

说实话,现在的我很后悔,为自己的任性,为自己的不在意,如果生活可以重来,就像周星驰所说的那样,我一定会好好珍惜!

不会只顾自己,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亲情,没有重播!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