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通用6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通用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1W 次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通用6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1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

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2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清晨的花朵”谓之“朝花”,“夕阳下拾起”谓之“夕拾”。《朝花夕拾》,正如这本书的名字,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点滴故事。细细品读那份年少轻狂,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岁月的沧桑谱写在脸庞,那些年的回忆落在笔尖上。我想起了?

百草园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天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千百只昆虫鸣叫着,奏出一支名曰美好的歌;“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整个世界变小了,好玩的地方一个接着一个,好似从未有过尽头;“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四季的百草园,各有各的妙处,小儿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无论是闰土还是长妈妈,那个童真的年代,天空湛蓝地没有一丝杂质,即便是到了现在,脑海中也常常会浮现出他们的身影。那些曾陪同我们走过童年的玩伴,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

学堂是枯燥的,然而,它却是神圣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一句话,道出了莘莘学子的不甘;“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是懂得忙中偷闲的人;“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有兴趣参加的活动,总是会做出好成绩的。我们,在学海中畅游,“苦作舟”,是为了“老大‘不’徒伤悲”,这种心情,忧伤而值得庆幸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是短篇,遣词造句也不是很考究,那朴实的文字却让我长记心头。是的,华丽的文章并不一定能使人过目不忘,相反,包含了真实情感的华美篇章才是能让人铭记的。鲁迅先生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读着读着,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我们的童年已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伸出手,捧起一朵顶着晨露的花,让琐碎的记忆涌入心间。品读《朝花夕拾》,同鲁迅先生一起,纪念那些回不去的日子。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3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个坚定的影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总而言之鲁迅其实是在众多的作家群中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人,骂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这就是鲁迅一个大胆的作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4

鲁迅著作的《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本人的事迹,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鲁迅先生的气节所震撼。

鲁迅曾到日本留学,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她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云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爷。”但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改变了他的志愿,他开始弃医从文。

在东京时,鲁迅因厌恶“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转而来到仙台,认识了给予他深刻教导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叫作藤野严九郎,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

在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有着一份浓浓不可分割的师生情。藤野先生与鲁迅虽然并非国人,在当时的中国在外国看来,是一个弱国,然而,他却能够对一个异国留学生十分关心,没有丝毫的偏见,实属难能可贵。同时,藤野先生还亲自为鲁迅添改讲义,为鲁迅纠正解剖图。这一切的一切,都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强烈的,爱国的心是沸腾的,气节是高尚的。“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说的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匿名信事件,使鲁迅倍受打击,由此激起他的那颗民族自尊心,也极大的讽刺了所谓的“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而使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看电影”事件。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男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当鲁迅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相提供文艺运动了。”

当鲁迅选择弃医从文时,他毅然决定离开仙台。他在与藤野先生惜别时,为了避免藤野先生过于失望,说了个善意的谎言,说他放弃医学要云学习生物学。从中又体现出鲁迅关心他人感受,在细节上从不疏忽。

而鲁迅离开仙台后,仍不忘恩师——藤野先生。“每当夜间疲倦,正想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病疾的文字”。这段话指鲁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表明了鲁迅的决心,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我敬佩鲁迅,他是我国著名作家。我为他“弃医从文”的选择而喝彩,因为他的文学著作为中国国民的爱国热情,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是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

读了《朝花夕拾》我目睹了鲁迅跌荡起伏的一生;

读了《朝花夕拾》我感悟人生的真谛何在;

读了《朝花夕拾》我领悟到鲁迅坚守一生的信心与决心;

读了《朝花夕拾》我读懂了他——鲁迅。

鲁迅一代文学巨匠,为处在人生岔路的人们,指明道路;为迷惘求学的学子明确方向;为祖国的重新掘起,重新振兴,出了一份力。

品味《朝花夕拾》就如品茗,体味作者的苦中有乐;就如对弈,不断在书中探索、思考,就如学习,认真去用心领会,循序渐进,终有收获。

读后,我觉得广大中学生们更应学习鲁迅的爱国思想与高尚不可屈的民族气节。而且,我不禁惊叹道:“读《朝花夕拾》收获的真不少,真的应该认真欣赏这部名著。”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5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或悲伤,或欢乐。无论怎样,自己都有独特的回忆趣味。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他通过写《朝花夕拾》这本书,不但给别人带来读书的趣味,更为自己做了一个童年总结,品味着童年的孩子气与顽皮。

《朝花夕拾》这本书,虽然没有太多优美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感和朴实。读这本书时,感觉鲁迅并不是一个大文豪,而是一个正在和我聊天的普通人。我似乎已经来到了他的童年,看见他偷偷钻进了百草园,调皮的玩耍着、快乐着。长妈妈是他的保姆,起先,鲁迅很讨厌她,但长妈妈的朴实,让鲁迅对她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了态度。最后,她离开了人间,鲁迅默默为她祈祷。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本充满对童年回忆的书,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他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真的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欢乐,童年的自由。看看现在的自己,就好像一只笼中之鸟,想飞却飞不了。

学习的压力,让我想不起童年在池塘边钓鱼的时光,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没时间再去放放风筝。我多么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是童年渐渐远去,我再无力挽回,它在我不经意间,悄悄从我指间溜走,我却毫无察觉,直到了解完鲁迅的童年后,才渐渐转过身,告诉自己已经晚了。

品读《朝花夕拾》,有一种很怀念的感觉。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篇6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录,虽然与《呐喊》文体不同,但我总觉得这两本书是相互衬托的。《呐喊》是一本很严肃的书,读完它总会有一种紧张感,为当时中国的境遇而紧张,《朝花夕拾》则不同,虽然其中也有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一种给以心灵的慰藉。

是谁说过,回忆是不断被拼凑才能被记住?在《朝花夕拾》的几个片段中,我读到了这位在旧中国闯荡的侠客少有的柔情的一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侠骨柔情吧?

首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有趣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简直就是一副令人羡慕的儿童乐园。鲁迅先生在这里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抓小鸟,那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童年生活。由此我不得不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报了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被家长们列入了考虑范围,即便知道孩子学了几次就不想学了,只是在补习班上发呆浪费时间,他们仍然认为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多么残酷啊!蔡康永说:“父母爱自己的小孩,如果只是为了延续后代或者是为自己增光抹彩,这种爱就太荒芜了,充满了交易的感觉,这种爱当然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仍会不寒而栗,这种荒芜的爱。”很多父母也许并不是出于功利之心,只是不想让孩子比别人“矮一截”,但似乎这种强制的方法总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童年只有一次,家长所应该做的不是剥夺他们自由的时间,而是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加以正确引导,这么做的成果绝对好于强制他们去上各种补习班。

令我瞠目结舌的是最近闹的比较凶的一位妈妈,人称“虎妈”,她对待自己的孩子采取十分严苛的教育态度,方式之狠令人咂舌,可以想见那个家庭很少充满所谓的温馨。当然,最后这位妈妈成功了,两个孩子都有了出息。为此,她还写了一本书将自己的心得介绍了出来。我不禁愕然,这位母亲,你是真的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给孩子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又作何解释?素质是熏陶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给孩子报艺术班,也应该以孩子的爱好优先考虑。当代中国教育千疮百孔,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纸上谈兵,分数已经成了衡量孩子好差的唯一标准,孩子们如同带着脚铐跳舞的舞者,脚铐越重,舞跳得越漂亮,一个人的能耐也就越大,知识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切只是为了考试。鲁迅先生早就提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呼声,这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现实。

相形之下,鲁迅幸运多了,他的长妈妈比“虎妈”好上不知多少倍。很羡慕鲁迅童年这位称职的保姆相伴,有人在研究现代文学缺少生活味的原因时说,上世纪现实主义风格的每个诗人和作家少时总有一位擅长于讲故事的长辈陪在身边。如此看来,鲁迅的文学造诣和长妈妈有很大的关系了。

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满肚子的旧规矩,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之一。但是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名妇女的淳朴与善良。她在除夕夜一本正经的告诫鲁迅过年要守规矩;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她给鲁迅解释什么是“长毛”;她给鲁迅买《山海经》……淳朴的交往构成了幸福的生活画卷,可惜现在已经无处找寻了。放眼世界,我们越来越来相信自己的力量,以为靠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个人主义泛滥,总是觉得别人会处心积虑的对待自己,不能与别人作最淳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越来越冷漠,“想得太多”也许是唯一的解释。我常想,这种人性上的缺失,该用怎样的gdp来弥补?

无论是《呐喊》还是《朝花夕拾》,对中国文学史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前者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提醒我们铭记曾经;后者则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看到世界仍有美好的一面,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枯燥。相反,它的生命价值含量更高,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