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6W 次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1

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

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惩罚的制度。惩罚的形式多样:给父母打电话、罚站、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甚至停课等,但不搞劳动惩罚。

其中也提到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遏制孩子的ego膨胀为目的的。

读完此书,我们明白,原来在美国学校,是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比较严厉的,并是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的。

其实,我们也制定有班规,但没有很好地操作运用。我们也可借鉴他们的做法,先要形成制度,学生犯错误,接受惩罚就按制度办。当然,制度形成的细节需注意,如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像停课这类的惩罚在中国可能是行不通的等等。

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我们需要明白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育的结果,惩罚要达到的效果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定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惩罚。惩罚并不像奖励那样有效,教师在教育中应多用、巧用奖励,少用、慎用惩罚。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2

在《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亲身经历为事例,以简洁、朴素、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中美教育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同时引发了我们对当今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思索。

“素质教育”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新鲜,它的提出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何为“素质教育”?如何搞好“素质教育”?为什们在中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如此举步维艰?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答案。

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老师们说:“中国必须实行素质教育,中国未来的学生必须具有创造力。因此现在你们要学会创新、、、、”但什么是创造力?又该如何创造?所谓的“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矿矿三岁就能画得一手好画,对什么东西都能临摹的逼真。与其他中国的小朋友一样,只要个他们具体的事物他们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但如果让他们凭空作画,却是一点也画不出来。相比较于中国,美国的小孩确实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下自由作画,他们对画只问“好不好”而不是“像不像”这其中的差异不难看出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国小孩的作画什么东西该怎么画都必须是心中有数的才能画得出来。然而这种模式对创造力的发展真的有好处吗?不,过多的限制只会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得更窄。培养出来的顶多只是一种作画的技能,而不是创造力。如果我们事先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有“造”呢?

要承认老师是有缺陷的,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老师

自古以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他们就像是学生前进道路的指明灯,照到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老师要少犯错误,甚至不能犯错,要严格要求自己。然而,老师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去扮演的,也会有缺陷。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老师是完美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敢于质疑老师,敢于发问。在美国,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对待见解性问题时,老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在接受这么多年的中国式教育的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这一点。老师在对待见解性问题时,也会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最后总会由老师做出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只以至于有这样才能拿高分。久而久之,便在思想里形成一种意识——老师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以至于到了大学,老师在对此类问题常常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总会让我很难适应。这难道不是中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吗?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是最佳的组合

教育的最佳的组合应该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中国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授,却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中国的中学生能年年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项,而在诺贝尔奖项却至今无人问津。与之相反,美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但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才有美国的大学生向老师请教关于百分比的简单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也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如果一颗在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才。所以,在传授孩子双基的同时就要培养其创造力,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但并不是要全盘吸收。我们要学习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取其精华。其中的某些部分,我认为是有必要思考的。如美国的教育惩罚制度,让犯错的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或罚他们在别人吃点心时只能看不能吃等等。这些做法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认为教育是目的,惩罚只是手段而已。教育就是说理,是力求做到心服口服。而美国的惩罚制度是允许学生在出社会前犯错。惩罚就是照章办事。就好比违反交通的人要被开罚单一样。

读完这本书,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加坚信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改革的具体方案该是什么呢?我们又该走出第一步呢?我想中国的教育未来,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其中。

中国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