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边城》读后感2000字

《边城》读后感2000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4W 次

  《边城》读后感2000字_篇一

《边城》读后感2000字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与众不同。即便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可以因为河上的一个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处处不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从中透露出沈先生对此的喜爱。

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爷爷的重义轻利。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故乡的风情,有时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来来去去没个停,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

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当地风情。当然,我并没有说谁的错,我是说,碾坊陪嫁,之类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团总家,即便不是以金钱在思维,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钱,并且毫不掩饰,这与边城风情,就本质的不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嫁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出走,则如鲁迅言,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以上象征,是他人观点,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来。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吗?或许,得到了拯救,或许,只留下了残迹而已。

或许,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许,为先生写点悼念的话,只能写三个字。

  《边城》读后感2000字_篇一

《边城》是一部清新隽永的诗意小说,它展现给世人一幅浓郁的湘西风情图: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穿新油过钉鞋的女孩、身边带着用竹筒装烧酒的老汉。这些充盈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就如沈丛文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他们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张扬的个性,但他们身上有着淳厚朴实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在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一般。

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美丽、天真、活泼、聪慧、善良,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的湘西边地少女。她的出生带有悲剧性色彩,父母因爱结合又因爱而死亡。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小就只有祖父和那只黄狗陪伴。可她快乐地长大,大自然眷顾着她,养育着她,使她不懂得苦恼与忧郁。那双眸子清明如水晶,那个性天真活泼,宛如山头黄麂一样。

当岁月使她不知不觉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时候,爱情也就在她单纯的心中开始萌发。端午节上一次与傩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静的心湖荡起波澜,她开始觉醒,开始长大,更加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对于死,都小心翼翼起来。

她对爱情相当敏感但又有着乡村少女的怕羞与矜持。比如顺顺托人向祖父提亲时,翠翠“低头去剥豌豆,耳边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的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跳着。”而待明白顺顺托的媒是老大天保,而不是她所钟情的傩送时,翠翠的心都乱了,但“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也无理由哭。”只是“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少女情怀的.波澜、羞涩与无助,也写出了她的朦胧、无可言说的思绪。她渴望爱,渴望收获爱情,但现实却是戏剧化地向前发展着,她和傩送的爱情注定要经历一番磨难与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卢梭式美德、喜欢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梦想、幻想当中。这种幻想是她希望与忧虑的混合体。如她害怕被鱼咬,害怕爷爷的死亡。当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为他仍在睡觉。而当得知祖父逝去后,“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我们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视现实的真实与残酷。

小说的结尾带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摆渡人,在等待的岁月中面对爱情与死亡这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傩送,这个翠翠心仪的男子,不仅有被称为“岳云”的漂亮仪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颗纯挚、美丽的心灵。

当得知大哥天宝也爱上了翠翠时,他没有隐瞒、没有欺骗,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没有因为兄弟之情,放弃自己深爱的女子,因为他坚信爱是无法相让的。

当一座崭新的碾坊与一只陈旧的渡船放在一起让他选择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渡船。有人说:“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有人又说:“有了碾坊就衣食无忧,远比撑渡船强多了。”但傩送却说:“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注定要撑这只渡船。”在他心灵的天平上,财物比起爱情,根本无足轻重。因为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爱情也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被分隔开来。同时我们也看到,碾坊与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渡船如祖父摆渡生涯的热忱、朴实品德;而碾坊则代表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态度。渡船代表着困窘却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着富足却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与碾坊也代表着自由与囚置的冲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缚人的。傩送选择了渡船,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神圣的爱情。

当顺顺由于天宝之死而不愿意翠翠做儿媳妇,逼傩送去娶王团总的女儿时,傩送的情感爆发了,他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信仰,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离开茶峒这块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这充分显示了他对爱情的纯真和心地的明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爱出走、为爱流浪的硬汉子。

而小说的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耐人寻味、带有生死未卜悲剧色彩的结尾,这种虽平淡如水,却意境苍凉,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结尾让人感伤无奈,也使每一个人都把傩送的形象深印在心,为他的痴情,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也为他的归期而满怀希冀。

《边城》是一首乡野牧歌,是一首爱的绝唱。在这个发生在湘西沅水河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创造的“人生形式”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边城》中鲜明人物个性的共通点,也是其魅力绽放的内在因素。

《边城》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掩卷时似乎仍感觉到那缭绕的袅袅余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摆渡开去,荡起一串串涟漪,也荡起心湖一点点微澜。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