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如歌岁月,致青春》读后感

《如歌岁月,致青春》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73K 次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歌岁月,致青春》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歌岁月,致青春》读后感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转载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本想多写一些,在记忆之舟上多做停留,无奈琐事缠身,下午有一些建筑工程合同要看看,只好提笔抽身回到现实中来……

我常想,在外的人是不幸的,人离乡贱,事事不容易;我又转念一想,在外的人是幸运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今年春节回家过年,也只是住了两晚,行车近千里,相聚仅须臾。离乡时常想,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近乡处却听,耳边响起那首歌,风吹过的头发,雨淋过的潇洒,踏上了这条归乡的路,踩着轻快的步伐;满天的晚霞,染红了天之涯,思念像一杯烈酒,不断的升华热血满腔,离乡,迈向那未知的远方,每一次再回头望,回家的路又更长……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