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红楼梦读书笔记4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本文目录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大全红楼梦读书笔记《凭栏翠袖:文彩精华赞探春》

红楼梦读书笔记(一)

红楼梦读书笔记4篇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

这里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读书笔记(二)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虽然他们的生涯际遇和幻想追求各不一样,但他们的喜欢与恨,苦楚与欢欣,也出现分歧的情节,但他们的悲惨剧命运倒是一样的。作者用出神入化的笔法,塑造出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很多的艺术典型,他们曾经众所周知。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优异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活着界文学宝库中也是稀有的珍宝,是我们小学生增强艺术涵养的优越读物。

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七月流火的盛夏季节,我拜读了名气高扬的《红楼梦》后,心情却步入了寒风凛冽的严冬时节……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其中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被广为传诵;所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大量人物,形象丰满,风采各异。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人物之多、场面之盛,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大全红楼梦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红楼梦》读书笔记(一)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二)

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红楼梦》读书笔记(四)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 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书笔记《凭栏翠袖:文彩精华赞探春》红楼梦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贾府,其中描写了许多美丽多才的女孩子,但贾家本家小姐中最为出众并且可以和宝钗宝琴黛玉湘云等人相提并论的,只有那位三姑娘探春。

探春一出场就显得比迎春惜春更为漂亮。描写她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就是说这姑娘身材苗条,脸型和眼睛都很漂亮,细长眉,眼神活泼灵动,显着精神,同时又有种脱俗的书卷气质。在旧社会,女孩子的前景和受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容貌的优劣。探春的美丽决定了她成为在元春之外最为受宠的女儿和孙女,平儿形容她撒个娇,连太太也要让着她,而贾母则更是点名要求她参加接待高贵的南安太妃。

贾府四姐妹的个性有如四季。元春是春天般的个性,她积极进取,热衷于争名逐利,为家族获取荣耀,直到觉得“高处不胜寒” ;迎春是夏天一样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缀锦楼是花团锦簇,紫菱洲适于夏天观赏荷花,也是永昼敲棋的好去处,她本人的个性也象“桑拿天” 一样,闷热粘腻、令人不爽;惜春的个性则归于彻底的清冷孤寒,甚至冷酷无情,所居住的暖香坞也适于冬居。而探春则象秋天般成熟爽快,冷静智慧,所居住的秋爽斋也是秋景最佳,院中种的都是梧桐芭蕉等秋景植物。

看她的书房:她素喜朗阔,三间屋子并不隔断。当地放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短短几句话,揭示了探春的兴趣和特长——一个绝对的书法爱好者!书房布置得活象个小型的荣宝斋。刘姥姥若非事先见识了黛玉那“好学公子”式的书房,一定也要对探丫头这充满翰墨芬芳的闺房大为惊讶了。

再看她的摆设:案上设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一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一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悬一颜鲁公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东边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床帐。“大鼎、大盘、大佛手、斗大花囊”,好一个大气的女主人啊!汝窑是北宋专产青瓷的瓷窑,花囊不同于一般的花瓶,口是封住的,但肚子更大,囊身上有多个洞,用来插放枝软朵大的花。紫檀架上放娇黄的佛手,洋漆架上悬白玉磬,色彩的明暗对比分明却又不落俗艳。斗大的青瓷花囊满插水晶球儿的白菊,令人忽略了古董本身的奢华,只感到扑面而来的秋之野趣。拔步床也是一种又高又大的床,正前方上面有镂雕的花罩,里边还有精致的床头柜和抽屉等,是极宽敞舒适而又华丽的卧具。双绣床帐是两面绣花,两面皆有图案的床帐,躺在这样的帐子里睡觉,简直是公主一样的享受了。宋代米南宫的烟雨图令人想到了苏东坡的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暗示了探春勇敢豪迈的个性。而颜鲁公对联中的烟霞和泉石样更表现了探春潇洒浪漫超然物外的追求。

探春的房间陈设是曹公最着意刻画的房间之一,可以看出她的物质生活是极其奢华讲究的,但其精神生活更是非常丰富充实的。那些价值不菲的古董和奢侈华丽的器具在她的巧妙安排下都充满了高雅的情趣和灵动的生命力。独具审美慧眼的她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在世俗华丽之外,充满了返朴归真的韵味。一如她本人一贯雅俗兼顾的风格。

在俗的方面,探春是贾母的好孙女,王夫人的好女儿(虽然不是亲生),克尽孝道严守闺范。王夫人被贾母误解时,她主动站出来辩解。贾母召开中秋宴,也只有她忍着无聊和困乏陪到最后。在理家和省钱方面,探春有着不亚于凤姐的才干与严厉。她极其自尊与要强,对待丫环和下人赏罚分明架子十足。在雅的方面,探春是独具慧眼的审美者,是书法爱好者兼诗人。她非常勤奋好学,是个特别风雅,特别完美主义的女孩。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给她起了个叫做“颦颦”。探春马上就问“何处出典”,还说宝玉“又是杜撰”。在祖母和客人面前毫不胆怯地跟哥哥探讨学术问题,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个年仅6、7岁的小姑娘的勇敢和好学。贾府四春分别擅长琴棋书画四项雅技,探春擅长的是书法。在元妃省亲时,她专门负责抄录大家的诗作。她生病时,了解她的宝玉哥哥除了送新鲜荔枝给她吃,还送了颜真卿的真迹给她,让她惊喜不已。她的书桌上堆满各种名人法帖,可见她平时苦练不辍。久练书法的人都是腕力颇强,想来抄检大观园时她赏给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也是力道不凡,定然让这坏老婆子眼冒金星了一阵。除了书法,探春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她也是三春中唯一擅长写诗的人,起诗社这个建议最早就是她提出的。她以一篇风雅清丽的邀请函引发了宝玉哥哥的结社雅兴。而菊花社赛诗那次,冠军是以三首菊花诗力拔头筹的黛玉,亚军则是《簪菊》的作者探春,这也是探丫头参与赛诗的最好成绩。宝钗最赞赏她的“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之句。这样豪迈而典雅的句子也确实是探春的声口。

然而探春的与众不同并不仅限于这些雅俗共赏的可爱,她真正的魅力在于她的男儿气概。《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不乏富有男子气的人。比如才干智谋胜于男子的脂粉英雄王熙凤,不爱女工饱读诗书富有文人气质的林黛玉,心计深远机变百出的世俗才女薛宝钗,以及心胸开阔名士风流好男装的史湘云等等。可是这些女孩子不论在兴趣和形式上多么有男性化倾向,在她们的心底终究还是把自己当作女孩对待的,她们的手段和理想终究还是不失于女性化。凤姐的理想是多捞钱抓紧权控制丈夫,巩固自己在婆家的地位,黛玉的理想只是与宝玉成就爱情,湘云还是个孩子,对未来没什么系统的计划。宝钗虽有“上青云”的志向,归根究底也就是找个好丈夫而已。只有探春满心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她是真的梦想自己能变成男孩,离开这个日益腐朽没落的家庭,到外边去“立一番事业”。变成男孩意味着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决定自己的命运。探春并不寄希望于爱情和家庭给予自己幸福,她更渴望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可见在探春的心中认为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与迎春等普通封建女孩想的“多少男人都不行,何况我哉?”的消极思想大相径庭,真正是“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可惜她只有在与兄弟的接触中才能领略一下外边世界的精彩。然而贾琏太俗,贾环又招人讨厌,只有宝玉哥哥是个最好的人选。其他女孩子喜欢宝玉,多是因为喜欢他的温和体贴女性化。而探春喜欢与宝玉接触,更多是为了他从外边带来的气息。宝玉是男孩,可以自由出入,可以给她带来外边买的雅致质朴的小玩意。为了这些小玩意,探春愿意亲手制做精致的鞋子给宝二哥作为酬劳。对宝玉来说,这些小玩意“不值什么”,他哪里能理解这些东西对探春的意义?对于一个永远没有机会走出豪门深宅的女孩子来说,这才是她唯一有可能接触到的真实的“民间”。可以想象,探春对于钗、黛、琴等人曾经有过的长途旅行经验该是何等向往;而对于宝玉这个货真价实的男孩子又该是何等羡慕!

探春虽然不能象男孩那样真正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她的男孩个性却表现极为突出。首先一点就是勇敢——想到什么就勇敢地去做!林姐姐刚进贾府,宝哥哥给她取了个。这马上引发了探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着满屋的长辈和客人,年仅6、7岁的探春毫不怯场,立刻就问出典。听了宝玉的回答,心里不信,也毫不客气地说他“只怕又是杜撰”,才不在意是否驳了这个“凤凰蛋”的面子。

王夫人因为鸳鸯拒绝给贾赦作妾的事受到连累,被气头上的贾母骂了几句。薛姨妈不好意思为姐姐辩护,凤姐是孙媳妇,又是王夫人的侄女,也不好辩。李纨是个谨慎又自私的人,迎春老实窝囊,惜春小,宝玉更是个没用的人。本来这件事很敏感,不适宜未婚小姐搀和,所以李纨已经把妹妹们都带出去了,可是探春在窗外很留心地听着这事件的发展,贾母骂错了人,无人敢指出,只有她勇敢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贾母就笑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贾母本身也是个爽快聪明的人,她赞赏三丫头的勇敢直爽,她对探春的偏爱,绝非偶然。

海棠诗社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章节,如果没有这些女孩子们结诗社的故事,整篇小说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必然大为降低。然而诗社的发起人并非宝钗黛玉等真正出色的顶尖诗人,而是探春这个诗歌爱好者。雪芹这样的安排是非常合乎情理的。诗社的发起人必然是真正热爱诗歌的人,所以迎春惜春一定不可能,钗黛虽是个中翘楚,但毕竟是客人,发起这样的活动确实不大合适。李纨曾自称也有过这种想法,后来又忘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多半还是因为这样聚众作诗的活动不大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闺范,作为一个寡妇大嫂主动组织这种活动,恐怕会引起长辈的非议。湘云是个热心人,可惜不常来;宝玉又是个抓不住重点的“无事忙”。所以,只有风雅又勇敢的探春来牵头了。探春的提议很勇敢但并不突兀,她的邀请信先以叙说兄妹情深为开头铺垫,娓娓道来, 先给了宝玉一个温馨浪漫的氛围。从自己感冒说起,把自己生病的前因后果和感激宝玉对她的病中关心都用优美的文描述了一遍,最后才说到重点。面对这样一个高雅有趣而且刚刚病愈的小妹妹,谁会忍心扫她的兴呢?想来探春这个提议可不是湘云请客那样的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在信中说自己留恋月下梧桐的景色,恐怕她当时也已经是诗兴大发,很想与众姐妹切磋了吧?建立诗社的想法可能在当时已经油然而生了。

另一次勇敢的表现就是理家时的改革措施。关于探春的改革,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表现她管理才干和前瞻目光的实例。我倒不认为探春有这么大的才干,整个探春理家过程中,真正的细节安排和制度的规划都是采纳宝钗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宝钗的高超管理技巧和对通盘利益的周到考虑都令人惊叹。出身皇商家庭的宝钗有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让侯门深院里长大的探春小姐突然地展现出这样的才华和手段反而不正常了。此外,拥有前瞻目光的女性也绝非探春一位,宝钗和黛玉对四大家族的必将衰落也早有意识,凤姐作为管家婆更是深有体会,可卿也曾在梦中告诫凤姐及早准备。可是真正敢于实施改革措施力求挽将倾狂澜扶即倒大厦的,只有一个探春,这才是她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也是她最富于男儿气质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女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瞻前顾后考虑影响,哪怕是一件好事、一件无伤大雅的事,也都要前前后后考虑清楚,惟恐被人嘲笑或指责。宝钗和黛玉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绝顶优秀的女孩,也在这些方面小心翼翼,后来也因为这个共同点导致她们互相理解结为知己。湘云也是个男孩气的姑娘,做事也很大胆,比如请客结社和为岫烟打抱不平,都表现了她的敢想敢干,但与探春相比,显得有些冲动,考虑不周。毕竟探春更成熟机敏,思虑也更深远。

抄检大观园这一野蛮愚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活动令探春伤心气愤不已。作为曾经参与理家的人,作为这个家族中唯一有些理智的小姐,她对这种行为痛恨已极。“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样痛心疾首却又招人忌讳的忠言说出来是很需要勇气的,搞不好会被人传到长辈耳朵里,安她个“诅咒”的罪名。可是探春不在乎,“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置,我去自领。”探春的无畏和良言并未得到应有的注意。凤姐听了她的“抄家”的话,只眼看着各媳妇。王善保家的更是要欺负她一下,想借机杀杀这个庶出小姐的威风,故意掀她的衣服,结果被探春打了个大耳光,还骂她:“你是什么东西?……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这王善保家的因为自己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都要另眼相看的,平时也确实狗仗人势欺负人惯了,自以为“有脸的奴才胜过没脸的主子”,对她来说,这挨打受骂也是头一回,更没想到半辈子的体面毁在这么个娇弱小姐手里。这一巴掌倒也终于使她认清了自己的奴才地位——毕竟人家是主人,打你也是白打,谁叫你招人家的!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唠叨两句“回老娘家去罢”,可探春偏是一点情面也不给她留,指使自己的丫环去接着骂到她无言以对为止。探春还说“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去给大娘赔礼,该怎么,我就领!”这更是气人了,她能领什么罪?难道长辈还真会让她去赔礼道歉?走到哪里,主子打奴才也是主子有理。后来邢夫人为了安抚探春,还为此把王善保家的打了一顿,可是探春小姐并不领婶子的情,冷笑道:“这种掩饰谁不会做?”一点也不怕有人去邢夫人那里学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探春打人看似一时冲动,其实却是合理合法。也许竟是蓄谋已久之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来发泄不满和扬威立腕呢!

探春曾说“我们做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背地里就只不会挑唆主子。”可见她确实是有口才且勇敢泼辣的人。她不喜欢玩弄权术或背地里暗算,更喜欢明刀明枪地争斗,坦白爽快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并且大张旗鼓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人们戏称她是玫瑰花,可爱却多刺,确实如此!若是男人,探春很可能成为勇敢的改革家或是直言敢谏的忠臣良相。她不太善于掩饰自己或保护自己,若遇明君,可得重用;若遇昏君和小人,恐怕就自身难保。她的性格是烈士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探春的男子气概还表现在她与众姐妹的关系上。在贾家三姐妹中,她很自觉自愿地甘当那个领军人物,处处跑在前边,她也确实是三姐妹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诸钗匹敌的美女加才女。但是她也没有一般出色女孩常犯的毛病:争风嫉妒。大观园中最优秀的几个女孩互相之间多少都有所嫉妒:湘云嫉妒黛玉,生气她独占宝玉,在承认自己“这辈子也比不上”黛玉的同时,又高兴有个更优秀的宝钗的存在;黛玉嫉妒宝钗,经常找机会讽刺挖苦她;宝钗嫉妒宝琴,见她在贾家比自己更得宠,也不由得要说:“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可是从没见探春嫉妒过谁。在林黛玉进贾府前,探春应该是府内最受宠的小姐,黛玉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势,她成了老祖宗的心头肉。如果换了个心眼略小的女孩,难免有所不满,以探春那么爽直泼辣的个性,势必会表现出来,而黛玉也是个敏感多疑的人,若真有此事,二人都是无法掩饰的。可是书中描写的黛玉只在宝钗来后才“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此前是“有这般姐妹相伴……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可见,黛玉与贾家姐妹相处得非常好,其中作为领军人物的探春功不可没。探春曾说自己“慕薛林之技”, 对钗黛的才华大加推崇。黛玉借她的笔名“蕉下客”打趣她是只鹿,号召大家“炖脯子下酒”。她并不生气,反而花心思给黛玉取了“潇湘妃子”这个绝美的笔名。可见探春是个极好相处与人为善的人,在那个时代,女孩中有这样心胸的人不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探春作为贾家最出色的小姐,跟迎春和惜春的共同语言并不多,倒跟那些多才的外家姐妹极为亲密。她与黛玉是一起长大的,彼此对对方的个性爱好都十分了解。她们都爱诗歌文学,都善于享受。黛玉虽然个性浪漫不染世俗,但也对她的改革措施颇为赞同,说“要这样才好……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见探春处理彩儿娘的事情时严格遵守固定程序,黛玉也不由得称赞探春“是个乖人”,不肯滥用职权作威作福。不过,这两位小姐虽然彼此欣赏彼此理解甚至亲近,但始终难以达到思想深处的共鸣,理由很简单:她们不是一路人。探春真正的良师益友还是宝钗。这就像湘云虽然把宝钗当作自己的亲姐姐,实际却跟黛玉最为要好一样。

探春与宝钗经常在一起,第二十七回,黛玉早起出门就看见她们俩在一起看鹤舞。海棠诗社一回,黛玉和宝钗的作品难分高下。思想正统的李纨认为还是宝钗的诗更含蓄浑厚有身份,探春马上说:“这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在菊花社评诗时,探春又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可见,她对宝钗的诗作特别推崇。宝钗帮助惜春开列画具详单,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地道:“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她不拉别人,单拉探春,可见二人确实亲密。这悄悄话若是说给宝玉,他也就偷偷一笑而过。可是她说给了直率而又喜欢宝钗的探春,探春是心里憋不住话的,马上笑个不住,还说:“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她编排你的话。”这种当场揭发的玩笑话当然算不上挑拨与告密,但我们也可以隐约感觉到她在心里是非常向着宝钗的,生怕她吃了暗亏,哪怕是很小的暗亏。理家之后,探春与宝钗越发亲密,还一起凑了五百钱点菜,吃油盐炒枸杞芽。众所周知,宝钗对衣食并不讲究,所以这唯一一次点菜就显得很特别。而且薛家虽然寄居贾府,但衣食住行都是自己供给,不花贾家的钱,这也是黛玉特别羡慕宝钗的地方。这次宝钗竟然与探春一起吃饭点菜,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宝钗协助探春理家,一同吃饭便于商议,二是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也建立了更为深厚亲密的感情。第六十二回,宝玉宝琴岫烟和平儿过生日,探春兴之所致就掰着手指数起了大家的生日,因为她协作管理家政,给家庭成员过生日也是她的一个重要工作,所以她应该记得所有人的生日才对。探春对于宝钗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跟老太太是同一天,但对于黛玉的生日竟然忘了,还要袭人来提醒。按理说黛玉比宝钗来得早,应该更熟悉她的生日,而且宝钗生日在正月,黛玉生日在二月,距离更近,印象也该更深。可是探春竟然忘了,连她自己也笑“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她的表现无意中反映了她的微妙心理:在她心中,宝钗重于黛玉。

探春喜欢宝钗的理由非常简单:她们是一样的人。湘云喜欢宝钗,只是把她当作姐姐,而探春是把宝钗当作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希望自己真的成为她那样的人。在协理家政时,探春凭的是自己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真正的细节安排和制度的规划都是采纳宝钗的意见。探春说起在参观了赖大家的园子后,意识到大观园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潜力时,宝钗立刻用《不自弃文》警醒探春不可利欲熏心。探春提出把各处承包给下人去照管获利,得到宝钗的赞同。在选择承包人时也征求宝钗的意见,宝钗的看法是“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词者嗜其利”,何等深刻!在探春设想了承包规划后,宝钗又补充了让承包者另外分出部分利润给那些没有承包到的人以安其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探春看到了宝钗的管理才干处世技巧。这正是心怀大志渴望独立的她最为钦佩与羡慕的。

另一方面,她们都是思想正统的封建淑女。探春虽然时常有一些大胆过激的言行,却从未真正被人挑出一点不是来,因为她是个非常讲究理与礼的人,她的过激言行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在“礼”的范围内,令人无从反驳与挑剔。前面说过她的孝顺与规矩,这与宝钗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探春不但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孝顺恭敬,而且在礼节上也非常讲究。她虽然只是姨娘生的孩子,但跟迎春不同,平时特别自尊自重。她对丫鬟们要求极为严格,所以这些丫鬟也都表现得特别守礼。探春洗脸时,“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来.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 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 便双膝跪下, 高捧沐盆, 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探春吃饭时,“众媳妇皆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 别人一概不敢擅入……等饭完回事.只觉里面鸦雀无声, 并不闻碗箸之声。一时只见一个丫鬟将帘栊高揭,又有两个将桌抬出。 茶房内早有三个丫头捧着三沐盆水,见饭桌已出,三人便进去了,一回又捧出沐盆并漱盂来, 方有待书素云莺儿三个,每人用茶盘捧了三盖碗茶进去。一时等他三人出来,待书命小丫头子:“好生伺候着,我们吃饭来换你们, 别又偷坐着去。”众媳妇们方慢慢的一个一个的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轻慢疏忽了。”这些情景都发生在探春理家时,她的排场给了那些傲慢刁蛮的管家婆一个下马威。但是她这样的摆谱显然也不是一天两天,肯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否则那些贴身仆人也不会如此训练有素。

探春的丫鬟不但在礼仪上训练有素,而且在口才上也受主人的影响,伶牙俐齿,“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可是从未见她的丫鬟惹是生非。而一旦探春真的发令,那些丫鬟却又来之能战,站之能胜。比如待书就曾受探春的指令去骂王善保家的,而且骂得很精彩。可见探春对丫鬟的管理和教育都非常成功。探春对手下实行军事化管理,她们的东西都要交给探春保管,一针一线也没的收藏。这样做表面看是不近人情,实际却是对她们的保护。因为主人的管理严格,丫鬟们都不敢违法乱纪私自传递,更别说象司棋那样犯淫诫了!各位小姐中,迎春的丫鬟,惜春的丫鬟和宝玉的丫鬟都因为犯错而被逐,连王夫人的丫鬟金钏也因为与宝玉调情被撵出去。宝钗的丫鬟莺儿也曾跟贾环吵架,跟春燕的妈吵架。可是探春的丫鬟从未惹出过事端,也从未让别人挑出错来。跟着这样严厉的主人,丫鬟们当然平时要高度紧张小心翼翼,但这严厉的主人对她们的保护也很周到,她把丫鬟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绝不允许别人欺负,抄检大观园时她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比起宝玉和迎春平时对丫鬟纵容不羁,出了事却护花无力的表现来,探春这种原则性极强的态度更令人欣赏。

探春与宝钗一样,都是非常要强的完美主义者,所以彼此能互相理解。她们都竭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贵端庄、内外皆优的封建淑女。在这一点上,宝钗比探春更为成功,除了她的天资和阅历的因素外,出身也是个重要优势。那么出众的三姑娘探春,终究还是个姨娘养的,众人都暗地为她遗憾,她自己心里也未免有些自卑,所以处处都特别要强,生怕别人小瞧了自己。很多读者批评她对生母不够孝顺,其实这也跟她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共生了一双儿女,人到中年,依然有宠。可见其年轻时也曾是魅力非凡。但她的个人素质不高,争强好胜却又缺乏心计,所以人人都讨厌她。贾政的妻子王夫人是个外宽内窄心机甚深的人,书中没有明写她对赵姨娘有什么具体的欺压。可是她身边的婆子都是些势力眼;她的女儿元春身为皇妃,依然会特意在元宵节的猜谜游戏中借太监之口,当众训斥赵姨娘的儿子贾环“不通”,端午节唯独不给贾环弟弟送礼物;她的内侄女王熙凤对待赵姨娘的态度也非常刻薄,训斥赵姨的口吻跟训斥普通的仆人一样;她过生日时明知赵姨没什么钱,还是要她凑的份子;她听说赵姨嫌月钱少,私下就骂“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在骨子里就是看不起赵姨娘的。这种态度多半还是受了姑妈的授意与影响吧?可以想象,赵姨娘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她对探春说:“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应该不是夸张。

但是探春似乎并不怎么同情她的母亲,她明目张胆地说只认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王子腾是自己的舅舅,根本不认赵国基为舅舅。乍看之下,读者会觉得她没良心,其实也是情有可原。探春跟弟弟贾环不同,她是由王夫人养育的,在高贵端庄的养母教养下长大,跟养母自然要比生母更亲。她的是非观和等级观念都是王夫人灌输给她的,自然是爱王夫人之所爱,恶王夫人之所恶。很可能在她懂事前,她一直是把王夫人当作自己的生母,当她懂事后,明白自己的生母实际是人人瞧不起的赵姨娘,她该是何等的伤心失望。这就象杨康在被完颜洪烈悉心抚养长大后难以接受自己的生父是杨铁心一样,这种感情非常复杂,不是用“趋炎附势”可以一言蔽之的。当然,探春的处境比杨康强,两个母亲并不需要她做出你死我活的选择。可是两个母亲的个人水平相差太远了。赵姨娘不但被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很不争气,虽然时有反抗意识,但完全不得要领,总是弄巧成拙。为了自己的前途地位考虑,她还是把较多的爱心放在了贾环身上(虽然她的教养水平太次,把儿子教养得 “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对于探春这个亲生女儿反而并不特别疼爱,只在有需要时跑来诉诉苦,目的是得到更多好处。她的愚蠢倔犟还经常闹出笑话,成为众人愚弄的对象,牵连着要强的探春也跟着受辱,在探春年轻高傲的心里,自然巴不得躲生母远些。也许她也曾想过试图帮助改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无奈赵姨娘的悟性和水平都属于刘阿斗的层次,实在提拔不了。当她抱怨女儿得宠后忘了拉扯自己时,探春说:“我怎么忘了?叫我怎么拉扯?这也问你们各人……”而王夫人不但人品气质和地位要比赵姨体面,而且对探春也确实不错,王夫人养育情敌的孩子是何居心且先不说,不过,小探春的聪明美丽可能也确实引起了她的怜爱,在亲生女儿元春进宫后,探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王夫人的感情空白。尤其是见贾母也特别喜欢探春,就更乐于把她当作另一个女儿了,何况王夫人自己经济上也极宽裕,要收买一个小女孩的心是很容易的。据凤姐这样的明眼人看来,她还是很疼爱探春的。探春也被王夫人这个正统的封建闺秀教养得十分成功,她的高贵气质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学来的, 加上她更有文化, 更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了。《红楼梦》全书中关于打人耳光的描写有两处最引人注目:一次是王夫人打金钏,另一次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两次性质不同,在读者心中反映也不同,但同样的迅雷不及掩耳。两人打的都是“平生最恨者”。王夫人平生最恨会勾引男人的女孩,探春平生最恨不尊重她的人。探春得了曹公一个“敏” ,敏锐又敏感,她继承了养母的修养与敏感,也继承了生母的要强与倔犟。

于是,很自然地,探春与亲生母亲和弟弟在思想和感情上都比较疏远,倒跟养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宝玉更为亲密。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她太趋炎附势,而在那个时代,这样做不但合乎礼法,而且也是明智而现实的选择,如果你在落水后实在难以救起别人,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即将溺死的人,保住自己的性命,否则只能陪着别人做无谓的牺牲。探春牺牲了骨肉亲情,却换来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与声望,这是探春的明智之处,也是她的冷酷之处。

虽然《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传世,但探春的结局通常没有太大的争议,很可能是远嫁海外作外国的王妃了。她的结局可能是正册十二钗中最幸运的,起码保全了性命和荣华富贵,而且她自己的理想也是离开腐朽的家族。探春是贾家子女中最冷静明智的人,也是少有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她虽然对家族的腐败痛心疾首,但她毕竟还是深爱自己的家族,最后的远嫁很可能也是为了保护贾家而牺牲了自己。从判词来看,她似乎在临行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还劝慰长辈们不要为她的离去过分伤感,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从此分开,各自保重。然而册子上画的探春终究还是“掩面而泣”。她再坚强,终于还是要面对陌生的国家和未知的命运。她本来的理想是象男人一样出去干一番事业,但是结局是被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外国人,真是莫大的讽刺!她憎恨自己庶出的身份,却不知最后是否也要给外国国王做妾,就算是给外国王子做正妻,也难免要面临与其他妃子的争宠。她自幼的爱好是中华文化,诗歌呀,书法呀,可最后却嫁给外国人,也不知她的丈夫是否懂得欣赏她这些才艺,就算欣赏,也只能把她视为“异国情调”,相互唱和共鸣是不可能的了,这对于探春这个才女,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当然,以探春的精明和能力,最终应该也还是能适应新的生活,不会落得迎春和尤二那样的结局,但是幸福终究还是不可能的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因为不幸生于末世,不但无法施展她的才华,实现她的抱负,而且最终也只能象她的柔弱姐妹们一样,被动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也是她位列“薄命司”的真正原因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