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经济读书笔记3篇

经济读书笔记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27K 次
本文目录经济读书笔记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经济学3》读书笔记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经济读书笔记3篇

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经济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③研究对象: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低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

④经济地域系统的产生:人类的产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地域上进行,各个地域的条件因素与产业结构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与地域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间地域体系即经济地域,进而形成一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

⑤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层次性(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区系统)、开放性、系统性(各影响条件及各子系统统一于世界经济地语句系统之内,每一地域都占有其一席之地)条件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

⑥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极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⑦地域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⑧基础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⑨学习本学科的意义: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性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他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为合理组织我国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⑩学习本学科所需的基础学科及知识: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学、经济地图学和计量地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化工具基础:遥感、数学模拟、计算机辅助等。

3.阅读第一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的思考

这一章首先从综述的角度回顾了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历史,着重阐述了“地理大发现”和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影响条件的新变化;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产业的地域分布的新变化);最后深及国家政治层面,划分了国家的经济类型。

①关于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具体内容:由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绕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几大历史事件。

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两个方面。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在美洲掠夺金银;从事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促使新旧大陆间农畜产品种类的交流,进而影响了世界产业的分布与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欧洲主要国家在原始积累上的影响。历史就是会这样靠极其不平等和极度残酷的掠夺实现了欧洲主要国家发生产业革命所需的财富基础。

②关于产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史由于轮船和蒸汽机的发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世界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工业社会从此开始。

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生产力的增强,明显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变化。)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又有很大的发展,产业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密切经济联系为特色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场最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这场变革还在继续,它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后工业社会,最后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地域生产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⑥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从条件的变化谈起,向上至产业结构的变化,再次,提升至产业分布及其与经济地域系统的新变化,最后以“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为终了。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系统化的认识论方法。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的任何变化都可以深及条件变化,并从中找出更本质的原因。

其实读书读什么,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我从这几年在高中的执教生涯中得到实践和深化的。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把握特定学科的认识论逻辑是我觉得最应该学的。学问大家的闪光之处可能也就在于此。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不应该是考试卷纸上特定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是我们怎样从容、有条理地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方式。

⑦关于对“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的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社会总是以这样残酷的极不平等和极不平衡的方式在延续他的历史,我们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没有“吞象”之祸心,尚可自保。世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这一事实,是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外化,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得接受之,面对之,迎战之。

4.第二、三章的读书思考讲解和《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阅读做出,另文详述

5.关于“世界经济地理”在认识国家或区域上的认识论逻辑上的再认识现列举出来本书对世界的若干大国的认识结构,再作进一步分析。(略)

日本;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一点思考

在具体的认识区域的问题上,本书战士的认识结构正好反映了如上的概括: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地域经济特点和差异)——经济地域系统,其中经济地域系统是世界层次上的概念,面对具体的区域或国家,一般只论至产业的地域分布这一层次。其中如果哪一因素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就侧重论述,如历史,社会,政治等非地理要素。而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本学科对条件、产业和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异谈论得很多,对经济地域系统层次的阐述却相对薄弱,这也是这一学科需要加强的地方。这部分如果没有强势的成果,前途堪忧。

《经济学3》读书笔记经济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XX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XX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XX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XX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全书共一百万,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XX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XX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