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精选5篇)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94K 次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篇1

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我拜读了周国平的一部作品,想在他的哲学里寻找徘徊在头顶那模糊的声音。似乎找到了,又好像不够,但还是惊喜的发现了许多本质东西,像阳光、水、土地、生命一样在心里唤起亲切的回响。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精选5篇)

我本是个读书很少又不求甚解之人,在谈论一个大家时,特别还是深究哲学的大家,心中不免发虚。幸好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给我信心,他说“人心与宇宙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想只要保持最大限度的超然之我,是可以用直观察觉某些内核。

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人精神领域或左或右而产生的学科,顺其自然是不偏不倚,中庸里无的状态。记得李继伟老师说过,深刻就是走极端。哲学的深刻是否也是在走极端呢?即使如周国平先生这样研究哲学的大师,文章中也发现了他对哲学的困惑。“在《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中,周也自称‘我的困惑也许来自我的过于清醒,太看清了一切哲学和宗教的劝慰所包含的自欺。至于佛教,我是把它看作在死亡问题上唯一不自欺的最清醒也最深刻的哲学的。那么,看来我还是不够清醒,到我清醒到了极点时,也就是到我有朝一日浸润在佛教之中时,我的困惑也许就消解了罢。不过,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这个境界。’”周老应该是个以虚无主义的悲观为底色,相信某种不朽而自我活着的人。他的思想更接近透彻的悲观,本源更像佛教思想,但由于学哲学的缘故,骨子里透着某种超脱(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中虽明知永生信念的破灭仍向往着某种不朽),因而他少了佛彻悟的悲观。

周老某些极端的思想在他的文字中隐隐可现,不过懂哲学的人总是能用复杂的深刻模糊这样的偏见。他耻笑现代人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小到个人的追名逐利,大到怀疑模糊个体价值的集体终极价值,劝慰人们记住回家的路,又有点哲学家的清高,要如他般活出真性情,去省察自己的人生否则毫无价值,他的理由是人生只有一次,唯一把握的是今天我活着,为了进一步显示自我生活的优越性,用永恒的话题,尤其如死亡这样生命本质意义的话题证实自我是如此清醒的活着。他的自我正是我怀疑的地方,他用他特殊的独处方式来批评他人的熙熙攘攘和集体的英雄主义,其实有点自欺的嫌疑。他太在乎自我,因而用回避更多的社会关系和适度的社会责任来建构可控的关系,如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来代替现世社会的不可控。也许是不善社交,也许是太在乎自然的我。自然的我多时,容易太自我,但能更好激发创造的热情,往往成就天才,如尼采、拜伦;社会的我多时,容易成全大我,虽无法彻底深刻和纯粹,但往往成就伟人。

在这里我重申下,我并不是要评论谁,也没能力资格,只是包容和怀疑是我的思考方式,虽然很多人都说,在你不包容前你是无权评判的,所以就有不少人相信厚积薄发。我倒是喜欢边包容边怀疑,因为这样不易抹杀自我天然的创造性,这也给直觉某些发挥的余地。基于此,我对周老既敬佩又对他个人的思考产生了怀疑,但敬佩占主要发面,特别是他对死亡的思考。

正如他所说思考死是有意义的徒劳,思考本身是段有意义的历程。因为作者发现寻找愿意死的理由仍让自我走向虚无,但在寻找中也收获不少。既已知徒劳,“不如积极进取,不过同时不妨给自己保留一种死者的眼光,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我想与大家重温他的那段探索,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收获,我写此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理由一:“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这条理由是伊壁鸠鲁首先明确提出来的。”

周怀疑的理由是“无感觉也无幸福”,他举例说酣睡只为醒来时精神饱满,可见周先生是恋生的,他的恋生是深刻的恋生。

理由二:“顺从自然,服从命运,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这是斯多噶派的典型主张。”

周反驳理由是不愿意愿意死。

理由三:死亡的普遍性

周反驳死总是自己的事,不存在一个一切人共有的死。他指责上帝把人的渴望灵魂不朽和终有一死的肉体结合在人身上,简直一种恶作剧。我个人认为,由此可见周宣扬的自我和渴望不朽灵魂因而不肯接受第三点理由。

理由四:死后与生前不是都有段永恒的岁月。

周怀疑,生前虽没我,但死后有我,因我的存在,我才知生前的那段岁月,而我死后所有的岁月都与我无关,永远不可能知道。我自己反而觉得,周是不是否定人的预见性,和现世的人对未来世界有限的担当。也难怪他在《人不只属于历史》一文中拥护加缪对历史使命感进行清算的哲学著作中的观点,只是加缪的观点并未否定历史担当的人而是为反对迷醉形式道德原则的人生,提倡另一种在历史之外有着人生简朴的幸福人生。若把死看得如生前生后永恒的岁月那般平静,上帝岂非与人在与人开玩笑,就像海上的泡沫,破灭与它是否存在没任何关系。

理由五:永生是否值得向往

周驳斥“承认永生和寂灭皆荒谬,前者不合生活现实的逻辑,后者不合生活本能的逻辑”在哲学的理解中周老无法找到接受死的理由,但他由此获得的对死的态度,是我很赞同的。你的存在本是若干的偶然,也有可能不存在,你就不必把死当回事。正如作者所说“我不再劝说自己接受死,而是努力使自己相信某种不朽”

在哲学理解中找不到答案,作者又走向宗教和艺术中接受死亡的灵魂,只是作者最后醒悟,“宗教与艺术只能为自己编织一个灵魂不死的梦幻,这个梦幻叫信仰。”而这样的梦会使真正为死震撼的人要相信不死,但人首先“牲畜化”(那些从未思考死亡盲信者和没有信仰的人一样)。

作者终于明白,死是真正的终结,是一切价值的毁灭。作者探索中收获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态度,一种超脱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兼佛教哲学和艺术于一体的超然,佛的虚无做底色,在哲学中相信某种不朽,而在当清醒思考不朽仍是虚无时用艺术相信的活着。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篇2

周国平-安静的位置的读后感:周国平是一个低产的作家。一般喜欢思考的作家,都写得很慢,这一点周国平和史铁生很像。我家里有一套周国平文集,后来陆续出版的书,几乎都收集了他很多以前的作品。这本书也一样,虽然我知道里面有很多篇文章我都读过,可是还是买了下来,就当为了重新读一遍找一个最好的理由。书中最喜欢的那段文字,还是我曾经读过很多遍的关于成功的论述,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丰富,有真性情,有真情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你就会获得充实,活得踏实。是啊,有人说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用来学习,第二个三十年用来工作,第三个三十年用来享受人生。也就是说在你退休以后,就应该不再为钱而工作,而是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由寻找金钱权力地位这些外在成功,转为寻找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去寻找内在的成功

《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有感:我听说过周国平,在印象中就像余秋雨一样,是一位博学,深邃,戴眼镜的中年男人…… 果不其然,在当当看到他的书之后,毫不犹豫的买了几本。我的初衷很简单,看周国平的书,一定是长见识,扩思想的。我刚开始的规划是一天读两个小时,但是当我扯下这本书的包装塑料袋,随意的翻开第一页之后,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注入我的血液,流遍了我的全身。 他不是宗教徒,但是他的话语比相当一部分宗教家更深刻,更纯粹,更发人深剩他也不是演说家,演说家喜爱用华丽的辞职,夸张的表情和言不符实的承诺来吸引众人的眼球。在他的文本里,我看见的只有一个相貌敦厚、平易近人的老师在那里向你娓娓道来——是生活的真谛,是宇宙的广袤,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社会的无奈……看他的书,很平静,没有鼓动,只有抚慰。去看看这几本书吧!把你的灵魂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他面前,他会耐着性子慢慢的、细细的给你雕琢。和他对话,我想,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尝试着让你的灵魂和外界搭建一座桥,时不时的与之沟通和分享,那么你就在真正意思上看懂了这本书……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周国平-安静的位置》的主要内容: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篇3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我也想要有这样的活法,但是似乎没有什么资格,也没有那份心境。

安静的位置——是把属于自己的气球充满气之后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位置,脑子里空无一物,肚子里没有一点东西,只能一边仰望那个安静的位置一边脚踏实地粗俗的过平常人的生活——什么时候喝足了墨水再去掂量自己是否有资格拥有那个安静的位置吧。

至于那份拥有安静位置的心境——更别提了。现在,坐在电脑前,同事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安静的没有一点声响,内心一阵恐慌,把音乐的声音开的大大的,但是耳机里的热闹却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我想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玩闹闹,跟他们一起说说笑笑,不想这样安静,我想远离此刻的安静,我想要热闹。呵呵,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太久了吧?我是个俗人,根本不能承受生命之静,我想走进属于我的群体中去。

呵呵,还是那么安静,开始听孙燕姿的逃亡吧!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篇4

近日阅读了京华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做的党员》一书。该书摒弃了以前党建读物枯燥、平淡的理论说教形式,将党的理论修养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让广大的党员、甚至是普通的群众都能看得进、读得懂、学得会,真正教会党员“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怎么学”。

本书中的党员典型,都是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做法,来让其先进性得以充分展现。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人物,而是有着普通人同样情感的人,只是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时,能积极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能不断超越自我去服务人民。这种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活灵活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觉得他们更加亲近,也让我们更容易仿效和学习。

“的党员怎样想”,讲的是其思想境界;“的党员怎样做”,讲的是工作能力;“的党员怎样说”,讲的是说话技巧;“的党员怎样学”,讲的是学习艺术。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循序渐进,照此来学习,可以学得更有效率。

《做的党员》一书,摒弃“假大空”说教模式,立足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的岗位实际,告诉我们的党员应该“怎么想”(思想培养)、“怎么做”(工作能力)、“怎么说”(说话技巧)、“怎么学”(学习提高的艺术),以典型案例和精彩点评,通过平白的语言,诠释一个困惑了几十年的大难题:在和平年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优秀的党员是如何做出来的。

特别能贡献:不只“为人民服务”,还要“全心全意”

每个中国共产党员,在入党的第一天就该明白:我们入党,并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人民奉献一生。

可以说,奉献就是共产党员的“代名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懂得:“为人民服务”,这只是对每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要成为一个的党员,还得提一个更高的标准,那就是“全心全意”。

“越能体会奉献的意义,越能读懂党员的含义”

毫无疑问,优秀党员是一面旗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提起“优秀党员”,不少人又往往将他们与“高、大、全”联系起来。这一来,不仅与真实情况脱离,又使人觉得可望不可及,难以学习。

实际上,哪怕秀的共产党员,也生活在我们身边,既食人间烟火,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们之所以能做得更好,就在于他们在处理问题、面临选择时,自觉超越个人情感,将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与奉献,落实到自己日常的工作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这样一来,就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既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只要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去做,同样也可以变得优秀。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篇5

有些人认为: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不无道理,一个人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就得好好活下去。可很多时候,我们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关心的人。他们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如果从这方面来讲,人活着还仅仅是为了自己吗?还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吗?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我很佩服福贵,我佩服他的坚忍,因为他还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种苦难,人生大抵如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悲伤却是漫长的,很少有人因为一件开心的事快乐一个月,而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伤悲一年甚至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很漫长,也许几十年,长一些的百十年,只要活着,就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也许失去后,对许多人来说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但只要还活着,还没有失去,一切都有可能。不管发生什么,也不为什么,好好活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