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精选6篇)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1

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补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我们不得不为其对于女权制的衰亡的精彩论断而喝彩。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精选6篇)

恩格斯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两个生产发展的结果。这也就是说 “人类在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的同时,进行着另一方面即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蕃衍。家庭的产生是人口“繁殖”即“种的蕃衍”带来的结果。起初“繁殖”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带来的结果。家庭结构以及对家庭尊卑、性别、婚配的认识都处于一种自然、混沌状态。随着生产、思维、意识发展,才逐渐产生了等级、婚姻、利益等种种新的家庭观念。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历史形式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群婚群居的情况下,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巴霍芬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作母权制。随着部落中女子的逐渐稀少,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的对偶家庭开始存在。恩格斯认为此时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在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中做过多年传教士的阿瑟·莱特作说:

“讲到他们的家庭,当他们还住在老式长屋(包含几个家庭的共产制家户经济)中的时候„„那里总是由某一个克兰〈氏族〉占统治地位,因此妇女是从别的克兰(氏族)中招来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情或过于笨拙因而下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里有多少子女或占有多少财产,仍然要随时听候命令,收拾行李,准备滚蛋。对于这个命令;他不可有反抗的企图;他无法在这栋房子里住下去,他非回到自己的克兰〈氏族〉去不可;或者像他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到别的克兰内重新结婚。妇女在克兰〈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势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母子关系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女性在早期对偶社会中,也就是在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时候,固定的财富差不多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此时妇女劳动对于部落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她们生产了绝大多数物品,如衣物、家用物品及工具等。然而,在“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下,“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在男子劳动领域内出现了剩余产品,形成财富的积累,这就加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根据母权制,就是说,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继承习惯,氏族成员死亡以后早先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最初,由于财物不多,在实践上大概总是转归最亲近的同氏族亲属所有,就是说,转归母方的血缘亲属所有。但是,男性死者的子女并不属于死者的氏族,而是属于他们的母亲的氏族;最初他们是同母亲的其他血缘亲属共同继承母亲的,后来,可能就首先由他们来继承了;不过,他们不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因为他们不属于父亲的氏族,而父亲的财产应该留在父亲自己的氏族内。所以,畜群的所有者死亡以后,他的畜群首先应当转归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姊妹的子女所有,或者转归他母亲的姊妹的后代所有。他自己的子女则被剥夺了继承权。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这样,就导致了女权制推翻的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性生产中,它为创造利润、资本积累起着最本质的功能。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丈夫凭借经济权力来支配新的家庭秩序,恩格斯称“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男性统治根源于是他而不是她掌握财产的事实。妇女压迫将伴随私有制的解体而终止。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以使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妇女解放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依靠现代大工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才可以想象妇女能够真正得到解放;第三个先决条件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因为在前阶级社会,家务劳动有一种“公共的性质”,而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后,“家务的料理„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最终,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恩格斯在这里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作出了重要的阐述,同时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但是,其将个人符号化为政治性和阶级性没有情感的动物的做法有失偏颇。在《起源》一书中,论述女性自由权力的丧失基于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下降,同时他也说道:“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在这里就包含了两重的信息:第一,婚姻受阶级的制约,第二,婚姻在更大意义上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非精神幸福的手段。恩格斯将人物质化和政治化,他用财富和阶级的双重夹板将人——严格地讲,是除无产阶级之外的所有其他一切阶级中的人——挤兑成毫无感情的经济和政治动物。这种观点,把问题简单化了,经济解放固然是妇女解放的条件,但经济问题解决了,妇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实现。马克思义的女权主义指出了经济落后是妇女受压迫的一个原因,其缺点在于夸大了阶级,经济的作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妇女压迫的观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都把它作为理论起点。但同时必须承认,本书毕竟不是专门论述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著作,恩格斯也没有就妇女解放问题进行十分严谨的研究考察,因此本书的部分理论的论述有待商榷和发展。当代女权主义者指出其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没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角度去分析妇女解放;二是忽略了性别分工的起源问题。 这也是其历史局限性之所在,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其进行吸收,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2

【选择理由】

在满足老师提出的“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熟悉经典论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下,我综合考虑自己学习的时间分配及个人兴趣,通过对相关书籍大致内容的浏览,最后选取了本书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

【典型观点】 在本书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同时,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他还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而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最终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评论体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共有九章,主要讲述了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三大部分。恩格斯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 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指出了无限美好的光辉前景。

当然,通过事后查阅相关资料,我也了解到恩格斯的某些具体论点也遭受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所怀疑。但是,毫无疑问,他的一般的思想倾向性对研究妇女地位的人们仍具有

极大地启发意义。

最后谈论一下自己在读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的整体感受阅读过程中自己仿佛脱离了人类这一整体,不再是他们其中一员,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至今天的文明时代。读毕,心情就像阅读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那般,总忍不住去猜想后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期待,憧憬,想象着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其中想的最多的就是国家这种形式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制度?阶级能否消失?人类将从文明时代进入什么样的时代?因此,总的说来,这本书在给自己带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本思想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自己体会到“哲学书当做小说读”的感觉,引起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遐想与思考,值得一读。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3

看完序言,我对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又随着恩格斯游历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正是在此中,我看到了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发展和变更。再然后我就见到了国家是如何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此时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大分工,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另一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两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步入了文明的门槛,并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国家的产生迎来兴盛发展的春天。我认为“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才是对的,但这并不表明我就是唯心的,恰恰相反,我是一名忠实的理性的唯物主义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表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最终是误导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思想不同,深邃的思想让我变得理性而不盲从,从容而不急功近利,恰如某句话所说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引领我们走向真实的世界。

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了解到很多关于国家起源,家庭制度,社会起源的问题。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剩余,私有制开始出现。人类由原始社会的共同生活的制度,转换为奴隶制社会,国家也随之产生了。同时婚姻制也在变化,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分析了女性被压迫的缘由,主张妇女要想获得自由必须独立起来,脱离男人的经济供给。书中也讨论了关于私有制的产生,讨论问题。恩格斯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理论,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本书讨论了许多马克思生前没有说出的一些理论,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这本书是一部很好的研究古代历史,国家,家庭,私有制的书。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是一本经典国家学说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的我侧重于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看的,最喜欢的也是这一部分的论述。感觉很精彩的部分,在此做一下摘录,恩格斯在书中说: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必然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的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器陈列在一起。

这一段说了关于国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不是一直需要存在的。恩格斯说的这一段话感觉很大气磅礴,虽然是论述性语言,但感觉其中的对自己思想的坚持。让我也了解到国家不是一直存在,它伴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变而消亡,再生。这本书分别考察了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分别是雅典、罗马、德意志。这三个有利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氏族的衰落与国家的兴起。

此外,我还想到一点,如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必然会消失,那么必将会有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国家。那个未知的制度会是什么呢?我想到了欧盟,几个国家的结合体,政治经济一体化,独立发行货币,具有国家的特征,却又要优于国家,世界会不会朝着那样的方向发展呢?

而在书的最后一段,恩格斯引用了摩尔根的话: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历过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只是人类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上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我看完这一段感觉深受启发。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世界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消亡与再生往复循环,我们终究是短暂的存在,但也推动着历史的齿轮不断的滚动,运转。世界会一步步走向更高级的形态,一种社会形态生成,伴随它相适应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合适的国家的形式也会形成。最终将达成马克思思想中的理想共产主义,阶级矛盾弱化,人类走向更加和谐的世界。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4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了《国家与革命》,获益匪浅。

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xx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中国台湾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国家与革命》的研究主体是社会革命。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革命的认识存在着一种“过分的分析性简化”,没有严格区分开社会革命和政治冲突、集体性暴力等。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

就革命的方式来说,中国早期的农民起义更为普遍、组织的更好的农村造反形式是反对帝国政权的官员,而不是齐心协力的反对本地地主。其原因在于,帝制中国的“会社、庇护网络,以及扩展开的半血缘关系跨越了传统中国的农民和士绅地主之间的阶级分野,乡村农民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鼓励、彼此竞争。”即不具备以地方村社为基础的自治权,所以农民的反抗不具备潜在的革命性质。这种情势决定了,要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必然意味着对农村社会的彻底改造,即要把农民发动起来,且同时能够有一种替代士绅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力量。

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由于军阀控制地方基层的方式采用与乡绅合作的途径,把行政和军事控制渗透到地方基层。这就决定了必须彻底铲除乡绅对农民的控制,并取而代之;同时重新确立中央权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逐步改变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开始逐渐依赖“新占的华中地区中国商人的财政支持,依靠来源于通商口岸的国际贸易税收以及西方列强的援助。”而中国共产党则“把知识分子后备军的民族主义诉求和农民的利益最终成功的协调起来”,成功的渗透到了广大农村社区,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于中国革命的这一演进逻辑和路径,中国的国家建设也和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逻辑惯性的结果。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5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曾经理想化的描写、和承诺给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国家将解散军队,将以全民武装工人赤卫队取代替常备军”以实现梦寐以求的巴黎公社原则。

为了保卫和建设红色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不受敌对势力的侵害,及后来为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的需要,毫无疑问苏联依然需要建立强大的军队、警察、监狱及一切旧式的国家机器!因此列宁为无产阶级所设计国家制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的空想。 从世界上许多的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身上看到了他们都拥有王权特徵的影子,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拥有比选票国家更庞大的官僚队伍,他们大多都不由选举产生,都有不会被撤换的终身制腐败官员!!!从这些不被选举、不会被撤换的终身制官员中我们看到他们看得见的阳光收入甚至也比普通工人高上十倍、百倍。他们的工资收入比议会制国家的官僚与工人比是更高的。

从这些不被选举、不会被撤换的终身制官员中我们看到他们比议会制国家的政府官员有更能说大话、套话、有更能作秀、更虚伪、更腐败的一面。可以说在我国当年的毛泽东主席也早已经感受到了,革命队伍内部所产生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所产生危害性。同时我们看到了并且也欢迎庞大的前苏联确实因此而轰然的倒下。列宁又强调道:政治上的改造(指普选制),必须与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措施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的意义。总而言之,列宁给社会主义定下了两大标尺,即工农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并驳斥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那么这后三个主义究竟是指什么呢?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列宁在这篇《国家与革命》中,阐述得相当清楚了。但为什么后来的社会主义却偏离了巴黎公社的正确方向呢? 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毫无例外地随时可罢免的公职人员,无产阶级镇压资产阶级.....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读书心得 篇6

读完列宁《国家与革命》一文,若是得到了这么一个体会:“要国家不要革命”,定让人嗤之以鼻,怎能得到这么一个反动的“体会”呢?列宁的观点是用革命消灭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这种阶级斗争的产物自行消亡。然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家理论家们,你就是请他们读一百遍《国家与革命》,他们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要国家不要革命,因而正以十百警惕,随时准备加强镇压发生美国等西方国家内的人民抗争运动。现实依然在证明列宁在92前写的这本书中的论断:“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资产阶级右派与无产阶级左派的在根本立场根本观点上必然是截然不同的。可是当前有些左派人士也出现接近这种观点的,要国家不要革命,他们提出的相似的口号便是“保党卫国”。我这样说必然招至一些同志们破口大骂。骂不要紧,只要别把我划为“左派带路党”就行了。

无产阶级专政不也是国家吗?你不也是曾经宣布誓死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吗?

对!令人遗憾得很,现在的国家还是无产阶级专政吗?正因为怀念无产阶级专政,才急切地希望你们千万不要无条件地保这个党,保这个国。

这个党,这个国不是毛主席亲手缔造的吗?难道你对于它没有一点感情吗?

正是对这个党这个国有感情至深!目前已经被打入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对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比任何人都有感情,所以,他们保卫这个党,保卫这个国的心情比任何人都强烈,因此要砸碎它的心情也比任何人都强烈。我们只是要砸碎正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党和国家身上的那一层石膏外壳,这层石膏外壳正在使党窒息,使国萎缩。而且如果我们不去打碎它,资产阶级将来也一定要打碎它,将这个党和国家连同包裹在它们外面那层石膏外壳一起打碎,资产阶级绝对不容许这个伪装资本主义的共产党国家长期存在下去!除非又一个历史奇迹再现出来。

虽然我们说现在的党和国家被包裹着一层伪社会主义外壳,但是党和国家当权者不承认,于是将我们“逼上梁山”,只得将这个伪层包裹的国家笼统称之为“国家”,只好用列宁的观点分析这个国家,它该不该打倒?值不值得保?

一、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引用了《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然而我们的国家是这样吗?它不是不具备这种条件,而是恰恰相反,它将本来已经十分充足条件全部抛去,这们的“国家”该不该打倒?

二、列宁说:“在民主共和国内,‘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它所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直接收买官吏’(美国),第二个方法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法国和美国)(小括号为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本文作者注)(《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19页)钱权交易已经成为“改革”后的社交主流,资本已经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还有什么理由说明现在的国家没有堕落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各国?这样的国家值得保乎?保得住乎?

三、列宁说:“把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得像邮政一样,做到在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监督和领导下使技术人员、监工和会计,如同所有公职人员一样,都领取不超过“工人工资”的薪金,这就是我们最近的目标。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家,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样才能取消议会制而保留代表机构,这样才能使劳动阶级的这些机构免除资产阶级的糟蹋。”(《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54-155页1)列宁要求的这种国家不是空话,曾经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现实,国家公务员都不超过工人的工资,劳动阶级不可能受到官僚政府的糟蹋。然而在如今的国家里,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变成权贵们的笑话,变为劳动者的抽泣。请问,如何动员劳动人民自觉地来保卫这个国家?

否定无条件保党保国理由不只这几条,但是已经充分说明:保党保国,首先是要治党治国。现在仍然有人想证明,苏联的垮台原因不是由于修正主义,主要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颠覆。倘若此人不是无知,便是企图继续蒙骗中共,好让中共领导人继续昏昏然茫茫然地步苏共的后尘。不顾原则急急忙忙保党保国的同志们,切不可中了帝国主义分子的圈套。这是铁一般硬的规律,水一般清的事实,社会主义如果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三十几年了毫无进步,甚至继续后撤,无疑是死路一条,不管是任何人有天大的本事,那也是保不了救不了的。如果仍然是不顾所以空叫保救,我们就得认真考虑这位保救勇士是否别有用心了?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当它背离了无产阶级立场,基本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想继续存在下去,则必然与资产阶级划清界线,而不是与西方帝国主义搞统一战线,搞什么战略伙伴关系那样的笑话。党国的领袖们不要以为他们比马克思、列宁、毛主席都聪明,应该冷静想想列宁的话。

列宁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个不正确的看法,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会主义的歪曲,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38页)然而列宁对我党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我党如今不仅不能提无产阶级专政,连阶级斗争也不敢提了,因为它显然是有悖于我党当前的大政方针——“和谐”。

请看列宁入木三分的话:“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些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来代替阶级斗争的假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改造也想入非非,他们不是把改造想象为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想象为少数和平地服从那已经理解到本身任务的多数。这种小资产阶级空想同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观点有密切的联系,它在实践中导致出卖劳动阶级的利益,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的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法、意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内阁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30页)

显然列宁这段演说有片面之处,他应该加上一句:“20世纪未到21世纪初的中国改革开放,更为严重地表明了这一点。”

列宁继续说:“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机会主义却把工人的党教育成为一群脱离群众而代表工资优厚的工人的人物,只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苟且偷安”,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权,也就是放弃那领导人民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作用。”(《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31页)

我不敢再引用列宁的话了,再引用恐怕我这篇文章又要被“和谐”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