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精选18篇)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精选1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W 次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所谓制度,概而言之,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保持长治久安、纲维有序,就必须有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精选18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制度文明,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的典范。据史料记载,隋唐朝贡场面盛况空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蔚为壮观。世界进入近代以后,当西方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和制度革命时,沉湎于“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社会,却还在以历史的惯性向前运行。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华,面对他们带来的西方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和信息,乾隆皇帝嗤之为“奇技淫巧”,对西方发生的一切不屑一顾。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清王朝的美梦很快就被戳破了。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不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在“洋枪洋炮”面前败下阵来。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为挽民族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北洋水师的甲午惨败,深深地惊醒了国人,中国之败表面上是技不如人,根子上是制不如人。自此,中国走上了制度变革探索之路,先后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种.种方案,但都一一碰壁,以失败而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成为制度现实,让黑暗中彷徨无计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新的制度选择。但要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先进制度,必须有一个先进的政治力量来领导。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在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对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无论是“互助合作运动”还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无论是“三三制”还是“豆选法”……这些早期实践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制度因素和价值主张,为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总结制度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性”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套制度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特别是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比如,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到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科技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这些“中国特色”,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相比过去,新时代制度建设更多的是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20__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__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两次全会一以贯之,是新时代制度建设的“上下篇”。“上篇”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明确了制度建设的任务书和着力点;“下篇”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拍脑袋臆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形成的。从大历史的角度审视,从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节点,第一个阶段是以社会主义为指向、为归依的百年求索,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百年复兴。

回顾近代以后中国立制、创制的艰辛历程,中国人民苦苦追寻、不懈探索、接力奋斗,有过山穷水尽的迷茫,有过屡试屡败的苦楚,有过照搬照抄的教训,有过成功探索的喜悦,书写了一部在困顿中觉醒、在艰难中摸索、在坚守中创新的壮丽史诗。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2

新中国成立__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中国为什么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形成、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去年9月25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预定的建设任务,习近平强调,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中国71年的实践成果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造就了人类进步史上的发展奇迹。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一定能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将心比心》,我还记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是呀,将心比心学会关心,我们都爱自己的亲人,我们也希望亲人在有困难时得到关爱,不止我们的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样深厚的。他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可如果人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有困难时得到帮助,而自己却不在别人困难大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关怀像流水一样经过他(她)的心田。我们都有美好的童年,也将会有白发苍苍的暮年。难道你希望像小的时候一样,跌倒了大哭也没人理你吗?难道你不希望过马路的时候有人来帮助你吗?文明是靠每个人来维护的,不是靠个人完成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和妈妈上了公共汽车,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座位,这时,一个年近九旬的老爷爷上了车,妈妈立刻站了起来,把坐让给了老爷爷,回家后,妈妈对我说:生活中,如果能将心比心,就可以帮助别人。

是呀,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4

在这部小说中,紫姬(即紫上)是作者着意刻画的理想淑女形象,她气质优雅,艺压群芳,性格婉约,通情达理。深得源氏钟爱,被公认为最幸福的女人。从表面看,的确如此。自十岁便被光源氏藏于深帏的紫姬,的确得到了不少令人艳羡的柔情蜜意与锦衣玉食。紫儿应该可称是光源氏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了。她虽非光源氏的原配,但她从幼年起就与源氏相伴,由源氏亲自教养成人。因为长相酷似自己的昔日恋人藤壶更衣,紫上从十岁起便被光源氏抚养在自己家中,为此,她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光源氏教育的结果,也是光源氏意志的体现。可以说,源氏对于她的抚育有点类似于今曰十分流行的恋爱养成游戏,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理想伴侣的形象来培育紫儿,而紫儿在他的精心教养下也确实在品格、仪态、才貌上超出了源氏身边的其他女子,并在源氏的正妻葵姬死后成为了源氏的嫡夫人,与源氏相伴直至终老。她看似尊荣无比,幸福美满。虽然源氏情人无数,风流成性,但始终把她放在第一位,给予她,他的其他情人从未拥有过的地位以及长久的感情,甚至在她死后了却尘缘,皈依佛门。随感:曰前拜读了曰本作家紫氏部的这部名作,读完以后感触良多。

我觉得作为一名伴侣、一位母亲、一个情人,紫儿无疑是完美的,而作为她自己,她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了。她没有得到父母的怜爱,没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依,没有亲生的儿女承欢膝下,她甚至没有过完她的童年就被牵扯进了一个男子的恋爱养成游戏里。可以说,她生命中唯一的慰藉,就是那名男子的爱,然而那名男子却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有太多的感情要去给,有太多的爱人需要他的安慰。可是……他难道不知道吗?在她的生命里除了他——就没有别人了。但是,为此她却交出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全部自主权利,以别无选择代替了一切选择。紫姬在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同时,也丧失了精神自由。

她如同一只笼中之鸟,万里云天在她是永不可及对。而这种自由的丧失,不是靠皮鞭棍棒,而是靠脉脉温情来完成的,这就更加可怕,更有利于源氏对她这张白纸任意涂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准则把她培养成自己所需要的人。在源氏的百般照顾、万种柔情中,在源氏的引导、启发、灌输下,紫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而代之以光源氏的成功的创造者和贵夫人的标准模特。作为统治者的正夫人,她充分体现了本阶级的伦理道德对其要求:温顺贤惠、宽容忍让、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她溺爱纵容自己的丈夫,疼爱他的子女,可以说,她所做的一切无人能够指摘。可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丈夫出去寻花问柳,自己空有满腔幽怨却只能暗自落泪;独寝中夜夜烦恼无休而当着源氏的面却还要藏起泪衫,“装作和蔼可亲、毫无怨恨的样子”;当光源氏屡屡在众人面前夸她“众善皆备的完人”时,隐含在每一声赞美背后的又有多少刻骨的悲酸、多少强咽强压的哀怨!

直到生命的后期,紫姬才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她开始了自己微弱的反抗,她开始指责光源氏,开始打算出家了此余生。可是,她的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便含恨辞世了,在遗憾与愤恨中,紫姬结束了自己凄凉哀怨的一生。通读全篇后不得不说的是《源氏物语》是日本贵族的写真集,女人是男人政治交易的商品。《源氏物语》亦是如此,它始终没能摆脱封建的枷锁的桎梏,女人的命运仍是悲惨的,处于供侮辱被蹂躏的位置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5

《隋唐演义》这本书记录了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的历史,讲述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扫除各路反王的精彩故事。书中的人物鲜明,一读下去就会让人们爱不释手。里边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如混世魔王程咬金,行侠仗义的秦琼等等。

最令我感动的故事是罗成的死。一天,罗成去探望李世民,唐高宗请他去收复紫金关,他就随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紫金关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罗成出战和敌军战了很多回合也已筋疲力尽,谁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开城门援助。可怜的罗成在紫金关被万箭射死了。真是让人既同情罗成的死,更气愤李建成和李元吉做出的傻事。

不仅是罗成的死使人感动,还有很多故事让人深深感动:瓦岗寨众兄弟为了_当时的封建社会,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在《秦王钻鞭得尉迟》里,秦王李世民一心想得到武艺出众的尉迟恭,他便杀了尉迟恭的主子,然后尉迟恭让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鞭下钻过。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鞭下钻过去了,而尉迟恭本可以打死李世民的,但他却没有,因为他被李世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隋唐演义》这本书既增长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推荐大家多读几遍,去了解里面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6

这个暑假,由于家中接连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我的读书计划以及读后感的写作完成的比较晚,但自从我拿到《我们永远不分开》这本书开始刚刚读了几页以后,我就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我”和我的外婆老姜茶的故事,外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自己的家了,所以就来到了“我”家来住,可是她却时常感到没有意思。

因为外婆想要一个蕾丝宫殿,经过“通讯录爷爷”的介绍,外婆去了一个名字叫“快乐老家”的地方,并且居住了下来。而“我”因为同学对“我”的冷漠,特别是“我”的同桌不但经常讽刺“我”,并且还在别的同学面前经常讥笑“我”,所以“我”在一次大扫除时,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把同桌的作业扔到了垃圾桶里,我又因此受到了家长和老师对“我”的批评,从而造成了“我”的厌学,也被送到了“快乐老家”,在这里,我将我的秘密全部都告诉了我的外婆。

而同时“我”也逐步了解了一件发生在“快乐老家”的事情。 在“快乐老家”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老年朋友,并且与他们非常快乐的相处在一起,有一天,我认识的一个老爷爷去世了,我哭得泪流满面,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和难过,但是我其他的老爷爷朋友却表现的非常平静,并且他们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要说再见的,不用那么多愁善感,因为我们总有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的那一天。

读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感受是要以快乐之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是永远不会分开的。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7

这几天的语文课,在学习中国现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雷雨》。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连年度大片《满城尽戴黄金甲》被传有抄袭《雷雨》之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也没有产生去观看《雷雨》的想法。如今,通过语文课本,终于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此作品。在《雷雨》即将学习完毕之时,同学带来了消息:杭州大剧院即将演出歌剧《雷雨》,而且只演一场,机会难得。老师与我们商讨了一下,但同学都没有表现出大的兴趣,所以作罢。但我却不这么想。我非常想去观看!其中有一个客观原因——我家离杭州大剧院很近。

周四晚上,回到家已经6点一刻了。吃完晚饭,更是6点半之后的事了。赶紧出发!父亲先走,为我去探路(尽管杭州大剧院就在我家附近,但我从未去过)。之后,我乘车、然后再步行。渐渐地天气已经变暗,离演出时间——7点30分,也越来越近了。走错了路,让我有点心慌:怎么就是找不到杭州大剧院的所在?!怎么时间就流走得那么迅速?!但我始终怀着一个信念——杭州大剧院就在附近!它是死物,是不会移动方位的!我一定可以找到它!最糟糕的是我与前去探路的父亲没了联系——我手机停机着。哎,慌乱之中,我想到了某句自己很崇扬的名言: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于是,我便继续自己的脚步……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真被我找到杭州大剧院了!但时间不等人——已经7点半了!等我买好票,准备进场,却被告知:演出已经开始,现在不能贸然入场,必须得等到幕间才行。于是,只好先在大厅观看屏幕上直播的现场演出。可惜屏幕的清晰度不高,几乎看不清在放点什么。好在,没多久,我们这些迟到的人就被请入了剧院。由于迟到,所以只能就近入坐,不能按自己票上的座位号就坐。我挑的位置还算比较居中,所以观看得很清楚。

此时,舞台上是昏暗的,伴唱团在演唱着(伴唱团一半男生、一半女生。以我们观众的视角看去,女在左,男在右),主角是一男一女,两人在演绎着比较柔情而暧昧的情景。随后,序幕以伴唱团唱着“周公馆里闹鬼喽、闹鬼喽、闹鬼喽……”的音乐以及升起的白亮和蓝灰灯笼的背景而结束。结束的同时,舞台变黑,幕前的一层半透明的幕布上显出了朵朵乌云的形状,果然很切题!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演出,以一声惊天的响雷开场:

第一幕。这时舞台上灯光大亮,完全不同于序幕时的阴暗。背景是两张沙发,一大一小。还有一张茶几,茶几上有台灯和相框,相框里应该就是鲁侍萍的照片了吧。最大的背景是周公馆应有的石柱门栏和玻璃大门、窗户。此时,舞台上只有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独唱,她似乎就是序幕时与某个男人“偷情”的那位,看来她就是蘩漪了。她唱述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她的儿子周冲登场了,与我想象的不同,周冲不是个青少年的形象,而是个小胖子。他手拿帆船,边唱边跑到他母亲身边,他唱着自己对四凤的爱——想带四凤乘帆船离开这个家,在远处的大海生活。这时,四凤也出场了。周冲直接向她唱出自己对她的爱……之后,此剧的最大反派——周朴园也登台了,他来逼蘩漪喝药。这一幕,可说是《雷雨》的经典片段。歌剧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而喝药这一段,周萍也登场了。他的形象更出乎我的意料——不是青年,而是个发福的中年男子。

下一段,鲁侍萍出场了,周朴园与她相见并相认。这段,改动较大。与原作,甚至电影相比,对白少了很多。同时,完完全全表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一点也看不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的惊恐和厌恶。看来,歌剧导演与我的观点很一致——认为周朴园是真心爱鲁侍萍的。此后,是四凤和周萍的舞台。他们两个互相唱出了对对方的爱……

然后,鲁侍萍带走了四凤(这段比较平淡,所以我就不多言了)。四凤走后,周萍知道一切都是蘩漪惹出来的事端,与她决裂了。这时,与序幕一样——伴唱团出现,升起了白色的灯笼。不同的是,这次是全白的灯笼,而且无光。这是否预示着此剧将是悲剧?

第一幕结束,舞台前又降下了那层印有乌云图案的半透明幕布。中场休息20分钟,我在座位上无所事事。刚才演出时想拍摄些现场照片,可惜被工作人员阻止。现在,既然是休息时间,我想我应该可以拍摄一些剧院的照片了吧。于是,拍摄……看到有西湖明珠台的记者在采访,有点想上镜,更想对此次演出说点感言。但是他们离我好远,似乎不会注意到我并来采访我。我自己也不愿直接走到他们面前要求被采访。所以,算喽。

第二幕,开场仍旧有幕布遮掩着舞台。蘩漪在追赶着周萍,周萍却与四凤在亲热。配合这些情景的是舞台在转动,伴唱团在演唱。蘩漪寻不回周萍,失落地回了家。周冲正在沙发边睡觉,被母亲的到来而惊醒,他向母亲唱出自己在梦里看到的情景——他与四凤美好地生活着……周萍回来了,他又与蘩漪发生矛盾。两人大吵,背景升起白灯笼,灯笼由暗变亮,伴唱团再度出现。周萍怀愤离开,蘩漪昏倒。这时的舞台灯光完全集中在了蘩漪倒地后的身躯上,随后又飘下了片片花瓣……场景很惟美,但此时的伴唱团已经是清一色女生,而且穿的是白色服装,这更预示了此剧的悲剧性。

周萍与四凤私奔,家庭大乱,场面也乱。他们走后,蘩漪明显受刺激,变得有点疯癫。而此时的伴唱团全变为男生,穿着黑色服装。周萍在追赶着四凤,却遇到了追随他而来的蘩漪,伴唱团恢复成男女生同唱。大家又都回大周公馆,认了亲,家庭更乱,场面也更乱。六位主角在台前排成一列,一齐唱着……窗外,开始下雨。四凤跑了出去,周冲追着她。两人一起触电而死。周公馆的四人,似乎预感到这声雷带来的结果,个个都变得哀沉。周萍走到楼上,开枪自尽。窗上的雨水变为了红色,哀悼着逝去的三位年轻人……最后,整个周公馆坍塌。

演出结束,实在是精彩!让人久久无法回神。谢幕时,登场的除了六位主演外,还有本剧的主要幕后工作者两名以及歌剧的总指挥。观众们的掌声不绝于耳,这足以表示此歌剧的成功!

本说过不会在博客发表我观看歌剧《雷雨》的观后感,但今天没有可写的内容,所以还是抽时间写了这篇许诺多时的观后感,并在博客发表了。如果大家不嫌我写得罗嗦、无才,就请小看一遍。欢迎给出意见。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8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三字经》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中还例举了许多意义匪浅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其中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的故事让我受到一些启发,说的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苏洵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现代的我们所缺乏的,由此我们更应向他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

再如孟母教子的一些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孟子正是因为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了一代亚圣,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是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及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人,父母为我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却没丝毫怨言,所以懂事后的我们更该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提高自我的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9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0

你一定看过《家有儿女》吧,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呢。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也同样有趣,不过故事里讲的是德国的一对小姐弟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儿,它的书名叫《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讲的是一对姐弟俩在许多场合闹出了一些笑话。小姐姐克拉拉脑袋里成天装着许多想法,她也很调皮,经常会出一些坏点子来捉弄弟弟。而弟弟呢,天真可爱,他总是姐姐的小跟班,因为没有主意,老是上姐姐的当。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有很多。有一次,爸爸、妈妈出门了,恰巧外面打着雷,弟弟害怕极了,如果真是有强盗来了,该怎么办呢,于是姐姐在门上挂了一桶水,以防万一。就这样姐弟俩安心地进入了梦乡。结果呢,强盗倒没来,倒是他们可怜的爸爸莫名其妙地浇了一身水,头上还被扣上了一个水桶。哎!你说这是不是弄巧成拙呢。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带给了我许多欢乐,其中许多的情节还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是一本很风趣的课外读物,故事很贴近生活,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总能让我不时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同时也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能够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看完这本书后,就能完全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他们有时也肯定会难免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所以,大人们看了,也就会更了解孩子的心,会对孩子们有时无心惹下的过错,宽容一笑了!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1

读了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深有感触,我知道了生活中,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蕴常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文中的“我”从小体弱多病,是在母亲的倍加呵护中长大的,当听到“我”的好朋友叫“我”去爬山,“我”表现出来的胆怯和犹豫,说明了作者的孱弱,因为作业的孱弱,藐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人能够给他真正的快乐。

作者和其他孩子来到一处空地时,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作者的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写出了悬崖在作者眼中是极高的,虽然只有二十米高。

一个孩子接着一个往山顶上爬而作者却落在最后,当时作者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也咚咚直跳,充分地写了作者当时的胆怯和害怕。

当作者看到其他伙伴都爬上了山顶,要吃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时,他软弱地哀求他的伙伴不要丢下他,但他们还是丢下他走了,就连他最好的朋友也走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那里啜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作者在一片寂静中,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但正在作者特别无助的时候。他的父亲来了。父亲见到“我”之后并没有责备,而是带着安慰的口气说:“完饭做好了,下来把,孩子。”而“我”却恐惧地说:“我下不去了,我会摔死的。

作者父亲带着鼓励和安慰的口气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我”父亲的话不仅充满安慰,还告诉了作者战胜困难的方法,战胜困难需要的是信心和成功的体验。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正是每次是移动这一小布才把困难一点点分解,才使作者战胜了困难,也为作者以后战胜困难提供了信心和方法。正因为那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自信,学会了克服困难以及实现远大目标的办法,学会了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从此他便得坚强、乐观,勇于并善于进取,最后,成为了一位作家当你遇到困难时,要想着眼前的一小步,把困难一点点分解。最后战胜它。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2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3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4

近期,我读了《天大的小事》一书,本书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西方国家在细微之处体现出的人性化。公厕指示牌上标注到公厕的距离;机动车右转弯车道设置在自行车道外侧以保证骑车人的安全;工地围挡支架涂反光涂料,防止光线不足时绊倒行人……尽管这些问题从整个城市的建设角度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事”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保障。

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细节问题,如东城区的公厕指示牌上已经加上了到公厕的距离、废弃的指示牌被拆除;在平安大街的最西端,官园桥下右转弯的机动车道也像西方国家那样设置在了自行车道的外侧;再如我们街面上新更换的果皮箱垃圾投入口比原来大了很多。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公共设施还是没能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在这方面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标志牌的设置和公交车站及站牌的设置。夏季由于树木茂盛,无论是立在道路两侧的交通标志牌、还是悬挂在高空的交通标志牌、红绿灯,经常由于树木的遮挡无法看到。对道路不熟悉的人开车,很容易因为看不到相应的标志而出现违章的现象,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公交车站的设置也存在着不方便的现象。以宽街路口为例,路口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公交车站。如果乘坐108路电车想在宽街换乘去官园方向的42路车,即使是北京人,对于此处公交车站设置不熟悉也可能会走冤枉路,更不用说外地来的游客乘坐公交车想换乘,可能困难会更多。如果把每个车站候车亭的一处广告换为一张标有周围可换乘线路、沿途站名和具体乘车地点的示意图,乘车人就会方便很多。其实仅仅是一张图,就能提升公交车站牌的服务功能,使乘车人不走冤枉路。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伟大的发明也都是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变得伟大。建设宜居城市,也应该从这些小事着手。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两个人和两只老鼠住在一个迷宫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找奶酪吃。老鼠每天都勤奋地找到足够的奶酪,而人却是耍小聪明找到奶酪。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有一天,两个小人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奶酪站,小老鼠也找到了这个大奶酪。小人们心想:哈,后半辈子有福了,这块大奶酪一定吃不完。小老鼠们像平常一样吃着奶酪。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突然,有一天,那个巨型奶酪像是突然长了双强壮的翅膀,悄无声息地飞走了。小人们看见了,怀疑自己走错了路,便又开始找路。找了半天,才知道大奶酪没了。他们俩又是哭又是跳,便想一些问题,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老鼠们看见了,只是叹了口气,又去寻找别的奶酪去了。两个小人就天天在这里想问题。终于,一个人想开了,对另一个人说:“我们去找别的奶酪吧!”那个人不听,还是在这里叹气。第二天,第二个人也想开了,便和第一个人找新的奶酪去了。

终于,他们俩又找到一个奶酪站,可两只小老鼠已经在里面吃了很久了啦。

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不能被眼前的情况吓到,一条道走不通了走另一条道。只要你滴下了汗水,就一定能吃到“成功的果实”。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6

这个寒假,我读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小狐狸买手套》,我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一只小狐狸在下雪天独自去城里买手套的故事。出发前狐狸妈妈因为担心人类会伤害小狐狸,把小狐狸的手变成了人类小朋友的手,但是小狐狸因为太紧张了,伸错了手,把狐狸爪子伸了出去,店老板还是把手套卖给了小狐狸。

小狐狸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人类妈妈在唱歌哄自己的宝宝睡觉,小宝宝还关心森林里的小狐狸。故事最后小狐狸对妈妈说:“人一点不可怕。”妈妈觉得从前和朋友偷鸭子,差点送命,人类很可怕,不断的反问自己:“人真的有那么好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做事得光明正大,不能偷偷摸摸。生活中,也是如此,通过劳动而来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小头偷盗他人物品,肯定是要得到应有的惩罚的。狐狸妈妈一直没弄明白人类生气而追打它们的原因,所以才会害怕。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的事情,也需要去弄明白,为什么这件事难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做人做事都要行得正坐得端!

不管是人类世界还是狐狸世界,都存在好与坏之分,我们要心存爱与善良,共同生活,社会才会美好和谐!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7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

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

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 篇18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她不识文字,又有些迷信愚昧,连真实的姓名都不为人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拥有伟大的神力”了!

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阿长的什么样后,我很失望,在我印象中,阿长这个名字,应该是一个很温柔的、纤瘦的形象,可是,却偏偏是一个胖而矮,唠唠叨叨的老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才让我感到这篇文章是真实的。

长妈妈有些习惯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古怪礼节……全文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真实实活在现实的阿长。慢慢地,她开始让我又恨又爱。她相信许愿,相信梦想,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她买《山海经》那段了,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书的——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

我们应该学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展的眼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