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1W 次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读后感的作文合集1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这几天,天气很热,我就看了《气象的故事》这本书。

里面丰富的文字和彩图首先吸引了我,书中通过各种天气来介绍风、雪、雨、晴等,让我在气象方面收获更多知识。

据说地球平均气温比100多年前提升了0.75°,冬天最冷的大寒也变得暖和起来。就像今年就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三大台风,极寒极热,这些都是关于天气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对“步步逼近的气候异常现象”很感兴趣。

除了地球变暖,大海也会比原来还热,是造成各地气候异常的原因之一,海水下降4-7度,会破坏气压和风的平衡,导致该晴朗的发洪水,该降雨的发生严重旱灾,遭受重大损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严重的气象变动,被改为“恶魔之子”。冰河也在融化,不久,我们住的城市将淹没在洪水之中......

你看,多么恐怖的气候啊!小朋友,我们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是地球给了我们一个家,我们要珍惜地球,爱护身边的花花草草,杜绝污染,大家共同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一位名叫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的少年,简称派,16岁的他,与父母登上了前往太平洋的轮船。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一艘通向死亡的船。一场暴风雨把一切都改变了,电闪雷鸣,电光火石之间,山崩地裂,劲风刮过之处,惊涛骇浪,大雨无情的撕毁了一切。他,那个幸运的孩子,他就是派!

只有他在这场灾难中逃过一劫,一艘孤单的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片海洋,一个上帝和一大堆物资,这就是他所有的,可以支持他活下去的东西,他们要挺过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

其实少年Pi所身处的就已经是个难以想象的绝境,要和一头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中一起漂流,要对抗外在恶劣的环境,还得保卫自己免受猛兽的攻击,从打开书起就想着这故事到底该如何进行?尤其是当场景缩小到只是一艘小小的救生艇,主题当然是求生,能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能有多少?不会让读者感到枯躁无趣?读着读着我反倒笑了起来:这样也能是篇小说,还是篇得奖的小说。就和头孟加拉虎勾心斗角,就这么一天一天过着单调无趣的生活,杨。马泰尔确实把想象力运用到极致,虽然老虎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但却相对形成一股努力求生的力量,就像汤姆。汉克漂流到荒岛上一个人生活,后来得找个排球当作伙伴,还无时无刻煞有介事的和它聊天谈心。绝对的孤独才是可怕的,比老虎还要可怕。

但在奇幻的故事中却也因而更让人充满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少年Pi所身处的情境实在太过严苛,几乎是生死交界之间,但荒谬可笑的情节出现之际,还是让人忘了少年Pi是在与死神搏斗而笑了起来。精彩的奇幻故事不需要飞龙巨蛇幻术魔法,一趟与虎共处的生存之旅,也就够了。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做了朋友应当彼此爱见面,通个电话就算彼此接触过了,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像信那样可以留着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

这本小说的结尾我很喜欢,一个人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听着钟声落后地敲,后悔,回顾着几个小时前的事,那个每个小时慢7分钟的钟,真是讽刺。

我本来还以为方鸿渐会遇到唐晓芙,故事却这样戛然而止。后来觉得即使遇见了,结局也还是这样,人不能像方鸿渐那样,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活着。甚至觉得什么都还可以补救。记得曾经有个产品的广告语:“抓住不能再来的时间”。

我们都是被困围城的孩子。逃出去并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旧会因某种原因重新回来,厌烦了,就又出来了……这样不累吗?我们要好好地想清楚,城里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书上说的一样,“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断,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围城》里的比喻也讽刺得有趣,并不亚于《红楼梦》,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时:“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刚开始不懂,后来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抱不平吗?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诸如此类。

刚读完《围城》的时候,心里真压抑,因为并不是在那个时代,连现在,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像书里描述的一样,在围城里……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x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xx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鼹鼠的月亮河》。故事讲了一只黑色的小鼹鼠米加一心想为尼里发明洗衣机,因为尼里承担家里所有的洗衣任务。她太累了。

鼹鼠米先生一家住在月亮河一带,米先生是月亮河的挖掘专家。米先生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地帮别人挖掘地洞。米先生的背带裤上有好多大大的口袋,那是他叫米太太特意为他准备的。他在大大的口袋里放上小小的工具,比如绳子、刀、电筒等。米太太有时会在大口袋里放一块小面包,因为她怕米先生工作时会饿着。但这引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米先生在挖掘地洞时,他想掏小刀,结果掏出来了面包。

这次,米先生是在帮刺猬先生挖掘过冬的地洞。他从洞里钻出来的时候在想他的太太该生小宝宝了,米先生发现其他的孩子是棕色的,只有一个孩子是黑色的,这只黑色的鼹鼠就是米加。而且他一出生就把家里人折腾了一个星期。一天,月亮河一带搬来了尼先生一家,尼先生最小的女儿叫尼里,她承担了全家的洗衣任务,一天,尼里在河边洗衣服,她爸爸的一件衣服掉到了河里。米加正在河边看星星,米加看到了尼里爸爸的那件衣服,把它还给了尼里,这样米加就和尼里成了好朋友。一次尼里在洗衣服的时候米加想尼里每天都在洗衣服很累,想发明洗衣机。米加为了发明洗衣机而离开了家乡。最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友谊最重要,还要象米加一样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这两天我看了《燃烧的男孩》这本书,本来是准备买给孩子看的。但现在我自己却有了很多疑惑。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很优秀的男孩,坚强、勇敢、有爱心。可是他的生活环境太龌蹉。没有人和他玩,还有许多人欺侮他。唯一的一个朋友却也是个不求上进,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他从小被坏人恐吓过。父母生怕再失去他,所以对他看管很严。可是后来他的父亲得了绝症死去了,他的生活更是进入了地狱一般。继而朋友怀疑他,母亲绝望地跳楼,邻里更加摧残他。

我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将世间所有的不幸都强加于这个小小的少年,还有为什么要将所有的龌蹉事都集中到他身边的那些人身上。仿佛所有的人都是邪恶的,他们身上没有一点点的善良。

而小轩,一个幼小的孩子,仿佛是所有苦难的溶解剂。他从家里带来宝石给灵江的妈妈。说可以让他们买吃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卖珠宝的。可是灵江的母亲只是把它当成鹅卵石放在鱼缸里。小轩的善良却导致了所有人误解灵江是小偷,致使灵江被众人推入罪恶的深渊,而受尽折磨。故事的结局太让人揪心了,难道世间就没有正义了吗?

还好,我是成年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有一定的鉴赏准则。我知道作者的意图是揭露人性的狭隘、自私,而呼吁人们保留宽容、善良。我也看出这部书的叙事方式似乎套用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预言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不过《百年孤独》更具有魔幻色彩,而这部书却是高度地提炼了生活。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酿酒的理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中文教授张晓风先生倾力写就的一本散文集。正如酿酒独酌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极风雅的事,这本散文集就是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细致入微的所思所感、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浓浓趣味。酿酒的理由就是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理由。一篇一段、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对人生的品悟与思考。

张晓风先生的文笔承袭了女作家细腻温婉之长,摒弃了无病呻吟、内容肤浅之短。她的散文主要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取材,但角度新颖、视野宽阔,甚少矫揉做作,多抒真情实感。严谨中流露生趣,平凡中自有精致,婉约中透着大气。她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不曾注意的一景一物中挖掘生活的真味、深刻的哲理。她用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从那平淡无奇的一言一语中感知人情冷暖。初读张晓风的文章,心动于那诗意盎然的文字;若再静下心来细细品悟,便会惊叹于那些用笔墨代替欢笑与泪水留下的印痕,那些浮华褪去后,绵长静好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真知至理是那样的深入人心:“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一语道出在时光无情的冲刷下,人情易逝,缘分易尽,喜怒悲欣的情感在无限短的心路上终将无可奈何地走向尽头。

张晓风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风浓艳绚丽,精于用典,擅作比拟,情感丰富,华美而真情的文字令你陶醉,在你内心深处激荡出经久不绝的共鸣,但不会让你有一丝一毫堆砌辞藻的感觉:她将一刹那间沸腾、燃烧起来的山景春色比作一场不期而至的画展,她将绕水青山比作花瓣,把在水上醉心赏景的自己比作花蕊,她天马行空而又无比贴切的比喻和想象最令人拍案叫绝她行文构思巧妙,前后呼应,流畅自然,宛若天成。叙事抒情的内容紧绕主题、环环相扣,喻理点题的结尾字字珠玑,入木三分。材料的安排,叙事的结构无一不经过一番别具匠心的构思,通篇文章却绝无雕琢的痕迹,浑然一体。《从你美丽的流域》她把自己献出的涓涓血流作为一条与自己牵挂的城市所紧密相连的纽带,文章的脉络里同样涌动着一股自我奉献的热忱。她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名作,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将诗人张继落第后的悲苦与凄凉用感性而细腻的'笔触镌刻在纸上,写就一篇散文名作《不朽的失眠》。无论何种文风,张晓风都能用一支生花妙笔驾驭自如。篇篇精妙绝伦,篇篇隽永深刻。她,在“散文”这篇广袤的天地上,笔耕不辍,耕耘出满园香葩。

说了这么多,相信余光中对张晓风的评价也是我对她文章的感受吧“张晓风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让我们走近张晓风,走近她柔婉而刚劲的文字,走近博大而蔚美的散文世界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10

悲剧,总会悄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时,如一只拦路虎,堵着你不敢向前;有时,如一座山,咬紧牙关,翻过山,迎接你的,又将是一片广阔大地。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人代表英国向南极发起了挑战,但由阿蒙森带领的挪威人早已与他们之前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人十分沮丧失望,一开始的满腔激情早已消逝。在返回的途中,天气十分的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所侵蚀,斯科特一行人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于这一片净土之上。

从文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类所具有的伟大精神。奥茨的脚冻坏后大大影响了行进速度,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大家的负担,于是,他为了集体,主动要求丢下自己,这从分体现了奥茨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队员们不放弃他,是对同伴的关爱、关心之情;威尔逊博士死前还不丢弃珍贵的岩石样本,继续自己的科学观察,是为科学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好不过……可惜上天不公,竟让这样一个个善良、友爱的人死去,这才是真正地“悲剧”!

有一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表现了他们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