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小说清汤面读后感

小说清汤面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2K 次

读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清汤面》,感觉一股香喷喷的气息扑面而来。清汤面里放着浓浓的关爱,放着多多的友善,放着作家对矿工和家属深深的感情,所以它才有如此醇香的味道。

小说清汤面读后感

刘庆邦擅长讲故事,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笔下可以变得灵动起来。拣矸女工向秀玉在班上吃饭很随意,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喜莲的午饭不能凑合。她开始是做好了饭菜放在锅里,女儿回来热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忘了为女儿准备午饭,向秀玉非常内疚,便给女儿三块钱,让她去杨姨的清汤面馆吃面。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故事的走向出现了意外。偏偏杨阿姨不收钱。第二天,向秀玉又给了女儿三块钱,让她把头天的面钱一起付了,可是女儿还是拿着钱回来了。向秀玉知道了原委,便自己去店里把钱交给杨旗。杨旗没办法,只好收下。喜莲再来吃面时,碗里就多了一个荷包蛋,她回家告诉了母亲,并且提出不再去杨姨店里吃面了。杨姨发现喜莲不来吃面后就赶到向秀玉家里,劝向秀玉让孩子还是去她店里吃面,再不去吃,说不定哪天她的面馆就不开了。

我们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感叹世道变迁,感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我们对商人有成见,认为无商不奸,的确,有些生意人短斤少两,坑蒙拐骗,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但是《清汤面》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都市,而是发生在矿区,发生在那些纯朴善良的矿工和家属中间,这就让小说的情节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些合理,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开店的人千方百计希望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赚得个盆丰钵满,可是,在《清汤面》中,我们看到,杨旗对待向秀玉的女儿喜莲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她不是出于赚钱的目的,正相反,她想尽量优待这位小顾客。主要原因是,在一起事故中,向秀玉和杨旗二人的丈夫都遇难了,事故发生后,向秀玉得到了许多好心人无私的帮助,有人送月饼,有人送衣服,还有不留名的人把一桶油放在门口。杨旗也是,光顾面馆的都是矿工,他们吃了一碗面撂下十块钱就走了。有人交了一百块钱说好了再来吃,却好长时间没有露面。这种相依相怜的情感相互感染,彼此传递,没有人说出来,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矿工以及他们的家属之间这种特有的依存关系,正是这篇小说的情感力量,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这篇小说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性的魅力。

刘庆邦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他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不开。《清汤面》再次展现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实力。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三个人物,两个场景,故事是来自于生活的小事,整篇小说仅有五千多字,一般写手容易写得浅显,琐碎,更谈不上深度。但刘庆邦却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除了技巧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的情感。他有个观点,小说要有含心量(不是含金量),这就是说,作家在小说中的情感要饱满,有力。从这篇小说来看,刘庆邦把他的感情倾注在了他塑造的三个人物身上,而这种倾注又是不动声色的,甚至是一笔带过,却能读者感受到。比如向秀玉因为忘记给女儿准备午饭流着泪向女儿道歉,比如她去杨旗面馆前打扮自己,还戴上了丈夫给她买的项链,比如她教女儿给杨阿姨钱的时候要如何态度坚决,不能面,再比如女儿告诉她自己没有吃那个荷包蛋时她对女儿的一番夸奖,比如她到了杨旗的面馆后先是帮杨旗干活而没有马上提钱的事,等等,都体现了她的个性。杨旗虽是开面馆的,但她更在意的不是钱,而是矿工家属之间的彼此呵护。她不收喜莲的钱,给她加一个荷包蛋,当向秀玉把钱掏出来要给她的时候她的眼泪立马涌了出来,她对向秀玉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吃碗面还要花钱,我还有点人心吗?这些话都肺腑之言。那个喜莲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格外懂事,看着别人碗里没有荷包蛋,惟独自己有,她就不愿意再去吃面了。母亲给她五块钱去吃烩面,她却买馄饨,五块钱可以吃两次。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质。

《清汤面》最让人“费解”的正是出现了一种异样:杨旗的面馆生意兴隆,她本来是可以不管不顾地开她的面馆赚她的钱,可是她却开不下去了,没有人不让她开,而是良心让她无法继续开下去了。她每天做再多都能卖完,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清汤面多么好吃,而是矿工兄弟们在抬她的生意。她说,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咱那些兄弟多少情啊!这异样之处正是让人动容之处。

刘庆邦长年在煤矿生活,他对矿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友爱和善意的眼光打量着矿工和家属,展现那些在底层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的心灵之美,人性之美。看似平常的清汤面却演绎了一场爱的情感剧,小说表面上是写清汤面,其实是写矿工的大爱和矿山女人的善良。有人这样评价《清汤面》:尊严生活,温暖相待,亲情如山,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动人故事,一碗清汤面中,有最朴素的人性。所以,《清汤面》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