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民国往事》读后感大纲

《民国往事》读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国往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国往事》读后感

《民国往事》读后感1

这本书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感觉。第一部分是军政界手握实权的人物。这部分人的童年多数有些类似,丧父、丧母,孤独、贫困。艰难的童年给每个人的心灵埋下了一定的阴影,让他们极度没有安全感。成年以后,他们通过一些机会,还有敢于豁出去的勇气获得了一些权力。权力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所以他们渴望权力,有了小权利后,渴望更大的权力。渐渐的迷失了自己。那个时代的亡命之徒,土匪流氓获得军权后,开始奢侈。大概是因为内心空虚吧。

第二部分,才子佳人。看了太多的故事,慢慢的我发现,越是动荡年代,艰苦的环境,越能有智慧的迸发,越能出大家。这是为什么呢?酒足饭饱之后竟然没有前进的动力了?还是和平年代,发展太过迅速,个人成长已经赶不上时代的进步了,所以,各人取得的成绩就不那么显眼了?

第三部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传奇。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有书写一段传奇的潜力,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无论那一部分,无论哪个阶层的任务,她的传奇人生都是自我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的成果。所以,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按部就班的生活,已经慢慢的沦为平庸、平凡。想要更好、更高,只能不断学习,反思。学习新事物,反思自己每日经历的事。我不希望自己的年龄增长,内心停滞不前。

《民国往事》读后感2

两年前,从朋友处看到挪威人拍的1947年安康影像,深受震撼,似曾相识,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继而,得到了咸丰年间同为新城人的黄鼎的弟子所绘的《古金州八景全图》,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乡梓,满心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然而,我却是实实在在的现代人,尽管对家乡安康的近代史略知一二,感性印象却是模模糊糊。挪威人拍的影像如同现实呈现在面前,但影像拍摄的背景、事由及挪威人在安康的来龙去脉我却不甚知晓。后来,知道好友柳庆康在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只是觉得有益,但有多大价值,价值何在却不知就里。不久前,得庆康所赠《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粗看继之细读,就全明白了。

这是我近些年来第一次较仔细地看完一本厚书,而不是信手翻翻;第一次将他人的赠书有兴致地通读,而不是那种大致领略。读完后,竟有了近些年第一次想写点“读后感”的冲动。

是的,首先要从私心深处由衷感谢一下作者,我和他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儿时的记忆力、感受力可能都还不错,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山川城郭、生活面貌、民风民俗都和民国时期相去不远,书中清晰的图片和解说一下子唤醒了我儿时鲜活的回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生都经历了许多,但往往是猴子搬苞谷,记住了成人后的遭遇,记住了现实生活,却淡忘了那遥远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童年。忘得太久了,许多印象几乎都快不存在了,可读过这部书后,童年时的情感、乐趣和与家庭、邻里间的生活氛围便一下子鲜活起来。书中那身着厚厚棉袍、齐膝大襟的老者,仿佛是我们的亲族长辈;那些带着恬静笑容,或羞涩或木讷的城里人、乡里人,仿佛是我们的街邻、乡亲;特别是那和幼年的自己差不多大的玩伴,亲切得让人眼眶湿热。

诚以为此书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功效是在说史,安康史、民国史、中国史、世界史都在这本书中收放自如地展示出来,或者或多或少的涉及。书名是切题的,但也是含蓄的,给人很多怀想。书的资料依据至少对安康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资料的形式——真实的拍照、摄影,是安康这一段历史最可靠的证明,是说史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我赞成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话:“本书的价值在老照片,而不在文字。”坦率地说,作者报告文学的文字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无论多么生动、剀切、雄辩的文字怎能抵得过那真实、自然的照片拍摄。

当然,这并不抹杀作者的编撰作用:通过和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其友人、后人的交谈调查,通过对众多当事人、知情人的进一步了解,通过与相关在世老人、存史资料的核查比对,作者对照片及影像进行了严谨的辨别、确认。因此,书中对历史事实的解读、阐释非常清楚。在历史背景的必要介绍,风物民情的补充说明,时空的连贯及转换,事物时间及类别顺序的排列上,作者也做了大量的、科学的工作。详略得当、阐述准确、配合贴切的文字叙述,使本书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把一幅幅清晰的`、真切的、珍贵的照片,变成了一部完整的、“高像素”的纪录片竖立在世人面前。史,贵在真。若以此为评价基准,本书说史真实、真切,可称为史。此前,看过若干关于安康往事的地方籍人士的著述,总有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之感,有了这部照片加文字、新颖透亮的安康往事,尚是首次,值得为安康一贺。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将“史”“论”“情”三者关系处理较好。前人著史,未有丝毫不带立论和情感者,即便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名著也是如此,否则就成了流水账的记录。其中的高下水平就在于立论的客观、公允、科学、严谨,用情的纯正、忠实、合理、贴切。本书作者没有像有的作者那样,获得一点资料便随心揣度、肆意发挥、大放厥论,而是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据,内容基本以照片、权威资料、当事人自述为主线展开,将作者论述限制在十分必要、十分恰当的范围。举凡安康历史、社会状态、宗教行为、照片意义等论述都是按图说话,紧贴史料,显得十分契合和自然,没有牵强和卖弄之感。

本书也不同于那种重在史料考证或理论总结的学术性著述,而是充满安康庶民的人文情怀。书中对于安康过去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以及挪威传教者的坚韧不拔、布道热诚、博爱友善所给予的赞美和感叹,既是符合事实也是发自肺腑的,既是符合情义也是合乎人性的,极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所谓真、善、美者,“真”应该是“善”和“美”前提和基础,本书的史、论、情恰好照应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可能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本书重在叙史,在论和情的展开上留下了较大余地,还有可商榷和开发的地方。本书虽然介绍了西方宗教的传播,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主要立意,而是客观反映历史的需要。这些我都觉得作者处理得很好,值得肯定。

这里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文笔。近些年看过庆康的几篇文章,多是回忆性文字,叙事生动,议论风生,保持了他本人的睿智和辩才。可能由于年龄和阅历的缘故,更由于这次是写史吧,此书文笔较之以往的作品显得更加从容、平实和绵和。面对揭示历史真实面目的主旨,面对较大纵深的思想内涵,面对大量的图文史料,作者将照片、截图、当事人笔记、调查笔录、历史资料、作者撰述、参考文献等组织得很好,既合理归纳了叙事板块,又纵横有机连贯,卯榫相契,天衣无缝,总体呈现了安康民国时期的基本面貌。甚至连图文的连接穿插、排版的页面组合都做到了化拼接于无痕,读起来毫无纰漏和挂碍。这既表现了作者对史料、对当事人仔细调查后对有关史实的了然于胸,也说明了作者自身对这段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熟悉程度。我能设身处地体会到,要完成这样一部著述需要很强的驾驭资料能力和文字撰写能力。即以撰述文字而论,作者较好地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说明、抒情、引证、转载等多种写作手段,夹叙夹议,引文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剪裁得当,不蔓不枝,既将丰富写得严谨,又将久远写得鲜活。作为述史之作,没有给人以字斟句酌、艰涩板滞的感觉,也没有某些作者常有的掉书袋、堆砌资料的毛病。整部撰述如行云流水,生动晓畅,引人入胜。

此书的撰写是成功的,书的完成当得政府有关部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资金支持,当得民众对安康历史的肯定。如果人们觉得应该感谢那些留下弥足珍贵资料的挪威人,使人们得以重见并难忘安康这一段历史的话,那么,感谢之余也应该感谢本书作者。

为作者贺,为一段近代史贺,为安康文坛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