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2055年》读后感15篇

《2055年》读后感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3K 次

《2055年》读后感15篇

《2055年》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55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55年》读后感1

《20xx年》是一个科幻小说,讲述一个12岁少年徐若宣击败转移灵魂的上原空医生的故事。书中徐若宣冒险般的故事情节牵动人心,令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此外,书中关于未来的环境描述和科技发展也让我的印象深刻。我希望在未来,科技也变得像书中那样先进,而且千万别在书中环境的前提下。

书中关于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描述及能源的缺乏令人震惊。由于能源浪费过多,所以在20xx年能源非常宝贵;再加上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20xx年发生一场大水灾,陆地急剧减少;由于能源缺乏没有原料生产衣服,人类只能通过涂护霜来保护身体;汤姆斯的恶劣行为导致鸟类全部灭亡,结果虫类大大增加,人类又迫不得已把虫类灭掉,所以在20xx年人们很少能见到虫类和鸟类,这将是多么“杯具”啊。

我对书中科技发展的想象感到惊叹,科技的力量可以实现一切。在书中,人类想出了好多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比如飞天球,它是靠压缩空气来作为动力的;人们还造出了许许多多分子食物,口感十分逼真;因为手机有辐射,所以人们还发现了天眼,这使人们之间的沟通非常方便,天眼是直接用人的大脑传达信息的,简单不啰嗦,而且还避免了犯语法错误;但我觉得这些发明都比不上吸光笔和吸光墙,吸光墙白天吸收光,晚上自动放光,晚上睡觉时吸光笔可以像橡皮擦一样将光“擦”掉,吸光笔这样的功能还可以让小孩子用它来在墙上“画画”,我打赌那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趣事。

我不禁要想,我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我可不想生活在那样糟糕的环境中。但想想现在我们的一些行为,又让我担心。现在我们生活的无所顾忌:不随手关灯,夏天让空调开到最低度,将杯中没喝完的水轻易倒掉,这些都是浪费能源的表现;人们常常将昂贵的鱼没吃完就扔掉,骨头上的肉也不啃干净就丢进垃圾盘中,这些都是浪费食物的表现;过度排放海面污油,偷猎一些珍惜动物,这些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表现。如果不从现在节约和保护的话,《20xx年》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

《20xx年》让我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从餐桌上的“光盘”到节约每一片纸张,从减少“炭”排放到保护动物,希望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减少浪费、保护环境!让我们的未来生活在天蓝水绿、草长莺飞的美好环境中,人人都长命百岁!另外,我们也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争取将来能创造一些科学奇迹。我就梦想着将来能发明出可以让分子结构重组、能制造出任何物质能源的机器,让未来不再缺乏能源!

《2055年》读后感2

本月办公室的学习考试作文题目是读苏叔阳的《雨伞》后感。也是这一次,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首短诗: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这首短诗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从这首诗中我感觉受到的是深深的母爱。是呀,母亲对孩子的爱确实就像雨伞一样,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奉献了她自己全部的爱。

我想现代人的生活呀真的是非常的繁忙,所以很多的年轻人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已,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比如说我。所以我心中常怀愧疚,但是作为父母来说,他不会因为孩子忙或者不忙,你有出息或者没有出息,都没有减少一丝一毫对孩子的爱。我们家住在村子的东头,门前就有一条大马路,所以每一次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妈妈都会站在门前的路上看我慢慢的远去,我走在村口的时候,会很习惯地向她挥挥手告别,然后等我走出很远再回头,我发现,她还在门口固执地守候。我知道她一定是要等到彻底完全看不到我的身影的时候才会转身回去。后来村里修了路,我不再走那条土路,改走修好的柏油路,出门一转身就坐上公共汽车了。我离开的时候,不再挥手,也不再回头,因为家离汽车站牌很近,坐上车后就什么也看不见。直到有一天,我爸爸告诉我说:你知道吗?现在你每次离开的时候,你妈妈都会走出家门,跑到邻居家的房顶平台上,在那儿守着,等你坐上车远去,因为她觉得在那儿看你的背影看得最清。所以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母亲吗?

我们每个人对各种感情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是我发现对母爱的感受却是极为地相似。因为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相似的记忆。我们小的时候是妈妈教会我们用筷子,是妈妈教会我们穿衣服,是妈妈教会我们绑鞋带,是妈妈教会我们梳头,是妈妈教会我们过马路,是她教会了我们一切做人的道理。而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妈妈在吃饭的时候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她忘了系扣子,她忘了绑鞋带,她在梳头的时候手会不停地颤抖。是的,因为我们在长大,妈妈却在老去。终有一天,她会老得站也站不直,走也走不动。到那一刻,真的希望所有的儿女都能够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让我们紧紧握住妈妈的手,就像小时候她牵着我们的手从不曾松开一样。

《2055年》读后感3

最近视力严重下降,周末两天啃了三本《平凡的世界》,昨晚又啃了马老师(马云)推荐的书,他说“《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没错儿,路遥的小说就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下。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县城当了三年的老师。但没想到被书记儿子顶替了教师职位,被迫回到了农村,全家都陷入深深的绝望。作为家中独苗,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的,没有干过农活,他自己也极度排斥当一个农民,因此感到绝望,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第一次去卖馍,作者对他内心的活动描述的很细腻,让我们身历其境的感受到高加林当时的困窘,难受,最终躲进图书馆短暂忘记这个痛苦。但天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把馍卖出去,回去的路上碰见村里的姑娘巧珍,巧珍热情的帮他卖掉了馍(馍给她姨了,拿自己的钱给了高加林),后来美丽善良的姑娘巧珍向他表白了,他感觉自己应该就是一个农民了,所以接受了原本排斥的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跟心爱的人勤勤恳恳的生活着。

正当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的时候,他突然被提升为干事去了县城工作(因为他叔叔退伍转地方,有人为了巴结他叔叔,私自给他走了后门)。重新回到城里,当了记者,一次次优秀的表现,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干部子弟黄亚萍向他表白了,和巧珍比,亚萍更活泼,时髦,甚至有些任性,但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他动摇了,也最终选择抛弃那个曾经在他人生低谷陪伴他的巧珍,看到此时,有点难受。

好景不长,他因走后门调动工作被举报(任性的亚萍为了和他在一起,抛弃了相处三年的克南,克南妈妈后来知道了这个事情,并且向县纪委检举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他又被迫得回到农村去。读后感·他和亚萍分了手,沮丧的回到了村里,但巧珍已经却嫁给了别人,尽管如此巧珍还一直帮他张罗着让他去当教师,加林懊悔不已……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自命清高,现在却已经释怀。

高加林不愿意像父母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个农民,他有自己的梦想,他渴望去大城市发展,他究竟对错,真的不好说。也许就像《人生》当中说的那样,现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2055年》读后感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虽然是童话,但给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很深。这本书,叫《猫王》。

刚从母亲手里夺过这本书,只见封面上一只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的黑猫。猫的毛粗黑浓重,衬上阴森森的绿色眼睛,显得很阴险,他深邃的目光注视远方,仿佛在回忆过去。文章的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个故事没有文字记载,但的的确确真实存在”,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觉得这本书不一般。初读文章,只觉得是对战乱的一种描写,文中主人“猫”对战争的厌恶。而等你细细品读文章,却发现这篇文章蕴含着教育意义,有母爱,有父爱,有偏爱,还有那浓浓的友谊。每次读猫王,我的角色在不断不断的变化。刚开始读猫王,我是站在一个小学生,一个外人的角度去品文章。只觉得这本书意义不大,只描写了战争的惨痛。而没有教育意义。第二遍品读文章,我则以一个长辈的角度去看待猫王。从中发现,小儿子黑布拉之所以产生报复心理,是因为父亲老猫王格拉拉偏爱大儿子,而对年纪小的黑布拉没有关爱。所以我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们要给孩子平均的爱,不能因为一个好,一个不好,就偏爱好的,而对不好的视之不理。第三遍读,我则跟着作者的笔,和勇敢、喜爱和平自由的左黄拉来了一次不平常的奇遇。进鼠界,遇到小老鼠“贼”,战胜黄鼠狼,打败蛇王……这一系列的闹剧中,看似混乱,其实里面的联系异常紧密。

说是写围绕主人公左黄拉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倒不如说是写左黄拉的一段恢弘的成长史诗。这本书吸引人的不光是曲折的故事情节,更吸引人的是故事里诠释着经典儿童文学“成长”的主题,两个猫儿子,一个自然顺利地成长,并轻易地获得幸福;另一个却剑走偏锋,在幸福快乐的反面费尽心机,这是常用的对比手法,但作家赋予了这部长篇幻想童话以成长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新选择。让我们在猫鼠蛇鱼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体会。

我读过的类似的书,除了《猫王》还有一本,就是《哈利波特》。这两本书都有着同样的科幻色彩,故事情节同样曲折,写作手法也很类似。不过《猫王》却技高一筹,以动物为主人公,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显得更加贴切自然。猫王使我懂得学会爱,心中就永远风平浪静,学会爱,心中就永远海阔天空,用宽容去化解仇恨,用爱心化解战争。

从前的我,是家里的小皇帝,谁都听我的。看完了《猫王》,我被左黄拉的勇敢与善良感动,为右黄拉的宽容感动,为鼠王的大公无私而为之一振。

我笔尖微微颤动,流泻一时的感受:

读完《猫王》,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人,什么叫爱……

《2055年》读后感5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初二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担任了初一二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上来讲应该还是比较充实的。在课余之际,我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颇有感触,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堪称是理想的教师呢?《新教育》提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听课小结、教育个案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却忽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岁月耗干了,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保尔。柯察金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生长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实践证明书籍是聋人世界的导航,有阅读的聋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55年》读后感6

每每皓月当空,银辉泄地的夜晚,我就会独自趴在窗台上,打开随身听,让缥缈的音乐透过耳机进入鼓膜,独享一份怅然。凝望着深蓝苍穹中流溢的星华,微风拂过,身边的一篇文章映入眼帘。

文章记述了中学生小萍对父母十分反感,因妈妈的几句唠叨而离家出走。在许多年后,她已长大成人,母亲却已全身瘫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如今,她后悔不已,然而,剩下的只是无尽的泪水。

不禁掩卷沉思,为什么,人们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

或许于,当时的我们只沉浸于表面的浮华,而未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当你懂得时,或已错过。那平淡而温情的场面,那曾经真心为你付出的人,那个因你而受伤的人儿早已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错过了,就再也无法挽回。

人生似那单行的列车。在这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没有谁能够陪我们走到最后,父母将我们带上车,但是不知道在哪一站下车就悄悄地离开了,只留下孤零零的我们。 世界上有一种人,当你在他们身边时对你倍加关爱,在你小时侯教你学说话学走路,渴了给你水喝,饿了喂你饭吃,能想到的都帮你做了,不能想到的也在帮你做。当你长大后,需要远走异乡了,他们心中即便有万千不舍,但还是为了你的未来让你漂泊。这种人叫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你一转身,父母已不在身边,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无论你如何寻觅,如何呼喊,他们再也没有出现过。珍惜一起度过的时光,珍惜他们绵绵的爱。不然,当你懂得,已经错过。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声音:“等我长大了!” “等我考上了大学!” “等我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等我还清了房贷!” “等我退休以后,就可以好好休息,到处走走,从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岁月本无情,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一派田园诗般的风光。我们仿佛身处一次横贯大陆的漫漫旅途之中,乘着火车,领略着窗外流动的景色。我们心里想得最多的却是终点站。可

是,在这旅途中,我们不知已经错过了沿途多少山山水水,不知错过了多少蓝天白云、多少闪烁的星光……

人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过了就是错了,“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那时的人,那时的物,那般光景,早已循着时间的隧道与我们渐行渐远!珍惜现在的拥有,不必不悦,不必埋怨,有些人、有些事,当你懂得其价值、了解其意义时,或许它早已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珍惜所拥有的,不然当你懂得,或已错过。

《2055年》读后感7

《小王子》是一部童话。不管年纪多大,其实我们都需要童话,它将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像孩子般的纯真。这一点,假如你读了《小王子》就能感觉到。

书一开始,就讽刺了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作者画了一只吞了大象的蟒蛇,大人们却坚持认为那是一顶帽子。书中这样写到“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跟他们再三作解释……”“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森林或星星了。”大人们的世界里,丢失掉了孩童时的纯真和快乐。数字、高帽子、金钱使人遗忘,色彩斑斓的降落伞、爬行中的蜗牛和蚂蚁还有漫天的繁星被忽视。

文中的小王子是一个忧郁的小人,他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他因为最爱的一朵玫瑰花的骄傲、虚荣伤害了他的感情而出走,开启了他孤单的旅程。小王子先后到过六个星球,接触着新的人和物,比如追逐权威、专制的国王;比如自高自大、爱虚荣的人;比如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比如拒绝旅行的地理学家和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其实他们都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缩影。小王子厌恶着他们的生活,他一路上只是感觉到大人们怪怪的,不可理喻的,失常的……作者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六个星球的人物,透视出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

直到小王子来到地球,碰到了小狐狸,在与她相处的日子里,从狐狸那里学会了爱,认识到他所要追求的东西。于是,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星球与他最爱的花儿团聚。

作者用温馨真诚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智慧和情感,讴歌真善美,同时用率直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孤独寂寞和随波逐流的命运,用孩子的话语触动人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童心。

《小王子》告诉我们,我们曾都是孩子,心里只有简单的愿望和质朴的心思,我们曾经执着自己的玩具,哪怕它已经破旧不堪,对我们来说,它仍然是无可代替的,因为它曾经和我们一起亲密地成长。是啊,我们心里的重要和大人们是如此不同。我们曾为了一只迷路的小猫而忧伤,我们为了一朵花儿的绽放而无限喜悦,我们也会为了一只美丽别致的蝴蝶而雀跃不已——对我们来说,这才是重要的。

长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书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如果还能记得千万不要遗忘。

《2055年》读后感8

《故事大王》里面的故事非常的多,里面的主题包括有:封面故事、动物狂想曲、民间讲古等,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封面故事的外星狗传奇,因为它的故事题材非常的特别而且故事的内容也写的非常的生动,故事主要是诉说一只外星狗因为飞行船燃料不足而迫降在地球,他在地球的期间未了寻找燃料而交到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也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当他补充好燃料时也招待那些朋友回他的家乡玩,但在回家乡时出现了一些小状况不过到最后他们还是很平安的到达了。

不过里面有一则非常好笑的故事,叫乌龟先生的烦恼,主要是再说一只乌龟因为是光头而羡慕其他的有头发的动物,直到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去把山羊的胡须用强力胶黏在头上这样就有头发了,但是在睡觉时这才发现因为有了头发所以无发缩回龟壳里,经过几个晚上他感冒了,当医生他治好以后再也不会羡慕别人有头发了!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流传下来的传说例如:朱元璋画像、一个比一个本领大、好鼻师,其中我觉得最神奇的是好鼻师,就是在某个县城里有位青年叫张阿明的,他从田里回家,突然瞥见水池中有两只大白鹅在游来游去,但走着走着却遇见一位老婆婆在找两只大白鹅,张阿明就说他的鼻子很灵敏一闻就知道两鹅在那了,于是就带她到水池旁找到了鹅,不过这件事在城里很快就传了开来。有一天,皇帝招见了张阿明,因为皇帝的金印不见了所以要他帮忙找一找,一想到危机的处境就走了几步,结果看到了左右丞相,就说左也死右也死横竖都得死,很巧的是他们偷了金印准备夺取王位,一听到就跟张阿明说金印埋在那,结果真的挖到了于是皇上就赏了他一件长衫,但是有一天他在运送一百个铁桶时谁知道绳子一断水桶打到了好鼻师,结果扳开水桶一看竟然爬出千千万万只的蚂蚁,从此以后大家都说蚂蚁是好鼻师的化身。

我觉得这些故事是里面最有趣的,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缺点是里面很多的图而且几乎都很大张让大家几乎没有想像的空间我觉得的这是可惜的地方,好处是里面有很多的故事而且在最后面也有让别人投稿大家对一每一期的故事感想,其中里面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不同的人所写的,但是里面的人几乎都是当代的名作家,只不过这本书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书了,但是我觉得像这种书已经很少看到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还值得大家去阅读的。这本书是二年级老师送给我的,我也给哥哥看过了,哥哥对这本书也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看的,而且我跟哥哥到现在都还看不腻呢!

《2055年》读后感9

起初买《羽》这本奇幻小说,完全处于好奇。看着那厚厚的一本书,想着闲暇时可以翻翻。可我的一个习惯,看了就停不下来了,这让我坚持看完了整个系列。

看完终结篇,让我由衷地佩服的是军人,一个为国浴血奋战的军人。白墨宸、云焕都是两个敌对国家的重要人物,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坚强、冷淡、刻板、重诺言、轻生死、忠于家庭,更服从于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如同一块铁板,从不轻易倒下。

“这是一匹奔跑在寂寞荒原上的苍狼,荒原的尽头却是脚下的血书写成的因果”。云焕就是这样一匹“狼”,却不幸被破坏神附体,他和体内的魔一同被他的师父封印在迦罗楼沉睡了一千年,并不断努力控制着自己体内的魔,他被后人称为“破军”。在沉睡中,魔不断地诱惑他,希望他尽快醒来解除封印,魔同时也能得到自由。但,破军以他坚强的信念——做一个令师父感到骄傲的人,能令她安心能让那张寂寞寡欢的脸上绽放微笑,而且他也知道只要自己醒来,云荒大陆上必然有腥风血雨,要伤害他人的性命。从此,他便努力克制着体内的魔,以常人想不到的意力与之对抗,最终魔脱离他的身体。老师教导说:“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而战胜诱惑的方法不是坐怀不乱,而是远离诱惑。”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云焕一样在不断的诱惑下能坚定信念呢?他让我见到了信念的强大力量。

在这本奇幻小说里所有人好像都在做一个梦,一个保护国家的梦。只有勇者的不断拼搏,才能看到光明的所在,才能使自己的国土更加坚固。他们是暗夜里前行的人,永不能回头,只能追逐着梦境一直往前,直到那条路的尽头。只有那里,人才能遇到真正的自己。

白墨宸的一生便如同一场梦。空桑玄族平民的他自幼生活贫苦,童年生活在北越郡的九里亭村。他的父亲在帮人拉石头时断了腿,早早去世,母亲随之改嫁他乡,从此便和他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又因爷爷重病而顶替玄族乡绅的儿子应征入伍。以后却奇迹般的平步青云,攀附上了当时还是二皇子的白烨,和宰相素问一起辅佐白烨登基称帝,成为空桑元帅,最后成为云荒大地上的统治者。这过程中他几度放弃,衣锦还乡,但最终还是拿起了战刀,抵御冰族人,保护了空桑。这中间的挫折、背叛和谋权,白墨宸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是传奇的延续,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终结?是故事的新生,还是过去种种尘埃落定一笔涂抹?诸神寂灭之后的第九百年,因果再次重书。破军焕世,命轮转动。他们永远地被宿命钉在了轮盘上,周而复始。轮回天涯,成败暗哑,千年之后,依然有那份坚持……”——题记

《2055年》读后感10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2055年》读后感11

女儿推荐我一本书,是作家池莉写的《立》。

春节过后,总算静下心来,才把这本感人至深的书看完。《立》是一本叙述关于培养女儿的书。作者用细腻温馨的笔触娓娓讲述,展现了舔犊之情,使我明白了爱本身就是教育。书里字里行间留露出对孩子拳拳爱心,介绍自己和女儿共同成长的经历,共同度过的所有岁月,怎样克服生活困难。抵抗教育中沉重的各种压力,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教育,把十六岁的女儿送进世界一流的学校cc中学读高中,那里只有300多个学生,却来自40多个国家。高中毕业考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顺利走向社会。

作者给女儿的空间很大,她希望女儿生活的轻松愉快,德智体全面发展。质疑中国的教育体制,以自己的独有的教育方式培养女儿。女儿从小喜欢小狗,作者鼓励她考好成绩给她买一个,女儿很争气考了好成绩,她兑现了承诺,没有食言,她认为独生女儿没有玩伴,喂小狗培养爱心解除孤独感没啥不好。没想到这种养狗的情趣竟会给作者女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英国女校长的狗和小亦池相处特好,这对世界上最爱狗的英国人来说,自然会有一种特殊的好感。作者这种伟大的母爱让我敬佩。

作者女儿吕亦池,十二岁就获得了钢琴九级,看到中学书房有钢琴忍不住想练,无奈书房被锁,就和另一个爱好音乐女孩悄悄把锁起开,然后偷偷练琴,老师发现后追查并扬言让这种偷盗行为死的很难看,作者鼓励女儿,“不要怕,这算什么偷盗行为?谁让你们死的难看,我会让他们加倍偿还”。看到这,不由想起我女儿上高中时的一件事,新泰一中来了一位女音乐老师,女儿高兴极了,很快和老师成了朋友。她期待着能触摸钢琴的快乐,(那时候小县城有钢琴的家庭很少)谁知钢琴只是为了上级检查的摆设,女儿只有隔窗望琴兴叹。不久音乐老师无奈的调走,为此,我也深感遗憾。

在英国读高中,吕亦池和周围的关系相处的很融洽,深得大家喜爱,学习环境自然轻松而愉悦。当女校长在吕亦池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状态,产生了来中国出资办学,教授纯正的英语的想法时,吕亦池鼓励并高度的赞扬了她,并盛情欢迎她来中国。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国家争光,让我感叹不已。

池莉不愧是作家,教育女儿有独特的方式。她告诫女儿“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来自个人的奋斗,人生中有很多关口,你不能计较她是否有道理,你没有时间去抱怨,总之你必须过关”!,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懂得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

池莉像许多母亲一样,就像她所说:“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孩子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2055年》读后感12

读了登峰老先生的书,迟迟没有写一点心得,不是我吝啬自己的笔墨和时间,而是我始终不敢面对这样一个执著坚强的老人。

习惯在茶余饭后去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几乎从没想到要去读一本隐身在繁华背后不为人知的平常小说。读登峰先生的《生命弦音》,对我来说绝对是个挑战。首先得把自己囚在书房,强迫自己耐着性子接受书中那段尘封在时代年轮中的历史,还得让自己跨越年龄障碍站在老先生的感情立场上重新审视过去。

但最终我走进了书里,在作者的文字叙述中看到了那个穿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作者的生活剪影,确切地说,《生命弦音》奏响的就是作者的人生乐章。这部以自传体形式写就的小说是作者舔着成长的伤口逐字逐句斟酌而成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作者颠沛流离、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生活写照。期间经过十年的构思写作,又经过十余次的修改删节,最终由原来的七十万字精练到成书后的四十万字,作者心血可见一斑。

“生活是一本书,每天都在读她,每天都在翻动着她的书页,让你慢慢地品尝着其中的韵味……”“人是主宰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恶劣环境所吓倒,应积极创造着走自己的新路。”这是作者在“自序”中写的两段话。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境界,从书中的章节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在描写作者熟悉的浙南民俗风情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地道的乡野俗语,文字诙谐生动,妙趣横生。不仅给读者细致地勾勒出了一幅秀丽淳朴的浙南生活风情画,而且还通过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让我们聆听到劳动、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真谛,而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又给了我们一种走近作者、走近大自然的冲动。在写失去爱女、打成右派、劳燕分飞的生活挫折时,作者大量运用白描的写实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渲染气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读到一种在命运面前不服输的骨气和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

在作者看来,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磨难。历史需要后人记取,悲剧不能重演。一个知道反省的民族才是兴旺的民族,一个敢于直面挫折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活在这个世上,就应该本份地做人、踏实地做事,还要敢于成事,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

读了登峰老先生的书,迟迟没有写一点心得,不是我吝啬自己的笔墨和时间,而是我始终不敢面对这样一个执著坚强的老人。很佩服他能在晚年为了实现自己写作的夙愿学会电脑打字、排版,也很佩服他在晚年仍坚持不懈、一如既往地用文字弹奏“生命弦音”。在我看来,他正是脚踏实地地实现着他“积极创造着走自己的新路,慢慢品尝生活韵味”的人生价值。

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诚惶诚恐地讲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因为,和老先生相比,我只是尘世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2055年》读后感13

《爱的教育》,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

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2055年》读后感14

秋天的傍晚,与卞之琳在“桥上”相遇,枫叶打在肩头,心的河流淙淙而过。最是那凝眸的一刻,像一朵花落窗前,无人察觉的温柔,你看见了我,我读懂了你。

我们,都是桥上的风景,也许靠近,也许分离;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世间所存在的,似乎都是不经意间却又无处不在风景。明月,在遥远的距离之中,照在你我的眼里,却又近在咫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恰好我经过时看见了你,而那楼上之窗里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许正是我们这道风景。

生活中,其实时常有这样的画面,但也只能在诗人的句子里浮现。因为,喧嚣的工作学习环境使我们少有机会静下来去欣赏这些不经意的美。我们也许注视着,或被注视着,但那么多的风景中,总有一幅是属于你的赏心悦目。我们彼此散发出微光,欣赏别人的美,同时,也遇见那个别样的自己。

《断章》原本是一首很长的诗,但诗人卞之琳嫌他太长,太啰嗦。因为,很多时候,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美也经不起太多言语的推敲,于是就把《断章》修改成只有四句的短诗。内心的风景,大美而无言。

《断章》无语浅笑,简单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字里行间却参透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在无意、无主、无语、无解的情境中,长久地驻定,连时光都像是静止的,所有的注视,都成了永恒的风景,历史长河在其“桥”下生生不息。

你我,天涯相伴,烟火相随,心怀一种美意,身处一隅美景。无论此身彼身,此岸彼岸,你望她一眼,她对你回眸一笑,生命便会突然复苏。

身而为人,在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如同沙漠里面的一粒细沙,是何其的渺小,面对生活,太过于清醒,难免迷失自己。于是,我们必须学会断章,简单生活,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断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断章”我们看到的美景,“断章“充满憧憬的未来,“断章”那个尚未羽翼丰满的自己。所谓断章,不是断章取义,逃避现实,而是管中窥豹,懂得以朴素之心生活,并追求遥远的梦。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世间世事无常,当我们感到困惑、迷茫时,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不防停下你的脚步,去听听花开的声音,看看蓝天上的白云,感受一下自然的风采,再把你所见、所听、所感,“断章”下来,深深埋在心底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想不通的事情,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

秋渐行渐深。我愿做那桥边枫叶,飘在你经过的地方,成为你眼中的风景。

《2055年》读后感15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