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8W 次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1

华老师喜欢博览群书,光是《老子》就已经读过不下二十个版本,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节课上学生董诚介绍自己,我叫董诚,今年十一岁,生日是8月9日。虽然我成绩不算太好,但天天过得很快乐。同学们,先是大笑,后来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董诚:大家为什么给你这么热烈的掌声?一个学生抢着说:因为他诚实,另一个学生说:不怕丢脸。全场都笑了,华老师接过话头说:董诚,听了你的介绍,我想到了爱迪生上小学时成绩就不好。这是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的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同学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那个女孩:你怎么就说我打击你了呢?您说爱迪生上学时成绩不好是否意味着成绩好的人,将来就没有前途呢?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掌声更响了。课到尾声,在解决怎么不用圆规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的问题时,成绩不算太好的董诚说:我觉得可以先确定圆心画一个很小的圆,然后一米一米地扩大一直扩大到比较合适的地方,然后用油漆把它画下来就好了。华老师情不自禁的夸奖:创造,创造!我想你将来会像爱迪生那样去创造,大家看她多棒!华老师教了二十多年书,还没见过哪个孩子像他这样想到先画个小圆,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往外扩大的,真是佩服!来,给他掌声!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古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人一样可以做的很棒。大家会心地笑了,不少学生明白了华老师的意思,回头看那个女生。《道德经》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信手拈来。

书中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华老师这些鲜活的课例独具匠心,新意扑面,其中还有人生规则的渗透,有哲学故事的分享,有科学文化、电影片段、神话传说等等。华应龙老师把人文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他自己领悟的东西都化点为面,把每一节课都划到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意继续仰之慕之!学习之!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2

读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华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处理都会让自己有“别有洞天”的新奇感。

读作“五份之三”意义何为?

“”这个分数该怎么读呢?华应龙老师范读这个分数并在黑板上写下“五份之三”。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是惊奇,“五分之三”、“五份之三”是有意为之?还是笔误?读着读着感叹于华老师对“份”的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在最初学习分数时理解分数的含义,表示平均分了5份,选了3份,意在突出平均分了5份。华老师下课前擦去“份”字单人旁的一幕,读作:五分之三。感叹华老师的用心。正如书中所言:“分”产生了“份”,没有“平均分”,就没有相等的每一份,没有“份”也就没有整体--部分、部分--部分等各种关系。读完“课后明辨”和“名家点评”时越发觉得华老师对“份”的设计意图妙不可言!

差错的魅力也“妙不可言”

课例《解决“连乘”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常常以寻找条件,分析思路去突破教学的'中重、难点,由于是借班上课,孩子的基础知识较差,在教学工程中,学生“频频”出错,如:计算问题、书写格式、小括号作用不明白的问题、得数后面不写单位.....华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理解列式、计算书写、单位名称标注等多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思维,发现并纠正差错。

正是华老师的“容错观”、“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的先进理念,巧妙地将学生的差错作为数学资源,使其成为突破教学的中难点服务。

“课前慎思”之思

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一书,每节课例前的“课前慎思”启示这我们,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进行必要的课前调查、对同一内容呈现的现成课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相关内容的普遍性错误与错误,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透过华老师“课前慎思”这一备课思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华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有时候教学可能就是歪打正着,我们教师也许并不清楚哪一句动情的话语唤醒了学生的天耳,也许并不知晓哪一抹热情的目光点燃了学生的心灯。”课堂上一个细节如若孩子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这便是教育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用心的方向。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