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5W 次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2018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趁闲来到“作家协会”,冯老师送了我一本书,名《梁家河》。在书皮的画面上清晰看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梁家河的村口,村民们非常热情的迎接,他们同行在一起,又说又笑地向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路走来。我拿着书连忙回家,把时间和精力全聚集在这本书上。原来,习主席曾在陕北还经历了如此艰苦的岁月。

“文革”期间,毛主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习近平因受其父习仲勋冤案的牵连,被列入“黑帮”子弟,为了躲避“造反派”的冲击,未满16岁近平报名插队落户到陕北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中唯他年龄最小,他们由北京娃变成了农村娃,在这里住的是窑洞,点的是油灯,吃的是玉米,大豆做的窝窝头,白菜萝卜腌制的酸菜,自己捡来的柴禾在灶前烟熏火燎的蒸馍做饭。在食粮短缺的情况下经常是吃不上饱饭,晚上肚子饿的睡不着觉,就此还是队上对知青特殊照顾,村民的生活更加困难,有的人没了粮食就去“寻吃”(要饭)。

习近平在生产队劳动,天蒙蒙亮就到工地,天黑才收工回家。陕北的气温很低,天天冒着严寒战斗在垒坝造田的工地上,他细皮嫩肉的手被夯把、架子车辕把、铁楸把磨起了血泡,第二天抓着工具就淌出了血,忍着疼还得继续干活,往田间运粪,被扁担磨破了肩膀,咬着牙还是不停的担。由于他吃苦能干,社员们都说近平这娃干活从不“撒奸儿”。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一次到山上农田干活,习近平带着几个白面馍馍。中午饭时,看见社员们都吃的是糠做的窝窝头,他心里非常难过,怎么也不忍心吃,就把白面馍分给几个妇女,自己却没了吃的,就躲到一边挨饿一顿。

习近平白天下地劳累一天,晚上在油灯下刻苦钻研读书作文,他的才华得到了群众的赏识,于197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昼思夜想,要让梁家河的社员过上好日子,就得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他敢想敢干就召开支部会议,让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扫除一切障碍,打坝造田一条沟,为梁家河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习近平担任村支书期间,天天都在想着要为群众办好事,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报道,办沼气能烧锅煮饭,能点灯照明,还能大量的积肥让农田多产粮食。习近平兴奋极了,他把办沼气的想法汇报到延川县,得到了县委的批准,就自己借钱作路费,他们三人结伴去四川“取经”。回来后习近平拿着铁锹带头苦干,在梁家河挖下了第一口八立方米的沼气池。当时村上有些人就是不相信沼气还能点灯煮饭,冷嘲热讽的闲言随口而出。习近平不顾他人是怎么说,自己该怎么作还是怎么作,他相信事实才是真理,建好的池子“会说话”。

在把沼气池建好,设备工作就绪之后,习近平反复检查了一遍一切都很正常,可输气管就是不出气。这时候围观的人很多,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他,试办沼气的成败就在此刻。习近平急的满头大汗,最终把问题锁定在导气管上,他找来一根钢钎捅了捅,没反应,用力再捅了一下,一股粪水喷了出来溅了他一脸,哧哧的出气声响了起来,他顾不上洗脸只用手抹了一下,重新接好管子,打开沼气灶点上火,灶台上立刻升起一尺高的火焰,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全村,传到了公社、县上,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跑来,争着看那被沼气点燃的神奇之火与明亮的灯光。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进一步深入的调研下,在习近平的讲演指导下,不光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延川县15个公社都实现了“沼气化”。

1975年10月,习近平被北京“清华大学”录取了。在漫长的插队过程中,他为梁家河做出了很大的奉献,让群众深受感动。当他临别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人们提着小米、红枣为他送行,很多人的眼睛都湿了,乡亲们留恋不舍的场景让他难以辞行,习近平用袖口沾着湿润的眼睛“泪别梁家河”,踏上了继续深造,铸就国家栋梁的旅程。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探望乡亲,一声惊呼:“近平回来了”,村民们都向村口跑去。读书笔记这又还原到了文章的开头,书本上梁家河村民迎接习主席亲切的画面。四十年过去了,习近平还清楚的记着很多“小伙伴”的小名,他观望着梁家河的今天,村民生活步入小康,喜在心里,满面笑容地向乡亲们问好,拉起了家常话。

1994年,习近平得知吕侯生(梁家河村民),右腿患了骨髓炎,就给他寄去500元路费,请他来福州医院治病,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情好转要回陕北,习近平又给2000元作为回家路费,吕侯生感动的说:“这一趟花了你好几万元……”当时的几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后来又听说吕侯生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给他支付了全部医疗费。

梁耀才(梁家河村民)的妻子有病,习近平闻讯给他寄来1000元。梁家河的群众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

习主席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在那贫穷落后的地方,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和陕北的乡亲们在一起经历了长达七年的艰苦岁月,心里时刻都装着贫困区域的农民。

习主席教导全国党政干部,要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严格执行党的纲领,作合格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号令全党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市也和全国一样,市领导带队向前冲,全市各级干部齐出动“精准扶贫”。对有自救能力的贫困户就地扶贫,政府出钱给盖上新房子,让这些人有吃、有穿、有房住;对没有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送入敬老院安度晚年;对贫困区域的贫困户,华阴市修建楼房设立集体安置点,让他们搬入美好的家园。

我们华阴“五城联创”,城市环境,风景如画,西岳华山山下留客,名胜景点,游客欣赏。城市之内多处广场,时逢早晨、晚上,休闲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又唱又跳,歌声不同心一致,都是感谢共产党;多姿多彩的舞蹈,舞出健康、舞出快乐、舞动三秦。美丽的城市正在扩建,实现“中国梦”就在明天。

华阴市东南方向的孟塬镇,是祖代靠天吃饭的旱塬,尤其是背靠秦岭山脉的孟塬后塬区,那里全是坡式地形,沟壑纵横,“白龙涧”纵贯南北,把多少个自然村从中无情的割分两岸。生产队时集体干活,人心不齐,各村的粮食产量都低,社员们分到的粮少得不到温饱,年年都闹“春荒”。没了粮吃,人们就坐上不掏钱的火车(拉煤的货车),去河南省买红薯干来充饥。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分得了责任田,粮棉产量一下子翻了几番,都吃上了白面馍。政府提倡“退耕环林”,这样的政策特别好,村民们把沟壑边上,偏远地带的责任田都改变成了“花椒”林,算盘一响,比种粮棉收入高出了好多,同时又从多方面找到了经济来源,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孟塬人民致富的路子都是一样,各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修建了现代化的瓷砖房屋,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党的光辉照耀着祖国大地,政府对各村的贫困户,依照不同的贫困状态给予不同的帮扶,让所有的贫困人口安居乐业。现在,各村都驻扎着蹲点扶贫工作组,引导贫困户脱贫。

《梁家河》这本书,我很认真的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他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从贫困生活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才会真正的去帮扶贫困的人民,习主席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他是人民的父母官。

我们华阴市的扶贫队伍,在习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在扶贫的道路上奔跑,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步入小康!作者:蔡乐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