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心灵导师》有感大纲

读《心灵导师》有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W 次

读《心灵导师》有感1

内容简介: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由这四部分进而组合完整的人生观——身心灵整合观,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读《心灵导师》有感

作者简介: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作品曾获中正文化奖、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奖项。其“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佳通识课。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自1990年以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他的著作目前有80多部,目前大陆已出和即出的有《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智者的生活哲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智慧与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走向成功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孔子的生活智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心灵导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论语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解读》、《孟子解读》、《心灵的觉悟》、《中西十大哲学家》等,以及有声书系列:《老子讲座》、《论语讲座》、《庄子讲座》、《孟子讲座》、《易经讲座》、《重建心灵》等。

图书内容:以单一学科而言,能在21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理学莫属。以身心灵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在21世纪超个人心理已蓄势待发,准备大显身手,人的智慧将如有源之水,并纵横于相对而倏忽生灭的世界中。这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好处。

针对身心灵三个部分,作者提出了其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有了健康的生理需求,就要发展知情意,进而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这正是作者历年来的人生问题的主要心得,也是作者对广大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读《心灵导师》有感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阳光,才能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心理学者、应用心理研究员,著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所著的《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一书,收获颇丰。该书通过60个真实、典型的案例,对中学生在学业、人际、情感、人格、异常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心理分析,《你到底想得到什么》、《“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美丽的“恋师情结”》、《男孩要求退学的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帮助我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多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做一位出色的“心灵导师”。书中有故事、有人物、有诊断、有分析、有答疑、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讲究实用性。本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案例叙述中有机穿插了“与教师一起思考”。这是作者于读者的交流与思考,是心理案例的拓展与深入,发人深思,启人心智。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真是特别的实在和实用,对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刚捧起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对于教育做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感悟到教育的真正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呵护好、培养好、引导好那可爱而又稚嫩的心灵,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的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分数排名,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的心灵的成长。我们愿意不厌其烦的为孩子们讲大道理、乐于不分白昼的为他们上课批改练习,却不愿给孩子犯错和自己思考的机会。平时我们或许也经常会看到身边出现下面的情况:学生没有做作业,老师就罚抄、罚做,或者直接严厉的批评。但是之后学生还是故技重演。而学生为什么不做,教师没有研究。 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而这本书就是通过案例来告诉老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这是学生所渴望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马老师提到了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不经意间给学生心头留下阴影,让学生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师源性心理问题”。据我了解,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说,很可能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经历过。记得我也曾经看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如《一个申请处分的学生》、《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关于“公平”的思考》等,里面提到的学生,有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无法逾越的鸿沟,甚至是十几二十年来都受到某些阴影的影响,沉重的思想包袱一直放不下,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都是由于教师或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是过于急功近利而造成的,这样的失误,甚至有可能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心中有爱。关爱学生,用心去交流。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那把钥匙。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暖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于天然。就像是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对于学困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抹微笑,一个点头,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处理任何事情首先都要以爱孩子作为出发点,不要一味的指责与批评,要考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不要太急于处理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要多从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包容他们。我们要用心的、时常的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知道老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 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可能大部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基础差并有一定的家庭问题。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方能巧治学生心病。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特淘气的孩子,他们均是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溺爱中,有的性格孤僻、懒散,有的脾气古怪、暴躁,还有的终日沉默寡言。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对他们,我也会尽力去关心、去关注。生病时及时提醒孩子吃药,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让好久没有享受过关爱的他们能够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独立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等。也许我的关爱对学生的有些帮助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在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的某些关键处、转折处帮扶一把,或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成就他们的一生。

我渐渐的体会到了教师的真正含义,理解了人民教师的不容易,以及不平凡之所在。我明白了教师应以博大的母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高尚的师爱,取得学生的热爱,那样我们的心才会与学生更加贴近。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下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希望老师们也能时刻遵守这个真谛,慢慢的去领悟和感受爱吧!

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 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我们教师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时,大都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工作中我坚持时刻以一颗慈母般的心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始终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从不因学生学习成绩差而歧视学生。既为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感到高兴,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小小失误,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我既是他们学习上的好老师,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认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钻研业务, 不懈地努力,我所教的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生活中和学习上的问题请教我。而我也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学生们真正的知心朋友。 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唯有用爱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正如马老师所言“心病还须心药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生的心灵导师。总之,读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做一个真正的`“学生的心灵导师”。

读《心灵导师》有感3

我是一位年轻的教师,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初次拿到《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时,我先是被她的名字所深深吸引,我一直想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和他们聊天,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他们分享,我很肯定这本书一定适合我。用爱换回孩子的爱,用心赢得孩子的心《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封底那四段富有哲理的、看似简单的话语,一下子便引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

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读了起来。书中60个鲜活的教育实例,记录了马志国老师用他卓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创造的那一段段教育的传奇。就在他平凡的教育中体现出的很大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我不断体味着用“心”的教育,演绎着“爱”的精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就是一颗种子,只要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如果我们和我们的的学生悟透了这一生活的真谛,我们的人际关系岂不就会多一些和谐?我们的心灵世界岂不就会多一分快乐?”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所带的班级,我教过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英语,教的班级比较多,所以也有了比较,每个班级的孩子身上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是丰富的。我只有深入到每一个的心灵深处,观照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善待他们,也才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心。

20xx年9月份,我调到了孔家巷小学,面对新的环境和同事,我觉得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却不觉得紧张,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时,我却莫名的紧张起来,在课堂上,我认真的上着课,忽然听到:“老师,XX同学疯了,他趴在地上不肯起来。”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头轰的一阵,听他们班主任提起过他,在班上属于“活泼过头”的学生,上次英语课上课前,我刚进教室,他和同班同学打架,他把教室里自然角的花卉扔在地上,险些砸到别的同学身上,自己也差点摔倒在地上,为此我批评了他几句,他还把自己反蹲在课桌下不出来。这回上英语课又趴在地上,真的对他没辙。我没理他,我知道现在说,他不会听下去,我继续上课,铃声响了,我对他说,来我办公室一趟,他一满脸通红,也很生气,看到他的样子,我恨不得打他一下才过瘾。但转念一想,不能冲动。我压压自己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问:“刚才怎么了?”他涨红了脸,激动地说:“他把我的本子撕了。”我说:“谁呀?”他说:“解润栋?”我又问:“他撕的是你的什么本子?为什么给你撕呀?”他吞吞吐吐地说:“数学本子。”我说:“这节课不是上英语吗?他怎么把你的数学本子撕了?你是不是在做数学呀!”他点点头,不再说话,刚才的委屈似乎也减少了许多。我说:“这就对了,上英语怎么能做数学呢?这是对英语老师的不尊重,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呀!这样不影响你的英语成绩吗?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这就对了,当然,谢润东撕你的本子也不对,过会儿我找他谈谈吧!”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长舒了一口气。这孩子真倔强!硬碰硬孩子肯定不会接受,明白道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看来我们就应该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爱孩子就要容忍孩子,要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后来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下课后我还会和他谈心,和他聊天,有时想想真的挺有意思,孩子就是孩子,他不会因为你是老师,他就刻意的巴结你,他会肆无忌惮的和你讨论一个问题,和你有不同观点时,他会大胆的说出来。在我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各方面都取得明显的进步。今年开学的第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写教案,突然熟悉的、稚嫩的声音传来,我抬头,他笑嘻嘻的说;“叶老师,新年好”顿时一股暖流似闪电般流遍了我的全身,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足以让我觉得欣慰。我用爱换回了孩子的爱,用心赢得了孩子的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