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心得感想

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心得感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2W 次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这是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的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心得感想

这是一本集文学,艺术,舞蹈等多个领域的采访笔记。读完整本书会有一种时代就这样轻轻拂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拂过这些具有代表的事的感觉,而也正是这些人,这些事,造就了这个时代。

这些人里面,有些是我熟悉的,比如麦家,比如蒋方舟,也有我近一年才开始接触的,比如陈丹青。

陈丹青和木心是师徒关系,但在我看来,他们更是互为伯乐的关系。木心79岁才在大陆发表作品,我想如果没有陈丹青,可能这个时间还要更晚。去年春晚节目只记住了一首歌,就是刘欢唱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当时就被这简单的语句迷住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才知道有木心这样以为朴实的作者,也开始慢慢接触他的其他作品。

陈丹青像个伯乐一样,发现并立志于推荐分享木心的作品给更多的人,更多的青年人。推崇木心的,除了陈丹青,还有乌镇的陈向宏,他为木心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接受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读书的过程中,总能被他们那种无私奉献和分享的精神所打动。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爱惜文学的人吧。

这本书中还有一小段访谈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麦家说的,他说自己作为自由人写书的时候,更容易写出好东西,因为没有压力,没有框架,而当自己真的成了作者,写字这件事变成了工作,反倒写不好了。压力大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也容易变形,我想这一点,喜欢写字,并且因为写字慢慢有些虚名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就像麦家说的,写字这件事,也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书中除了陈丹青,麦家蒋方舟,还记录了孟京辉,杨丽萍,野夫等人的访谈,读罢你会觉得,虽然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但他们却刚好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透过他们,就能看到这个又好,又坏的时代,透过他们,也能看到这个时代中发生的事,曾走过的人。书写方式是访谈形式,说的更多的是被采访的人,一大段一大段的,让人直呼过瘾,仿佛你刚好崇拜或者想要了解这个人,而这本书中就有,就好像你没有费多大力气,他遍跟你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事,有种坐在名家对面静静聆听的欢快感受。推荐给喜欢文学,喜欢大时代背景下故事的你们。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编辑推荐

★中国最敢言知识分子陈丹青,携手野夫、齐邦媛、蒋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体发声。

★浮躁时代下,我们的灵魂何处安放?

★从“五四”到当今,从大陆到两岸三地,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世界。一群“大时代”的亲历者,用他们的冷暖人生,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未来。

★有人质疑,有人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既有对历史史料的还原,又有对社会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对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对当下急剧发展的忧虑和担心。他们以睿智的文字为时代把脉,用尖锐的思想为中国呐喊!

★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内容简介

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xx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精彩书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