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经济读书笔记范文4篇

经济读书笔记范文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本文目录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卧底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学3》读书笔记《战略管理和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读书笔记范文4篇

——读《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david weaver 著;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生态旅游”一词。然而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生态旅游这种休闲活动已作为全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并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焦点。尽管有许多旅游者热衷于利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意义——谁参与这一活动?他在哪里发生?它具备什么影响?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人类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旅游活动既然是人类重要的消费行为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那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理所应当地称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陈佳贵

我们的观点:

时至今日旅游产业世界范围内可谓遍地开花。由于旅游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也已经看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势必会反过来影响旅游本身。那么旅游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又如何实现等等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概念或实践也许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范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他的中心主要是体验及了解自然生态旅游应该进行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管理以促进其低影响、非消耗的特点而且他要定位于社区。它主要发生在自然区域并将促进这类区域的保护与保存。(范内尔1999)

生态旅游的概念应包含四个核心标准:第一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其产品的使用者要被归类于生态旅游者的话首先要符合判断“旅游者”的标准;第二生态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自然环境或自然环境中一些相关的组成元素吸引物还同时包括与自然环境与密切联系的文化特征;第三根据旅游动机与产品使用者和吸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旅游活动所提供的体验主要是学习、教育及欣赏体验;最后生态旅游应该体现出环境、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其活动方式要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方法。

世界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1990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呢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的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两年以后他对其定义进行了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经野生生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我们的观点: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又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强调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有的突出这项旅游活动应当对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论各个定义在角度选择、文表述上的不同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行生态旅游应当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环生态平衡与此同时还应获得经济收益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旅游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因此生态旅游毫无疑问是与绿色意识有联系的:就像不可持续的大众旅游与西方人本环境论有联系一样。我们已经介绍了生态旅游、旅游阶段的理论及公众意识和公众意识转变等概念

第一个阶段以西方人本环境论的至上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倡导阶段的理念为特色作为这一阶段变化结构象征的是持久的(不是可持续的)大众旅游而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还未出现生态旅游这一专业名词)仅仅是作为一个不成系统的及边缘化的产品。在第二阶段绿色意识的出现引发了警戒阶段的理念它通过拒绝非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的核心概念来拒绝西方人本环境论。第三阶段仍然受到绿色意识的影响。在适应阶段生态旅游开始成形同时这一阶段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理想的替代性旅游形式的一种。但是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仍然是——种边缘性的活动。在第四阶段及当前的阶段理性旅游阶段及其可持续性旅游的理想明显地反映了来自西方人本环境论和绿色意识的综合性观点。因此生态旅游的规模既可以是叫:卢模的也可以是大规模的而大规模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主流形式。这一时期无论公共部门还是私人机构都可能拥有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最好是在一个中庸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发生因为它既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维持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此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生态旅游要求一个利用科学方法的管理战略。

在公众意识转变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发展

1

宏观进程

意识层面上的影响

西方人本环境论

绿色意识

优选色新的综合了科学因素的绿色意识

2

变化过程

旅游阶段

倡导饥饿段

警戒阶段

适应阶段

理性旅游阶段

3

产生的变化结构

旅游模式

持续性大众旅游

非持续性大众旅游

替代性旅游

可持续性旅游

4

产生的微观结构

生态陆游

非正式、边缘的

非正式、边缘的

正式、边缘的

正式、主流的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一些来自收入殷实、受教育水平高的阶层的旅游者不愿循规蹈矩重复别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识、追求新的体验崇尚自然寻求刺激。再加上新闻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将视角移向诸如生态旅游这样的特种旅游活动参加生态旅游和开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旅游者参加生态旅游的主要动机。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这自然也反映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一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出游地的环境质量追求洁净、清静与安全的出游地关心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满意程度;拐一方面人们也提高了自己对人类发展环境的责任意识开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如何使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资源不受影响、不遭破坏。

我们的观点:

正如历史上出现和存在过的任何事物一样生态旅游的出现有其社会根源而这也正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即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发明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向往美好是人类固有的自然属性因此人们离开常住地回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旅游。然而传统的旅游业正走着工业发展走过的老路子许多曾经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于是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旅游方式出现所以说生态旅游时有广阔的市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的。

在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被访问最多的国家公园均靠近其各自的国际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滨休闲区。许多到保护区访问的旅游者都是一日游的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从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国际通道城市和度假区的旅游市场而来的游览者。这类公园遵循着.“95对5”的变化规律即其绝大多数游客倾向于只集中在保护区的小部分区域中游览。

具有科学含义的保护区出现1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已从一种岛屿状堡垒式保护管理模式经过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发展到广交伙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区域生态发展规划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各地出现的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在很大程度上说都是保护区不断发展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

我们的观点:

据调查在少数几个岛湖区内多个国家公园集中分布的情况在发达的大国中也是明显的例如美国的前25%的国家公园接待了总游客的63%但与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不同的是这些美国的著名公园并不集中地分布在大城市或休闲度假区附近。这是英伟在这些区域的玫瑰国家公园较少同时因为其发达的交通公路网和国内市场能促进大量旅游者到相对较远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大雾山国家公园。

当前旅游者越来越向往大自然保护区成为其首选不管这种现象是否符合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当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状况的改变可通过把游客量控制在旅游活动不只是生态环境产出显著退化的范围内;一旦发现退化趋势必须减少游客进入量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当我们对生态旅游影响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对生态旅游的产品和活动进行区分看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和活动是否符合第一章讨论过的生态旅游核心标准或者仅仅是属于有意或无意地对生态旅游这一术语的误解。在后面的案例当中我们就会知道对于生态旅游的误解通南源于对其真正本质的不了解或者是把—些相关的专业术语如自然旅游、可持续性旅游和探险旅游等与生态旅游混淆起来。相反有意歪曲则是不恰当地把“生态旅游”这个名称作为一种“绿色伪装”或“生态促销”产品的手段许多企业就是在“绿色商品”的伪装之下经营的因而“生态旅游”这个名词就很容易被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促销手段从而在公众面前伪装出其环境责任心很强的形象(怀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于当前缺乏公众所熟知的有效评估认证方案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评判标准也很陌生在旅游产业中对“生态旅游”这个名词的使用没有限制制约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这样的歪曲给纯正的生态旅游的信誉带来了很多冷嘲热讽同时也给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把生态旅游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经营娱乐业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里打生态牌这是泛化生态旅游的极端事例不能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进而产生一种担忧。事实上生态旅游应该是站在生态保护基点上的旅游而非有点自然风光就可以称之为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生态旅游应该促进生态保护在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之间进行选择生态保护应该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搞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之间应该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处理得当就可以既促进生态的保护又推动旅游的发展。

我们的观点: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严格监管防止生态旅游备有意或无意地泛化。这样不仅会让公众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的认知还可能让他们失去对生态旅游的信心认为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商业广告的炒作。如此下去生态旅游将无从发展。

无论生态旅游多么显著的环境及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影响只有当经营生态旅游活动的企业也能够可持续发展时生态旅游才能够生存下来。本书所定义的生态旅游产业是指那些直接与生态旅游者相互作用的机构即从计划阶段到结束阶段帮助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体验的产业。这些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存在于客源的运输机构与旅游目的地由一系列较大的或较小的专业化经营几或非专业化经营机构组成。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的有以下几个利益主体:一是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二是生态旅游区所在的当地居民;三是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四是在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针对生态旅游者开发和经营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题的权限和职责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是对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承担环境成本的常识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会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响应政策上的扶持。政府还可以出面争取国际机构的援助。政府也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投资政策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收益转化为特许的经营权这样形成开发和保护的来年搞好循环必将产生良好的外部作用。

大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元通常具有客流量较大的特点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进入性问题如雾灵山xx年10月旅游公路全线改造完成42公里的主要公路实现了高等计划大大方便了游客的进入。

我们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许多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产业化发展生态旅游也上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到现在为止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还不太成熟从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它的基本结构、主要经营团体等来平价器在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增加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程度。

外界环境是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和目的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生态旅游文化里往往被草率地对待。尽管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被认为是这些外界环境因素之一但是考虑到两种旅游形式之间的集中和相互依赖性这种观念要重新审查。娱乐性的打猎和钓鱼可更清楚地定位于与生态旅游具有正面和负面关系的外界环境尽管有些人挑衅似的主张这些活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被看作是生态旅游形式。在主要部门内农业对生态旅游的前景有主要影响。许多情况下农业倒退会给生态旅游创造很多机会。在欠发达国家采伐对有潜力的生态旅游环境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林业是普遍的而这对生态旅游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非娱乐性的钓鱼对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集中于鲸类的活动和发生在珊瑚礁附近对珊瑚的捕捞。采矿和非娱乐性的打猎和军事是对当地生态旅游潜力有影响的其它方面即使都市化和在高度都市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也有影响。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本质和核心应当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要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旅游开发者在投资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利益;各级政府在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必须强调可耻须发站;旅游目的地居民在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增强保护意识防止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杀鸡取卵式的牟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旅游的障碍因素分析》——李永宠)

我们的观点: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自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新鲜感于是便有不少在闲暇时间外出钓鱼、打猎的现象。这可以理解成生态旅游的一部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会破坏生态平衡然后反过来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当然外界环境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还林”会为生态旅游创造机会农业倒退了生态旅游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有效的组织与政策是生态旅游产业专业化的标志与推动者它们既协助生态旅游达到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又促进其经济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帮助生态旅游产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获得成功。生态旅游组织根据生态旅游非政府组织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它们能被划分为国际的、国家的、次于国家的、地区的或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其中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代表着世界上生态旅游组织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审改旅游组织的领导但是其资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员发展生态旅游水平的差异意味着它主要只能从事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建立人们的生态意识等工作。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位更商业化它以业界视野为基础并说明了这个国家生态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状态。

旅游必须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与实施即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上可行并能体现社会公平。旅游业必须认识并接受其对于保护以及正确的自然资源管理的责任这要通过在有关原则与方针所允许的范围内工作以取得环境上可持续的发展来实现。必须采取行动减少并在可能时消除旅游对自然资源及其进程的消极影响。旅游应该对维持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做出积极的贡献特别应该有计划地对那些旅游者频繁出入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管理以便保持其价值并保护那些敏感的地区和物种同时还应致力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地方社区有权保持和管理其文化传统包括历史和自然资源以保证旅游不对其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对取得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

我们的观点:

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而各组织协会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讨之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具有复杂性它需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组织应该注重这种多方面的协调各个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规划和政策加强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某些特性如影响因素、时常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随着活动类型和相关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选择用生态旅游的观点看来由于这些活动和环境具有独特性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观鲸旅游已经作为专业的生态旅游形式而兴起这种生态旅游形式不仅包括鲸鱼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鲸类动物如海豚;需要在陆地或船上作被动观察还要发生互动比如喂食和游泳。岛屿和其他大陆的空间分离很可能会孕育出大量的“海岛因素”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强烈的地方感觉、临近海岸生态系统和由此带来的相关机会等等。极地环境是指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高纬度环境这种环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盖。南极洲是一个极其孤立的旅游目的地类在那里的直接活动仅仅限于科学考察和旅游活动考察巡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式。北极地区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在于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共存。由于土著居民正经历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复兴土著领地处于和生态旅游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之中。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观看野象群的活动。届时可以入住设在大树上的木屋——“观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机会近距离观看野象群在旅馆下的河中洗澡戏水的一幕或观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没觅食、漫游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观象长廊行走追随野象群的行踪。观象旅游依山傍水与野象群为邻同百鸟做伴置身于森林之中没有人群的喧嚣只有鸟鸣兽盹游人住上一夜即会有千情万感令人难以忘怀。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秋千供游人使用还有家象的各种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娱乐活动。(《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们的观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只是生态旅游的这种特殊性体现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这种环境的特殊性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才使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这种特殊性(即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在生态旅游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国西部的草地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气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来发展生态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对西部的开发也有促进的作用。

对全球生态旅游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区的生态旅游结构截然不同而且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生态旅游强度也多变。澳大利亚在组织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区新西兰的生态旅游业规模相当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只有少数旅游目的地发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旅游业。多样的亚洲模式主要由政府的“良性循环开发”政策所决定。相比之下南亚和东北亚几乎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欧洲生态旅游业的东西部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在西欧生态旅游业常常在相对次生的环境中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业结合或共存;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西部国家都转向了西欧模式。在美洲美国拥有典型的生态旅游业模式。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结合积极的省立政策对生态旅游业的参与更加明显许多政策的焦点集中在广阔的北部旷野。南美洲地理上的孤立和负面的时常形象阻碍了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具有复杂的生态旅游模式。非洲和中东地区是生态旅游业最不发达的地区。

生态旅游项目应主要围绕农林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动植物园和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景观发展。根据地方的资源基础将丰富的植物、动物配置在一起创建花卉园、竹园、经济作物品种园、果树品种园、乡土植物园、中草药园、抗逆植物园、热带鱼类园、鸟园、动物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活习性的环境。也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为背景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景观生态园如岩石园、热带风光园、沼泽园、水景园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气候、小地形、小生境丰富旅游地的生物种类组成。(《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

我们的观点:

全球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并不均衡这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与社会条件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气候宜人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城市本来就有不错的自然景观因而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也较大;而非洲等地区本来在自然资源方面就比较缺乏加之社会也不够稳定战争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几乎不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生态旅游业在非洲当然就不发达了。但是要发展生态旅游就要把握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规划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把当地的特色展现给旅游者。

随着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在生态旅游方面大学生教育计划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这看起来对自然环境、基本的商业技能和道德规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企业的期望和研究成果之间主要在研究技能方面还存在着距离使用这些技巧是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的而对于从业者来说大学的研究成果依然是颇为费解的。为了缩短这种距离就要求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要做到使用一种更为严格的研究标准积极主动地在自然科学和其他领域内开展研究。在构建一个研究议程时也应当和这些从业者商讨。此外越来越多的生态旅游毕业生进入了生态旅游行业他们同时具有理解和开展研究性调查的能力。

教育是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伦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态旅游本质内涵的关键。生态旅游应当以教育作为其核心产品具体地说应当将“教育”与“环境”有效联系起来的“环境教育”作为其主导型的核心产品。青少年作为未来生态旅游的规划者、管理者、社区决策者和潜在的消费者在不久将来的生态旅游实践中将扮演主要角色。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市场培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加大户外教学课时量并在户外教育中引进市场运作机制。比如以经营性的户外学校形式与学校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并收取一定费用这将为生态旅游地社区带来收益又为学校解决户外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是对各方面都有利的做法。(《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敏)

我们的观点: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争取往更深的层次发展。当代的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翁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即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境界要学为所用。只有越来越多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走入企业研究者与从业者的距离才会缩短才更有利于生态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总之生态旅游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开发了就要协调协调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敏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世界自然基金会

04级 旅管4班

邵佳 陈彦辛 陈 晨

卧底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读书笔记范文(2) | 返回目录

tim harford写的《卧底经济学》肯定不是大经大典,当然,作者也没把它当作大经大典来写。有点二十年前高希均先生的目标大众启蒙著述的感觉,但是俏皮的成分更多了;也有点张五常不时见诸报端的那种小豆干作品感觉,少了君王式傲慢。这类作品,其实多在微观和中观经济学的范畴。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是,从策略层面了解了一些消费类连锁品牌的定价模型,有些模式在中国尚未出现还。有时候,知道并不意味着获得改变局面的能力,但会在智力上获得“不被蔑视而带来的快感”。

作者首先的举例是遍布伦敦、纽约、巴黎的都市咖啡店,多都是在地铁站周边,或者是商业区、旅游景点区里。这些店通过支付相当高的商铺租金,交换回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力。咖啡店老板的心理斗争由此开始,房租和其他运营成本基本固定,要赚钱必须要通过卖咖啡多获利润。

如果把咖啡的价格提高,那么销售额会有下降,你会失去那些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如果把单杯价格降低跑量,总销售额会有上升但利润却也不见得高,因为你没有从珍贵的忠诚消费者处赚取到本可以属于你的高额利润。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出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与非敏感型的消费者。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扩展产品谱系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让每一类消费者都能找到对应的消费点。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或者说花头其实很多的。

新产品开发不仅可以走货币支付能力的思路,还可通过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区分出不同消费者。比如有咖啡店设计“公平贸易咖啡”产品:产品的解释是,咖啡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赤贫地区,由于国际间贸易规则,购买这类产品需支付稍微高点的价格(这稍微的高里其实有部分是让咖啡店赚的)。但喝的话,将不仅是消费行为,还体现着社会责任感。

不排除这种可能,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着社会良心的那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会在此时心甘情愿地从皮夹子里多拿出些钞票来。还有的咖啡店,针对座位的稀缺性做出创新,只有当坐在店里消费时,才区分大杯与小杯的价格,而对于打包带走的消费者,则是不区分大杯小杯的价格。是把地产的时间价值附加到价格里。

作者还不断提及超市的盈利。每年来个三四次的高折扣率到30%,持续三天搞得车水马龙,为什么不变成全年降5%呢?其实道理和咖啡店是一样:既想赚忠诚客户的钱,又想赚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钱,一定要通过事件促销把这两类人区分开来。至于如何防止忠诚客户也动摇乃至揩油,后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还观察到两个现象:有两家超市,绝大多数人都抱怨a店贵,但事实是如果选择完全一样的货品,a、b两个超市的价格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导致a给人留下贵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置更佳的超市a把昂贵货品放在超市的主道和显眼、易取位置。

另外一个有利可图的方式是出人意料地大幅涨价,比如每天随机把两种蔬菜的价格翻三番。顾客要绕过出人意料的涨价是很难的,所以很多超市很偏爱用不可预测的方式大幅涨价。还有用得比较多的手法包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蔬菜和作料,比散装得贵十多倍,顾客根本不会辨分出来,或者没有意愿去进行辨分。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防止忠诚客户也受到低价产品、服务的诱惑呢?书中举的例是法国,当时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出现还没很长时间,一些运营公司就是不给三等车厢加一个顶,也不给木制座位装上软垫,原因不在于那区区几千法郎,而只是为了吓住富人,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等级的车厢原来差距是如此之大。

现代社会里的服务业也不乏此等个案。以各大航空公司为例,机票打折打得热闹非凡,但是商务仓和vip的价格却是不为所动。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不看机舱,看看机场的休息室也可见一斑,休息大厅常常是人满为患,声音嘈杂,但vip的休息室里却是另外一番洞天。富人于是被处心积虑地吓坏了。

再比如制造业,作者说,ibm在研发出的打印机中故意添加延缓打印速度的芯片,于是高端产品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叠加上外型设计的故意落差,一个产品演化成了高低两端的不同利润率产品。作者在书里还说intel公司的中央处理器产品,也应用了类似的定价策略。

解释说明下:个人的阅读习惯比较杂,但还算有个大致的范围,如商业、金融、政治、政策、传播、媒体、历史、科普,再就是人物传记和小说类。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天左右,毕竟不是做研究。知远提醒()得也很道理,工作与阅读之外,得留时间与人深入、放松交流,对媒体工作者来说也许惟此才能朝着“格高局大”进发去。

我还自设了“二八定律”,即80%的时间用来读大经大典,20%的时间用来读新出的著作;也试过反过来执行这个“二八定律”,即用80%的时间读新书,但后来发现一流的书其实这辈子够消化的了,但不读新书又难以把握住现今。和看碟、听音乐是一个道理。

《经济学3》读书笔记经济读书笔记范文(3) | 返回目录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XX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XX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XX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XX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全书共一百万,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XX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XX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

《战略管理和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读书笔记范文(4) | 返回目录

熊杰mg0102146

作者简介

lt加州伯克利机电工程硕士学位1972年获哈佛商学院博士学位.1976年进入加州大学执教.1995-1998年间担任strategicmanagementsociety主席.

danschendel195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mba1963年斯坦佛大学商业管理phd1965年加入普度大学krannert管理学院tegicmanagementsociety执行董事.

e宾州大学ma1975年宾州大学经济学phd.1982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执教1989年起任三菱银行国际商业与金融教授1994年起任加州伯克利instituteofmanagementinnovationandorganization(imio)主席

文章简介

本文是《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年的关于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的特刊中的综述性文章这期特刊探讨了战略管理与经济学互相影响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情况.最近几十年来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吸收经济学的语言和逻辑方式.这些变化正是由于战略学家对不断扩展的经济学的使用和经济学家不断增长的能力运用新的工具和更加丰富的理论解决战略管理的中心问题.

本文对大量的关于这两个领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论文和文献进行了综述让战略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这种理论和运用的交流中互相认识到对方的贡献局限和机会以期望为读者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是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这篇文章还探讨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谁)会引导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战略思考和战略学家或者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

本文主要结构:(1)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战略管理交流的发展历史;(2)介绍了引起这种交流的主要的因素;(3)探讨了两方面在今后的可能发展状况;(4)对这期特刊中的几篇文章作了一些引导.

战略管理中经济学运用的简要发展历史

战略管理或简称为"战略"关注组织尤其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包括目标选择产品和服务提供的选择公司在产品制造竞争中地位的设计合适的发展规模的选择和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商业企业的战略方向是现代商业社会财富创造的核心.战略这一领域不像政治学是从哲学这一古典根源发展而来也不像大部分经济学拥有吸引众多学者注意的优雅理论基础而更像医药学或工程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通过战略管理发展出的理论可以帮助解释和预测组织的成功和失败.

战略管理在商学院的教学中具有丰富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在一个广阔领域内特殊知识的被综合称为"商业政策".进入六十年代"战略"这一新的称谓取而代之不再仅仅是企业在商品市场竞争中各种功能的总和而是指导如何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政策.战略不是一项单独的决定或行动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增强的资源分配决定和执行行动.一家公司的战略建立在"独特的竞争力"之上包括了企业的扩张方式对企业的优点和弱点的平衡考虑以及运用自身的合作和竞争优势以发展新市场和新产品.

在六十年代发展出的基本概念基础之上七十年代的战略管理继续发展并运用到了实践领域.专门从事战略的咨询公司的快速扩张专业战略人员的出现和战略相关刊物的出现标志着七十年代的发展.三种主要的力量推动了战略管理在七十年代的繁荣:(1)七十年代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计划"并开始寻求方法适应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2)第二种重要的力量是基于新的分析方法和概念的战略咨询实践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先锋性发展出的"经验曲线"和"增长-份额矩阵";(3)第三种力量是多样化投资公司的成熟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高管理者开始将公司视为不同业务单元的投资组合而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不同业务单元间分配资本.

直到七十年代理论战略研究虽然依然主要基于实际案例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多元统计方法开始运用.与此同时三种不同的潮流逐渐改变了这一领域的面貌.在哈佛商学院brucescott的学生在chandler先锋性工作(1962)的基础上开创了多样化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在哈佛经济学院richardcaves的学生开始修正传统的mason和bain对结构和绩效的研究以包括产业中不同地位的企业从而开创了产业中"战略集团(strategygroup)"的研究;而在普度大学danschendel和他的学生开始了对组织资源选择和企业绩效间经验性的研究这一工作首次证明了产业中结构差异性的存在并首次为哈佛商学院的"战略集团"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些研究方法的转变最终使案例研究和简单的假设论证不再具有开创性七十年代的这些工作激发了八十年代的研究工作是新一代的研究工作者需要面对全新方式研究和理论需要.

八十年代中变革步伐进一步加速经济学思考方式走向了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中经济学最具影响的贡献无疑就是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1980)短时期内porter的灵活性壁垒工业分析和一般战略被广为接受并运用于教学咨询和许多项目研究之中er的战略方法仍建立在研究市场力量的"结构-绩效"的传统之上另一种传统观点是芝加哥大学的将产业结构视为效率产出的反应而不是市场力量的结构.在这种传统之下新的思潮开始关注独特的难于模仿的资源优势对于持续绩效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最终被称为企业战略的"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view)".在这十年中战略学者大量的提高了经济学理论和他们自身经验的使用.如金融学方法交易成本观点寻租和信息不完全理论代理理论新博弈论等.

这三十年的发展中在社会学的基础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开始发生联系对这种复杂现象的理论解释也正是这期特刊的主要目的之一.

经济学引入战略管理领域的原因

作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使经济学和战略管理产生融合:(1)解释绩效数据的需要;(2)经验曲线;(3)持久利润的问题;(4)经济学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5)商学院中变化的研究氛围.

(1)解释绩效数据的需要

七十年代战略研究者开始系统的关注组织绩效(特别是投资回报)试图将它们和管理行动联系起来为这一问题寻找充分的答案是引发战略研究引入经济学思考的一个主要力量.市场份额的影响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市场份额和收益率之间联系的研究首先开始与产业组织经济学(ioeconomics)这种关系被认为是"市场力量"存在的证据.在战略管理领域市场份额由bcg提出并由pims(profitimpactofmarketstrategy)研究大力推动他们将市场份额视为一种出于战略目的可以进行买卖的资产.1979年rumelt和wensley开始pims数据库估算获取市场份额的成本但却发现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成本市场份额和收益率的变化是正相关的.最后他们认为市场份额的变化是有价值的但是由许多随机因素(如运气良好的管理)对份额和收益的关系产生影响.市场份额方面的研究激发了对有关份额和收益联系的竞争均衡的更多研究工作.

竞争均衡假设排除了各企业间财富的不同是由于各自自由战略选择的结果而将之归因于不可控制和预测的现象的影响这种假设经常不考虑革新变化和差异性的存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意味着利润是处处为零的.而纳什均衡的基本思想是参与者因各自面对的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不均等资源而各自采取行动这就产生了广阔的利润空间.

(2)经验曲线

七十年代bcg发展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经验曲线.经验曲线的观点认为累计产量而非生产规模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思想推动着众多管理者以当前利润的代价换取市场优势和增长.经验曲线首次出现在战略过程和竞争行动及市场产出之间考量范围之内在传统的企业受环境影响的观点下经验曲线将注意力集中于竞争对手的行动.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竞争逻辑方式不是来自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在战略管理领域发展起来后再推向经济学.

(3)持久利润的问题

在标准新古典经济学中竞争会侵蚀成功公司的额外利润使每一家企业只能维持成本.而实践研究显示今天能做得很好良好的效益是可以持续的.为寻找企业持久的成功的理论解释自然会考虑到经济学理论中寻求.最显见的理论就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各种有关非正常回报的理论.传统进入壁垒理论产生出规模经济和沉没成本的概念;灵活性壁垒理论强调了在产业中专业化投资的学习和首先进入优势的重要形.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支持高额利润是特殊高质量资源的回报的观点.创新经济学关注schumpeterian竞争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成本等.

战略管理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作试图将这些观点综合到一个一致的框架之内最显著的成果无疑来自于porter.他在mason和bain的"结构-绩效"观点的基础上将视角从产业层面移向企业层面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竞争战略在行业内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二种努力是战略的资源观点.这种观点将注意力从制造市场壁垒转向竞争从要素市场障碍转向资源流动将非正常的回报定义为与独特资源结合产生的租金而不是市场的力量.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识别资源的存在和质量并建立市场位置和契约安排以最有效的利用维持和扩展这些资源awat提出了一种围绕"委托"的新的解释认为战略和绩效的持续都来源于长期的与行动相联系的机制安排.

(4)经济学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

企业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如一架在没有秘密没有摩擦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平稳运行的机器而近三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至少有五种力量在破坏这种平稳他们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些现象不同方式的结合促生了经济学一些新的内容.

①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结合了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这一经济学分支对战略管理具有最大的吸引力.这一领域建立在科斯关于企业边界和内部组织的探讨之上以williamson为主的经济学家建立了分析作为指导市场活动的制度安排的市场和商业企业边界的框架.这一框架比较了市场和企业的相对效率让经济学家可以比较不同组织形式的有效性(之前都只关注于寻找对于复杂商业组织的垄断解释).除了这一比较它还开始考察促使特别决定和行动产生的内部结构和规则.在战略管理之中交易成本是经济学思考战略与组织理论的交界点.因其关注制度细节而非精确计算而比其他产业经济学分支引起更多非经济学家的关注.八十年代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考察组织结构.

②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综合了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的思考关注激励协议和决定权的分配.它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表明没有统一的合约能涵盖所有的可能性代理理论不做出假设而是寻求每一种组织形式最佳的合约形式.代理理论发展出两个分支委托-代理理论主要关注委托人和其雇员或代理间最优激励和约的设计问题;公司控制理论则较少技术性更多关注于整体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

③博弈论和新产业组织经济学

博弈论产生后很少进行实际方面的发展直到七十年代后期spence的工作激发了现代经济学家的兴趣.现代的博弈论对于理性行为的本质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在许多信息不对称的非合作博弈情况下那些在信息均衡情况下追求效用最大的个人是无法达到均衡的.目前现代博弈论还不能直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但对于未来的有关理性行为的经济学却会有很大的影响.博弈论运用于产业组织经济学产生两个引起战略管理关注的主题即委托代理战略和声誉问题.

④发展经济学

生物学的竞争和经济学的竞争是有类似之处的在nelson和winter建立的理论框架中企业主要通过改进和变革的努力进行竞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的能力基于那些无法明确理解的惯例但却可以通过重复和实践来发展和优化.

(5)商学院中变化的研究氛围

在过去三十年中商学院的角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从收集和传播最新的实践知识发展为对与复杂商业企业管理活动相联系的现象的理论理解的发展和交流.这种转变的发生有许多原因:福特基金和卡奈基基金的推动;大学教育运用和推动的实践教学;顾问公司的兴起以及和经济学系关系的亲近.没有这些原因这一领域今日的面目会十分不同战略管理中涉及的经济学也会少了很多.

五十年代末产生了许多对当时商学院的批评认为商学院应该溶入更多的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商学院出现了越来越强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发展趋势.随着mba教育的发展出现的大量如营销财务金融等特殊领域的教师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自创管理发展程序以填补日增的mba理论教育和实践的空缺.在许多领域咨询公司代替了商学院行使管理实践智囊的地位.令最初那些对商学院批评者没有想到的是对于经验主义的关注越来越少对理论结构的内部逻辑的关注使经济学受到高度重视而描绘真实的制度却受到忽视.

这种局面到八十年代才被打破很大程度是归功于porter战略方法的成功.形成了两种流派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战略管理和关注行为的战略管理究竟那种更好能占据统治地位还不明确.在作者看来这两者间应该取得一种平衡太偏向于理论会破坏研究教学和管理实践间的平衡太偏向于管理过程则会失去理论架构.在作者看来需要一种理论与实用之间的平衡.

未来经济学与战略管理之间的联系

毫无疑问是经济学中的平衡假设和针对竞争对手的相应策略而不是无形的环境令战略管理中产生了如此多的新框架新观点.这种经济学的广泛运用也正是正统经济学衰弱的结果而这种正统经济学的衰弱也部分是由于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的结果.经济学主要关注对资源分配和协调的市场表现与之相对战略管理是关注企业内部的这种分配和协调.

战略管理正大量运用经济学观点和模型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竞争战略会有一个独立的未来或者仅仅成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作者认为竞争战略仍然会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它与经济学的联系会使它在未来不断发展出新的形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并不是应用微观经济学

发展和贯彻公司战略并不是"应用"经济学或其他任何学科.不可否认经济分析对战略的作用但人口统计学法学社会学和对政治趋势的理解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部分的竞争战略可以通过已知的有关竞争行为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加以验证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战略同样包含建立在关于顾客供应商雇员和竞争者的理解感觉和信念基础之上的判断的关于组织行为政治表现技术因素和发展趋势的假设.竞争战略是综合性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综合了各种商业功能而且是因为这种战略的创造和升值需要建立在一个广泛知识基础之上的观察和判断.

(2)经济学家无法了解商业运作

经济学有一种强烈抵制无序性的趋势而战略管理受其本性限制是注重实效的.主流经济学已经变成一种精确的科学无法学习足够的商业运作和管理知识以挑战战略管理的地位.因此也许向一个多面手传授经济学知识比向经济学家传授商业知识容易得多.

(3)微观经济学是抽象的拼贴

新的微观经济学的局限在于它是解释而不是预测它结合一系列模型每种模型捕捉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现象最终新的微观经济学仅仅成为一种解释别处获得的知识的正式语言camerer称之为"拼贴问题".微观经济学依旧在发展将融合更多的现存框架但仍需面对很多的问题如判断和决策制定之间的持续的偏离管理者间的差异不仅由于信息渠道的差别还在于他们的信念和对于其面对机制理解的差别企业没有绝对完全的选择而是在建立在对其自身能力和面对机会的有限理解之上.

(4)战略随时间的变化

这些变化部分来源于技术法律社会和政治变迁以及来自于知识的教育和研究而微观经济学很少或没有考虑到这种变化.昨日的商业战略也许就是今日战略管理研究的主题而经济学只是对半个世纪前的现象进行理论化研究.

(5)竞争优势是内在的

理论和经验研究都显示出优势来源于组织能力而不是市场地位或战术这正显示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最薄弱的地方——企业内部.随着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代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组织科学"我们可以期待这一领域的新的和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对于组织经济学视角也许会发挥持续的作用但仍是整体一部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