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3篇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1W 次

是语文学科中花时最多、费力最大的一个教学领域,但长期以来成效不彰。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阅读心得体会400字,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3篇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篇一: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

《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本书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巴金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而先进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太阳普照大地,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迂腐的潜伏。倘若处在阴暗迂腐的现实之中,那么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继承和发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篇二:

儿子出生,让我无比震撼,快乐过后养子的辛劳接踵而至,表示压力山大。儿子上幼儿园,让我如释重负,轻松过后教子的责任并未转移,表示压力比山大。

目前儿子在上幼儿园,但看看上小学的侄儿,我仍然深感极度恐惧。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难管,难教不言而喻。为此我尽量多的去找一些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阅读,希望能对我这个小家庭有所帮助。当然大多数教育类的书籍都能给我带来一些收获,但对我心灵的冲击远没有最近看的一本书来的强烈。

这本书叫《一个孩子的战争》,是武汉作家徐世立撰写。徐世立先生不是教育家,他写的不是教育专著,他只是将家长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讲述家长的期待反复于天堂地狱之间的历程,讲述家长成熟的代价不亚于一场战争,而且这场战争除了同败或共赢,没有第三个结果。

在书中,徐先生有一句话我深以为然。他说:孩子吃的苦头是在代父母受过。徐先生想通过本书与儿子和解,达到真正的父子同心的境界。的确,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本身是不成熟的,家庭结构是有先天缺陷的,需要家长思考的问题会更多,需要家长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但是并不是说思考得更多就是干预得更多,更多的代价就是更大的回报。其中尺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实在需要家长们好好研究和琢磨,因为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孩子,这个度真不一样。

徐先生认为孩子4岁前交由岳父岳母带大是错误的源头,老人恣意宠爱,父母之爱缺失,熔铸了一个心理失衡、性格复杂的稚子。这一点我也认同,我儿子从出生一直是由我和他妈妈带,虽然有些日子几近崩溃,但儿子心理健康、性格开朗就已经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当然孩子也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认为那只是人性使然,只要善加引导,必不成大患。

书中有一章的题目是:堕落从电脑开始,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对这个题目感兴趣,我也不例外。徐先生开始不同意购买,孩子他妈妥协了,理由是电脑需要善加利用,不会用不行,沉迷游戏更不行,所以要在眼皮底下监控,结果监控失败。那么可能有很多家长要说,咱家的孩子怎么就监控住了呢?要知道咱们家的孩子才4岁多,徐先生给儿子买电脑的时候,他儿子已经14岁了。我理解,徐先生在源头上沦陷,造成后期步步被动,婴幼儿期性格习惯培养缺失,小学期间严格要求、重点培养、压迫式管束教育,终于在中学叛逆期败在电脑上,实在比较合乎常理。在这里我并没有幸灾乐祸之意,我以为,家长不能将错误归咎于孩子,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应该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先教育好自己,并掌握尽可能多的教育常识,不要让自己的无知在孩子身上报应,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家长也要付出代价。虽然徐先生很后悔没有将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抚养,但是就算徐先生将孩子留在身边,如果没有学会做父亲,结果仍然好不到哪里去。既然为人父为人母就必须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教育是任何社会教育无法取代,无法弥补的教育。写到这里我再一次表示压力比山大,但再大也要扛起,因为父爱如山,孩子需要父亲撑起一片开阔的天地,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试想,如果徐先生没有将孩子送给老人抚养;如果徐先生能给孩子更多的父爱;如果徐先生能尽早提供电脑给孩子使用,并善加引导;如果徐先生能陪孩子玩一玩游戏。也许后面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就真的不会发生。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多如果,所以无论孩子多大,也许还在妈妈肚子里,家长们都要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因为孩子们再大的错误,说到底第一责任人和第一受害人还是父母。稚子无错,先反省自己吧!

徐先生的家庭,在孩子上高一的时候接近崩溃,徐先生严重失眠,孩子他妈以泪洗面,孩子已经厌恶阅读、消费无度、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怎么办?徐先生无奈送儿子去择差教育集训营,那里用大家无法想象的办法拯救孩子。大家不禁会问:徐先生的儿子救回来了吗?后来会怎么样?孩子考上大学没有?现在情况如何?限于本文篇幅,我无法一一说清,请各位感兴趣的家长自行购买阅读,无论您处于什么状态,我相信您都能从《一个孩子的战争》这本书中得到某些启发。在这里我要代表阅读过本书的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家长们,感谢徐世立先生无私的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让我等后来者借鉴,这需要何等胸怀,何等勇气。最后,祝家长们教子有方,压力不大。

阅读心得体会400字篇三:

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你的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千万不要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作为教师要学会学习和阅读,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个人素质就成为了能否胜其重任的关键因素,而在这其中“人文素养”又是其关键之关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道德标准的巨大影响力。我也尽量从各种方面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下面我就谈谈看了教师人文素养《教育的真谛》一书后,我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阅读。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人中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最终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要实施创造教育目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又是创造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陶先生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先生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说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理想吧!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美术教材中的图片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教育。

教学与生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有生活就有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最后我想以陶行知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