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91K 次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由李渊庭与妻闫秉华在晚年时间一同整理,于1990年6月23日北京整理完毕,如此来讲在我出生之前就有此书了,未读此书之前,我对孔子的认识限于小时课本上的《论语》取段:

1、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袁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我从未认真的认识过孔子,本书却从不论不惑、知天命等解释源于他的生活为主,即他所谓的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别处,只在他的生活上来讲孔子的言论,仅从以上的言论可知,孔子是对颜回的如此生活而夸奖赞叹的,言论于生活之中,不成篇的介绍也是生活的展现,以至于后面的“三纲五常”是否为孔子的东西,我们无从得知,仅为,也只是孔子的生活,我很赞赏梁先生的理论,这与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极为相似,不论是抨击和褒奖,过多的掺杂主观的意识,抛离事实本身,我喜欢孔子的言论源于生活,这倒是为后人去学习践行了理论,至少我认为单纯的言论,过于片面,源于实践倒时多了几分认真的意味,正如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正是生活中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个评价,中肯认真。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读完开篇“乐”,虽然小时候背诵了无数遍,如今仍旧郎朗上口的话,而今再从此书中读到,不自觉还是被感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问曰;“夫子自道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的生活态度何其明显,乐在其中,乐在生活,荡荡戚戚的生活态度,也在伦理上对小人和君子做了区别,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点,恰刚刚好打开思路,然生活不就如此,坦荡和快乐。

巧言令色,鲜矣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喜欢这些话,舍功利,求价值,做自己,活当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们应该只管活在当下的事,死后之事何必去管,他有十四个态度若想真正的了解他的基本思想,当你明白他的方向以后,旁的态度便可以得一解释。其实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最昭著的态度是乐。

本书后面又对他的十四个态度做了一一阐述,我自问境界和学识都达不到读通此书的能力,读下来也只是断章取义的择我所好,期间一段解释冲动无意识与非功利态度的一段话,整理来看:

3、如果自然的冲动,不得相当的发泄,所产生的后果,不是活气的缺乏,即是暴戾的戕生的新冲动,

但是对于别人有害的冲动,多半是由于生长受了妨害,在本能得以顺畅发展的人,此等事则很少矣。

无论什么理由,若让他的生长受了妨害,或者被迫长成一种纡曲不自然的形态,他的本能必定仇视环境。独特的见解,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我在拜读之中越发糊涂,却又越发清醒,似乎瞬间明白了很多,却又觉得道理深不可解,例如乐趣在自己的活动上,读书笔记而不在被动的享受于外,是为何解?照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能活出很少的乐子,要改造出容我们自由活动的路子,才是真乐趣,书中说分为本能、理智和灵性三种生活,以前我的生活过于浮躁,觉得这样快节奏慢节奏不都是生活的节奏,我很少静下心来去钻研和打磨,西洋人尽是事事求快,这种什么都要快的欲求,就表示现在的人称量一切事物只问多少,不管好坏。

4、只有提高了人格,靠人类之社会的本能,靠着情感,靠着不分别人我,不计较算账的心理去做如彼的生活,而后,如彼的生活才有可能,从情感的活动,融合了人我,走上情谊,尚礼让,不计较的路——这便是从来中国人之风。到今日才知道孔子的一意的要保持人格,一意的要莫破坏那好的心理,他所见的,真的是与浅人不同。

我们崇尚孔子,与其说崇尚他的言论,不如说崇尚他的人格,生活中常常有人跟你说,人格的魅力,那何为人格的魅力,此为人格的魅力,那一句“从来便是中国人之风”,可以看出梁先生是极为认同孔子的态度,这也是他后由佛家之说转入孔家之说的理由,极为认同和相似的言论,也是一个人价值观认同的体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即是相差几千年,也可视为自己的志同道合,只有极为的认同,才会加深自己的理解,从孔子支离破碎的言论取段中,不断地理解,加深和剖析,认定他的基本态度。这也是浅人所不能企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太浮躁,倒是想起三毛的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读到第九十二页,是孔子的礼乐态度,时至今日,我才对生活中的礼节幡然顿悟,孔说礼乃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凡是寻求的礼都是如此,这种动作都是我们情的表示,如分宾主。分长幼,都是情的自然要求,不如此,心里仿佛不合适,引孔子的话来证明:

5、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有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先进与礼乐,野人也。后进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可见礼之根本就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且宽与敬与哀。完全在人情。而故为造作,都不以为然。讲到最后就是一个礼是人情之表示。

后半段讲述孟子的学术理论,我不再拜读,一天半的时间粗略的读下来,收获的东西倒是足够我消化一段时间,很少认真的去做读后感或者笔记,以前总是喜欢点笔几句话,大抵都是源于生活的情感抒发,第一次去读一本非常哲学的书,一是觉得吃力,二是太多不能明白的地方,只愿自己浅薄的思想不要曲解和辱没了梁先生的作品,同时感谢如此通透的理解,让我对儒家思想更深一步,我们是谁都不会从一本书或者一场演讲中就能彻底的了解或者熟悉某个思想,某个人,正如我们不能根据别人的言论就断定这个人的好与不好一样,心存感激我们的一句话,为别人答疑解惑,心存感念我们不曾辜负自己静静坐下来几个小时,心存感恩,我们咿咿呀呀之时,父母的万千宠爱。

本书我唯一不曾解释和感触的就是父母之恩的孝。自觉自己对于家庭没有太多可以妄议的思想,在仁和礼中,我认为首选即是孝,我们可以原谅孩提时的我们不懂事,忤逆父母,但我们不能原谅已为人妻和人母的我们,仍旧对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而后去做忏悔,七八十岁的老人还陪着你们的时候,是幸福的,不要谴责和埋怨,也不要忽视的不搭理他们,此时的他们已是可以闹脾气的小孩,等到让你来爱他们的时候,请好好珍惜。

最后,仁,人的一种向善的本性;乐,生活中源于内心的一种追求。讷言敏行,是行事的一种指南,看自己、看当下和反宗教则强调人心自然流行,不向外找。每一种态度都能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给我们好的引导。作者:蛋蛋

赞助商

赞助商